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产业化转型下的长途客运建筑设计

2016-04-06刘奕

山西建筑 2016年35期
关键词:人流换乘客运

刘奕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1)

谈产业化转型下的长途客运建筑设计

刘奕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1)

基于产业化转型下长途客运站的发展趋势,从高效有序、充满活力、多元交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述了长途客运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使长途客运建筑设计实现前瞻性、适应性及灵活性的目标。

长途客运,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多元化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成为国家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如何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各个行业必须引以为纲的问题。

落实到建筑与规划设计上,我们同样需要与经济形式相结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建筑设计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及灵活性,从而紧贴社会现实,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交通发展战略,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全面覆盖及城市公交拓展化的不断演进,挤压着长途客运产业的市场份额,旅客流量明显减少,并且随着高铁化进程深入,这个现象还将不断扩大。根据长途客运产业的特征及其远期发展,我们希望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其既有运行及远期产业转型,空间转化的方向及方法。以期此类型建筑可在其全生命周期产生对应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 高效有序的交通枢纽

长途客运的萎缩问题正在发生,并且可预见的远期持续扩展。然而作为城市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途客运仍然承担着重要作用,并且往往配套城市铁路、航空、海河运枢纽产生。其功能不可或缺。

针对其两面性,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最大化其产品优势。充分提高使用效能,这种效能一方面取决于对其运营班线的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则伴随着人的使用,同建筑空间有效的结合起来。

我们旨在优化交通路线及交通便利性,以确保内外区域的高效交通运行。高效有序的交通枢纽是人性化换乘的根本。我们需要积极考虑人的因素,将交通用地尽量布置在换乘核心附近,积极缩短旅客换乘的距离。充分考虑其公共空间的引导性及舒适性,在满足功能配套需求的同时改善人的换乘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长途客运体验低廉、混乱、不安的长期印象。

立体化利用建筑空间,在强调高效化交通组织的同时,充分展现交通建筑的形象特征,使建筑作为城市名片展现在大众的观感中。

原始的长途客运平铺的组织模式需要变化,大量的停车空间对地面的占用,也应成为历史。立体化的使用首先应当从车流组织及停放的立体化入手。我们需要将停车引入地下,将车流及人流根据公共交通的走向分层立体疏解,释放的地面空间。为旅客换乘提供了全天候的场地的同时,也为区域的上盖物业综合开发提供可能。

人流车流的立体交织及地下空间的高强度开发,将商业的界面由单纯的地面层转化为地下,地面,地上三级分置,并配合城市开发需求,完成了大面积的旅游产品展示、物流展示、商贸会议、酒店办公等多种功能的设置,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立体枢纽系统。

2 充满活力的邻里枢纽

人们的流动性及联通性是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的关键,高效有序的交通疏导,会改变长途客运给人的繁杂混乱的常规印象,外来务工人群、旅游集散人群、商业人群、客运服务人群等多种人流聚集,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人流,人应当成为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优势。

在设计上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一系列社会因素及人们的心理因素对其区域产生的不良影响。以高效有序的交通网络为上层建筑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环境,从而提升其地块综合开发的积极产业价值,集约化的利用城市土地,并以其上盖物业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邻里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其功能特征,将其有机分为三个层面。

1)下层:交通服务。

基层交通枢纽综合了多种交通方式,直接的导路系统和宁静的环境使驻留时间和购物时间得以优化。充足的地下停车数量,满足了基础人流及交通换乘人流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有序停放。

2)中层:商业服务。

商业设施分三区布置。交通型商业,驻留型商业,配套型商业结合其对应层面灵活组织,并充分考虑延展性及可变性。

地下层同枢纽间场地联通,大量公建配套设施及商业空间综合组织换乘人流在此交互。

地面层平面结合公交及出租车上下客人流,最大限度的将广场景观及人流界面推进用地内部,同时组织长途人流下客需求。

地上层平面通过绿化平台组织将商住人流同商业人流,商务人流交织。

3)上层:酒店、soho、公寓等多产业开发。

上层建筑通过合理挖掘用地价值,通过分析,配给基础人群所需的一系列商业商务及居住需求功能,为邻里枢纽提供相应的基础人群,从而使枢纽活力在运营时间之外,仍能够有足够的产业支撑。

3 多元交织的创新枢纽

高效的交通网络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流动人流,活力的邻里社区则为我们引入大量的基础人流。人流的碰撞融汇引发巨大的商业价值,枢纽乘客,车站雇员及当地住户,推动多元交织的商业,商务,购物,公园,休闲,运动及运输设施,各功能和谐运转。

创新驱动的上层建筑实践是我们多元交织的基础,创意的品质及创新的场所感则让人为之吸引,驻足。

所有的业态应当具有普适性及可变性,我们需要在此通过空间共享、分时使用、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为使用者提供集空间、服务、资源及“互联网+”的线下使用平台。从而通过产业聚集及专业产业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成长,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创新企业合作成本。

液态中的每一个客户不仅是简单的租户,也可成为建设阶段的合作者,以及运营阶段的合伙人,以此模式构建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综合体的城市集约化完全超越了原城市设计的用地性质,并创造了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业态的复合化理念则将这一复合化利用上升到了管理和运营的层面,也就是考虑到建筑全周期使用的可变性,从而有效的整合不变资源与可变资源,为建筑的后续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发展进程。

4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枢纽

设计需围绕着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以绿色环保的基调,将景观平台穿插在建筑体量中,由地下1层交织错落,直至建筑顶层,经过精心布局,每个平台均以其合适的尺度穿插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给人们城市中最难得的自然风与光。宜居的动态花园,一体的规划群体,尊重并结合区域的自然风光及规划理念。给经过枢纽的每个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也是作为公共建筑的交通枢纽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面积绿化广场及衔接通道的设置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便捷的换乘空间,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通过空间的综合组织,将阳光、空气和绿化引入了建筑的各个层面,从而将建筑空间和宜人的自然环境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积极响应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在建筑屋顶,露台及景观设计中均采用种植屋面与可渗透铺地技术,设置水循环管理系统,在减少热岛效应的同时,进行雨水循环利用,而通过屋顶露台景观及水的结合保证为生态圈循环的平衡。积极采用了绿建标准的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雨水收集、自然采光和通风等措施,使得区域至建筑均能贯彻绿色的思维与实质。

5 结语

长途客运建筑作为城市重要公共交通节点,应当成为城市战略布局的一个微缩展示,在此,我们希望以一个高效有序的交通枢纽,一个充满活力的邻里枢纽,一个多元交织的创新枢纽,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枢纽,对城市枢纽设计给予一个崭新的阐释,希望通过设计,开发,运营的多方配合,以其前瞻性,适应性,灵活性,有效应对长途客运产业转型,使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1] 姚金莹.浅谈新常态下长途客运汽车站的发展趋势[J].城市地理,2016(14):227.

[2] 高天栋.交通建筑设计理念及应用略述[J].城市建筑,2015 (15):63,82.

[3] 祝丽莉.信息化条件下长途客运站监管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杨 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1.

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of long distance passenger transport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Liu Yi

(Zhongnan Building Design Institute Co.,Ltd,Wuhan 430071,China)

Based on long-distance passenger transport st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high-efficient and orderly,full vigorous,diversified mix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aper describes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long-distance passenger transport building,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ong-distance passenger transport building design prospective,adaptable and flexible.

long-distance passenger transport,traffic hub,building design,diversification

TU248.3

A

1009-6825(2016)35-0027-02

2016-10-08

刘 奕(1983-),女,工程师,建筑师

猜你喜欢

人流换乘客运
客运索道设备运行初期的管理与创新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无痛人流危害多,是保是流不要拖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大数据在铁路站段客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台湾客运业:高铁躲过破产危机?
超导可视联合卡前列甲酯用于早早孕无痛人流术的效果观察
浅谈PAC对人工流产术患者的影响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