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突破方略

2016-04-06山西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分异规律考查

山西 郑 婷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突破方略

山西 郑 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知,这个模块的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性。而这个模块的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很强,通过这部分知识,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对经典试题的解读来帮助学生突破这部分知识的难点,以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2 0 1 5年全国新课标I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 9 7 5—2 0 0 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 9 9 2—1 9 9 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外力作用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说明河流携带泥沙注入的多,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距起点的距离会越来越大。反之,当河流携带泥沙注入减少,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 9 7 5—1 9 7 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以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2题,在1 9 9 2—1 9 9 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该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少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也会相应增多,河口地区泥沙淤积更加强烈,则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则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本题组以一幅坐标图来考查黄河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但究其实质是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联系自然环境整体性、联系性的原理,进而由果导因去追溯造成该地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原因。

【答案】1.D 2.B

【突破方略】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这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要把握: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水平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例2】(2 0 1 5年天津卷)读图,回答第3题。

3.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图示热带荒漠、热带草原等向南北两侧递变,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而水系、地形和矿产都不是沿一定方向递变。故C正确。

【答案】3.C

【突破方略】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分异规律包括从赤道向两级的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是以水分为基础形成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从命题角度来看,多给出区域图、气候图或者自然带分布图,要求学生层层深入来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各地区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3】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针阔混交林带

5.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拔高度

【解析】第4题,天山博格达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但山地北坡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在山腰上形成较多降水,故在山腰部位形成林带。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形成高寒草甸及冰雪带。向下降水也越来越少,逐步过渡为山地草原,山麓地带为该地的水平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故C正确。第5题,要想形成丰富完整的自然带,就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而博格达峰从海陆位置的角度看,深处大陆内部,海洋水汽到达少,最不可能是其形成的因素,故B正确。该山脉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由于该地地处中纬度温带,再加上海拔较高,使其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差异的可能;最后,大气环流(盛行西风)带来一定的水汽,在迎风坡山腰部位形成地形雨,发育为森林植被,使之自然带变得更加丰富完整。

【答案】4.C 5.B

【突破方略】本题组以新疆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为切入点,运用图示给出的具体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检测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与垂直自然带相关的知识:

(1)基带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相同的,由当地的气候类型决定。

(2)“带谱”多少的判断:取决于山地的海拔和所处的纬度。一般来讲,山地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带谱”越多,反之则越少。

(3)阴坡、阳坡的判断:在垂直自然带中,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4)雪线高低的判断:雪线的高低取决于温度和降水。

(5)南北半球的判断: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体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例4】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河河谷气候炎热少雨,读图回答第6题。

6.经调查发现甲河河谷植被稀少,有一些小叶灌丛分布,森林覆盖率不足3%,其主要原因是( )

A.地质灾害多发 B.背风坡气流下沉

C.土壤肥力差 D.河谷宽度大

【解析】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河流与山脉相间分布,河谷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一侧,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导致河谷气候干热,所以植被稀少,故B正确。

【答案】6.B

【突破方略】本题主要考查微观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实质是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中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基本呈现地带性分异规律,但由于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在地球表面许多地区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许多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当然,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也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当今社会众多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的出现,其实质都是人类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因此,今后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考查还会进一步加强。意在通过考试“润物细无声,传递正能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努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谷中学)

猜你喜欢

分异规律考查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巧解规律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