用精神美学来重塑教育
2016-04-06幽兰
幽兰
审美教育同时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促进德育、智育、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把美育正式纳入教育方针中,使之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一翼。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撰文指出,美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审美教育同时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促进德育、智育、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对于美育的认识,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孔子之美育主义》,借鉴席勒的美育观点来解释孔子的思想。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如何同步提升大众的文明程度,特别是如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保护孩子的真善美
2015年10月10日,在北京大学翻转课堂直播互动教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为数百名北大学生上了一堂“艺术的创造与欣赏”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超过100所高校的4万多大学生通过智慧树直播教室网络、手机移动端等方式,与北大学生同步听课,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彭锋教授在线互动交流。
4万多人同时听课,使得“中国式慕课”创造了我国美学教育史一堂课学生人数的纪录。这一数字令不少教育界人士称奇。
《艺术与审美》是一门凝结了一批顶级学者心血、精心设计策划、线上讲授与线下讨论结合、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艺术通识学分课程。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教养与审美素质,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学生拥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与此同时,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对美学教育的潜移默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一个人在污泥中生长,他所看到的东西就是污泥,他也看不到阳光,看不到玫瑰色”。说这句话的是著名历史学者李冬君,他认为,如果人们能从美的角度看历史看教育,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的我们对教育有激情有理想,但现在的教育缺乏独立性,而没有独立性的教育很难持续。我上大学的时候是79年,每天除了食堂吃饭,宿舍很晚回去,其他时间都在图书馆。但是现在的学生都在那低着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问他一些问题他都无法回答。”
教育变得太功利化,离美的教育非常远。李冬君表示,在“越王勾践”故事中,越王勾践因“卧薪尝胆”的典故流传至今,很多人认为这是励志典故,但我看来更多是越王个人的权利欲望在作祟。如果以此对小学生甚至对幼儿园进行励志教育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是不美的,这也可能会潜在地告诉人们,一个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没有底线。再以《三国演义》为例,有两个角度看这个故事,一是以美学角度,苏东坡所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登场;另一个是从市场的角度:把诸葛亮打造成一个用计的圣人,反映了人性的幽暗面。
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从美的角度看历史。这些年我一直研究历史,也在做历史的普及推广工作,就是想把历史中美好的东西留下来。此外,美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会我们批判、批评,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历史。
因为有教育,社会才有理想,美又是最高理念。知识针对的是求真,人的个人意志面向的是善,艺术等面向的是美。美学不仅仅是针对艺术的评判,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社会生活方式,最终由美来体现。美的理念应该被贯通到教育中。只有在美的理念里面,大家才没有善恶是非的争论,才能取得共识。比如人们在一起喝茶这种茶道美的仪式,听音乐会的时候美的欣赏,都是没有争论的。
只要有孩子在,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因为孩子身上生来就带着善,带着美,带着真,而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维护这些特质,能够把孩子们身上带来的真善美,把它保护、维护、支撑下去,不要用后天更多其他的色彩,把这些给掩埋掉。
北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认为,“可能我们改变不了整个教育大的现状,但是作为校长和老师,我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们创造自由的空间。我要求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当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先听听学生有什么想法。孩子成长过程中肯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是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
孩子内心都孕育着自我成长的种子,怎么把种子剥出来,让它发芽、开花、结果,教育者需要了解他成长的过程,倾听他们成长的声音,成人要保护孩子的自尊,教孩子学会自我成长,学会等待。学校要分类教学,要给每个个性化的孩子成长,提供他们服务成长的资源,这是我们要做的。
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结合的教育。有一位英国学者研究说,一个孩子的成长,真正的受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家庭,60%、70%来自家庭的影响,教育的生长,家庭是他生长最最重要的部分。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希望更多的社会企业、社会人士参与到教育里面。
“作为北京一所中学的校长,我很难对全国各个区域的教育形成共识,但是我理解的教育永远应该是向上向善的教育,是我们追求的教育。让学生尽可能体验他的生存、生长和生命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成人,作为教师,尽可能让孩子体验当下的生活,体验到当下的快乐。”
教育要回归实践和生命
“教育是一个不断慢慢改变的过程,是在朝一个越来越好的状态变化,纵然现在当中会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不回避,但毫无疑问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希望中学的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至少我们是这样坚持的。所以,在追求幸福的这条道路上,我们立足于三个回归,希望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课程,能够回归学生本体,回归实践本体,回归生命本体。”北京166中学校长王蕾强调。
教育是一个需要大家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视角上沟通交流,站在不同角度也造成了很多功利和急躁,其实教育是慢生长的过程,教育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发现和培植孩子们的兴趣。
我很喜欢用生物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种子萌发需要条件,但是早萌发的未必是长的最好的,只要我们慢慢给他适合的条件,他总有一天会萌发。在哪个环境萌发的最快,就是湿度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等待,让我们能够成长和发现包容孩子,让我们跟所有的同仁合作,达成共识,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把教育变的越来越好。
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孩子们身上体现的,我所期待的教育,我很喜欢我们学校的一段描述,这所学校毕业的孩子,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站在哪里,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你看出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教育。概括起来,我想教育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奠定他一生的基础,就是善的基础,美的基础,理性的基础,广博的基础,雅致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能够实现与学生一生之间的正向循环。
北京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标示,“小学教育包括我们的早教,今天的生活确实给了孩子沉重的压力。这个压力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真的还没有回归儿童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这个我觉得是每一个教育者之痛,其实也应该是全社会之痛。”
她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人们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生长的需求,也没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今天虽然人们在努力践行想改变现状的一些实际的操作,“但还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即生长的生态”。
回归到整体的教育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不只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是全民的认知问题。
“我们到底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当人们都指向学校教育的时候,我觉得这已经是一种社会问题了。如果学校是一个教育的主体,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把他埋在土里。而他生长是需要环境的,需要适合的水分、空气、养分,这时候其实提供给他的不只是学校教育,应该是我们整体社会的大氛围。”
教育部门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已经在着手加大力度关注了。2015年北京进行的课程设置的改革,包括要求有10%拿出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在努力改变学校教育供给学生方式方法,把课程更加宽泛的提供给孩子,把教育的学校整体作为一种成长的平台,能够让孩子得益,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能量过程中,不只是文本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实践。
“很多人在关注崇文小学的寄宿,我们拿出来一些课程做生活课程,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我想孩子们真的是在动手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比如足球课程,用体育精神让孩子在成长中知道团队合作、与人共处、遵守规则等,都给我们提供很多教育的契机和能量,我们真的应该把所有生活的过程,当成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精神美学,是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都有一种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我觉得从小学生开始,应该注入一种精神的情感,对社会的一种热爱感。崇文小学的校训是“用爱,用情,用心走进生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实现校训的过程中,去实现自己一种美好的梦想。
“我家是沈阳的,到北京来找老师上课,头一天晚上坐夜车找老师来上课,包括现在有很多学生也是这样做的。从外地坐飞机早上过来,下午上课,可能第二天上午再上课,然后再回去。父母是最好的教育者,他们首先认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他们想到要找到好的老师。”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曦强调。“在音乐教育上,我一直认为要学就找好的老师,你的进步可以慢,但是质量千万不能耽误。因为美是一个很高贵的东西,不能带有瑕疵,当然每个人不可能达到100%的纯洁,但是我只能说纯度越高对一个孩子未来的成长越有帮助。”
陈曦说,音乐最重要的是教人们如何用自己的生活来理解音乐,再用自己的音乐,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好和不好,或者是感性的东西,从理性再向观众表达出来。
人们要从沉重的教育生活走向精神美学,但是,精神美学这个确实有点高大上了,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个人最本质的状态,就是在任何一个时期,能展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永远不要停,这个动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