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是破解陶瓷鉴定难题的密码
2016-04-06陈亭廷
文/陈亭廷
高科技是破解陶瓷鉴定难题的密码
文/陈亭廷
司法物证鉴定,科技的力量得以彰显!
不久前,在广东佛山市举行的全国首届文物艺术品物证技术交流座谈会上,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展出了90多件通过司法物证鉴定拿到 “身份证”的文物艺术品。司法物证鉴定,是一种什么样的鉴定技术?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批展出的文物艺术品都是通过一项名为“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物证司法鉴定技术”来断代的,该技术主要是依靠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实现高清观测。古陶瓷的组成成分硅酸盐物质会在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老化痕迹,胎釉老化、自然磨损、包浆等。比如:宋代官窑瓷片的自然老化痕迹在仪器检测下会呈现一种几何图形,元代钧窑瓷片上会呈现腐蚀坑点积聚成斑,清代酱釉执壶上则会呈现半环形腐蚀线等等,这些特点将作为参照信息收录进数据库中。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不需要从器物上取样,所以文物艺术品不会受到损伤。
据该中心主任易旻介绍,目前借助司法物证鉴定技术鉴定文物艺术品的受众大多是身陷官司的民间收藏者,需要司法鉴定证书证明涉案文物的真实性。易旻说:“在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中,我们会按照窑口和时期的不同以及是否是精品等进行不同价位的收费。比如鉴定一件出自民窑的普通瓷器,费用最低是2000元,如果需要出具司法鉴定证书,还需再收费。”
粉彩人物笔筒
鱼鹬纹彩绘纹盘
有了仪器就科学,司法物证鉴定真有那么神奇?
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的支持者,同时也是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在北京推广该技术的负责人梁先生说:“古代瓷器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特征与陶瓷新品、仿品、各种做旧的瓷器存在明显的区别,而且是人为不可复制的,该技术准确率接近100%”然而,不少收藏者对此心存疑虑。以胎釉老化来说,由于瓷器的釉质本身比较厚且不易褪色,流传至今的清代瓷器老化现象其实并不明显,难以辨别。不仅如此,同一时期的瓷器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在藏家手中流转,再加上不同的瓷器保存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条件各异,极有可能造成同一时期、同一品类、同一窑口的瓷器,其胎釉呈现出的特征也会有明显差异。这些信息多如繁星、千差万别,又该如何甄别呢?
[1]微观状态下古瓷釉面的开片、析晶现象[2]微观状态下釉面上的氧化膜层[3]微观状态下釉面的老化纹片[4]釉面被自然环境侵蚀形成的析碱、结晶及气泡的衰变
据介绍,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所依靠的仪器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早已普遍应用于公安刑侦工作中,通过它可以实现高清观测。
“通过仪器能看到陶瓷上的显微痕迹,但最终还得靠人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陶瓷真伪及断代。所以说,这项技术目前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瓷器在结构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把这些瓷器的数据全部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自然老化痕迹的显微特征,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的李博士表示。在他看来,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参与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工科背景,还要对文物艺术品有一定的了解。
李博士说:“到目前为止,科技鉴定在断代方面的误差率仍难以计算。比如用学界公认的碳14测定技术,虽然可以鉴别文物真伪,但其能够断代的范围却是以5000年为间隔,像明代到清代也就不到300年,时问太短,用碳14测定技术就无法确定文物艺术品的年代。而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的误差率能有多少,目前还没有官方公布的数据。
科技鉴定任重道远
在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初期的科技鉴定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随着近些年热释光测试、元素定性定量测定等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对科技鉴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当然,不管科技鉴定的科技含量有多高,在实践中还是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眼学”鉴定。北京的瓷器收藏家土先生认为,依据传统“眼学”建立起的资料库虽然没有将其数字化,但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经验和知识同样具有其科学性,它是建立在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各个历史年代特征比对等诸多因素上的学问。而且传统鉴定不仅会从痕迹上去辨识,还会综合考察其纹饰、胎底、器型、釉色等多个方面加以考量。
另外,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最终能否将文物艺术品收入囊中,更大的魅力则在于考证、辨析的过程,其间有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还有藏友之间的辩论和交流等。北京书画收藏爱好者张先生直言:“如果科技鉴定取代传统‘眼学’,那么文物艺术品市场将可能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场,到时还会有那么多学者专家去研究它吗?当学术的发展停滞了,收藏的意义也就终止了。”
目前,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的支撑,不具有便携性,而且这些方法都依赖庞大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中没有涵盖的部分,在检测上就是空白地带,这些是科技鉴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用同样的仪器,但操作者不一样,鉴定出来的结果也极可能存在差异。从这个层面上说,规范和标准的实施是科技鉴定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