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是现代鉴定的有力支撑

2016-04-06文/赵耀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2期
关键词:热释光断代艺术品

文/赵 耀

科技是现代鉴定的有力支撑

文/赵 耀

将多样的科技检测手段应用到艺术品的鉴定中与传统的眼学鉴定方法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客观、准确和完善的鉴定方法。从未来艺术品鉴定的发展大势上判断,“科技+眼学”鉴定模式的兴起必将正成为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有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每年的投资增长率超过30%,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也相当火爆,艺术收藏品的价格正以每年20%~50%的涨幅稳步上扬。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就已经超过26%,然而,高回报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的是高风险,如何规避文物艺术品投资的风险,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频繁上演“狸猫换太子”的文物市场

目前,文物艺术品的投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价值问题。艺术品价格的稳步上涨和高额的回报是普遍的市场规律,但并不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具有投资价值,每个画家作品的价格都有涨有跌,瓷器、玉石等其他品种也一样,甚至有的上涨是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短期人为炒作。与股市类似,艺术品的价格也有牛市和熊市之分,也有起伏波动。二是真伪问题。全国收藏爱好者上千万人,由于巨大的利益驱使,古玩市场的赝品率高达90%以上,作假手段近年来层出不穷,也可谓是“与时俱进”。比如瓷器,前些年多集中在明清官窑的仿制,随着民国瓷器的收藏升温,珠山八友的高仿品也频繁出现在文物市场。而每有重大考古发掘报道以后,相应的赝品也随即应时而生,并且赝品的仿真度越来越高,甚至可以做到若不是亲自参与考古发掘亲手感受的人都难辨真假。“狸猫充太子”—因为鉴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付出了购买真迹的代价却只能换到“狸猫”,而赝品本身不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加之艺术品市场逐年猛涨的态势,风险的规避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艺术品的真伪进行鉴定,成为投资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强。

文物鉴定鱼龙混杂

一直以来,文物鉴定主要采用传统方式—“眼学”鉴定,它是根据文物的器型、纹饰、款识、品貌等特征判定真伪及价值。对于出土文物,尚可通过器物组合、墓葬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等进行综合判定,对于传世品,眼学凭借的是鉴定者的个人经验,主观性比较强。由于主渠道缺位,一些社会经营机构循着利益的轨迹闻风而动,民间的行家以及富有一定实际经验的藏家,成为民间收藏鉴定咨询的主体。但是,当前正值全民收藏热,很多外行纷纷涌入市场,文物真伪的鉴定难以找到专业机构,就为鉴定行业不法分子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尤其2011年中央电视台“3·15”系列节目曝光了部分水平和道德修养不高的鉴定专家,在金钱诱惑下胡乱鉴定,引发了行业的信任危机。而实际上,文物鉴定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一个优秀的文物鉴定专家,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还要有丰富的市场、考古实践经验和鉴定技能以及深厚的道德修养。即便如此,仍不能完全避免一些高仿赝品令专家走眼,甚至连国际著名的文物拍卖行也多次闹出乌龙事件。因此除眼学鉴定外,为适应市场需要,一些鉴定文物的高科技手段也被化学、物理等方面的专家研发出来。

利用碳十四技术测定距今约6600年的濮阳蚌塑龙虎墓年代

文物鉴定的科技方法

采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鉴定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文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元素的同位素比值等都是由原料矿物的形成条件决定,就像人与生俱来的指纹一样,无法伪造,现代文物鉴定仪器可以通过测定这些数据,对文物进行“指纹”识别,从而判定他们的产地和年代;再如:文物艺术品的内部物质结构自诞生之日起就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自行调整,通过对其微观物质结构的测试分析,可以确定其结构变化的程度,推测其形成条件、年代;此外:采用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系统,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器物的质地、微观形貌、加工痕迹和使用痕迹等特征,进而推测出器物的加工工艺、生产时代、器物功用等等。

目前已应用于艺术品的科技鉴定手段主要有:14C(碳十四)断代、释光断代、成分检测、结构检测等。

14C断代技术:14C测年主要是利用碳的同位素14C的稳定衰变来进行绝对时间的判断,测年时序范围在五万年以内,通过树木年轮的校正,采用最先进的质子加速技术,误差甚至可以控制在十年之内。在14C技术出现以前,对考古遗址的绝对年代的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根据地层关系进行相对年代的划分,可以说14C方法的建立具有极大的意义,此方法的建立者美国科学家威拉得·弗兰克·利比也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通过此法进行断代,确定了夏商周的帝王年表。遗憾的是,14C测年对样品的要求是含C元素的有机质,比如陶瓷、金属器等无机材料,其C含量几乎可以忽略小计,所以采用14C进行测年对于测试的艺术品的种类有一定的局限性。

释光断代有光释光和热释光两种,较为人熟知的是热释光。一些矿物(石英和长石)受到电离辐射(如a、p粒子或Y、X射线)照射后,部分辐射能转为热能消耗掉,部分辐射能储存在晶体中,一旦晶体加热,约有4/10000能量以可见光形式释放,这种现象就是矿物晶体的热释光现象。一般说来,对测试的样品加热时发射的热释光越强,表示其年代越长,反之则短。这样,热释光强弱可作为陶瓷类器物的计时标准,陶瓷在古代烧制时,经历几百到一千多度高温,因此,其胎中矿物晶体在地质时期内贮藏的辐射能,都以热释光形式释放出去,犹如将热释光时钟拨回至“零点”。然而,一方面,陶瓷中放射性物质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陶瓷埋藏处仍有放射性物质存在,并仍然会受宇宙射线的影响。于是,陶瓷中晶体又以均匀速率继续接受和贮藏辐射能,这些辐射能很“纯净”,是器物“诞生”后再增加的,可作为陶瓷器年龄的标志。热释光断定陶瓷的真伪从方法上是可行的,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这个方法需要取样,也就是说不能做到无损检测,鉴于陶瓷的不可恢复性,这样的有损检测应当尽量避免。二是释光法的测试的时间跨度虽然很长,但是误差也很大,这样的误差通过经验系数校正,效果也不甚理想。三是可以通过人工辐射人为控制晶体贮藏的辐射能,进而影响测试结果。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太阳光的曝晒都会影响到陶瓷的热释光年代测定。

大型光谱测定仪

元素检测仪

成分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测试方法。在艺术品鉴定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比已知数据库中的真品数据来判定未知样品的真伪。成分检测有多种手段和设备,例如湿化学法,INAA法,ICP法,XRF法等,其中XRF(X射线荧光)最受青睐,民用化程度也最高,其测试速度快,无损、相对成本低并且有大量已发表的数据可查。但是这样一种测试方法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首先,成分检测不能直接断代,是一种间接证明测试样品真伪的手段,是一种必要非充分条件。成分检测和真品数据不符的样品必然不是真品,但是相符的样品也未必就是真品,这是成分检测最大的局限。事实上,这种无损检测的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依据,绝不能作为判断真伪的绝对标准。

结构测试是根据陶瓷釉面或者胎体的结构变化,推导出陶瓷烧成的年代。目前已知的在陶瓷鉴定中应用比较成熟的结构检测方法,是脱玻化检测。主要原理是: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的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釉子的“脱玻璃化”现象。正是由于釉子存在这种自然“老化”化现象,致使其内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性不断增强。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温润,时代越久,这种反差就越大。有些品种的古陶瓷,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脱玻化的过程几乎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玻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较少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做旧,主要对釉子表面有一些损伤,对釉子的内部结构影响较少。其局限性是脱玻化检测的对象只能是是挂釉的陶瓷器,对于素胎无釉的器物是无法检测的,此外,如果是经过复烧的瓷器,脱玻化的检测结果会一律判为现代工艺品。

双管齐下最安全

可以说,将多样的科技测试手段应用到艺术品的鉴定中与传统的眼学鉴定方法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客观、准确和完善的鉴定方法。从未来艺术品鉴定的发展大势上判断,“科技+眼学”鉴定模式的兴起必将正成为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热释光断代艺术品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三代铜爵的断代与辨伪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中测量条件优化研究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耀州窑瓷器的热释光特性研究及年代测定
日本南海海槽IODP C0004C岩芯样品热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纳西东巴文分域与断代研究中一些瓶颈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