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乡土建筑初探

2016-04-06李晶晶

山西建筑 2016年35期
关键词:松木甘南黏土

李晶晶

(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乡土建筑初探

李晶晶1,2

(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介绍了其乡土建筑呈现出的独特风貌,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两个代表性村落进行调研,分析了该地区的建筑现状,并对其中四栋建筑进行了测绘,旨在挖掘出甘南藏族乡土建筑的文化特色,推动其保护工作的开展。

甘南藏居,乡土建筑,藏式平顶房,榻板房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分为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农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自治州辖夏河、碌曲、玛曲、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七县及合作市,共有99个乡镇(街道办)、664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4.5万km2,总人口73.07万,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54.2%[1]。

迭部古称“叠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摁”开的地方。迭部县总面积5 108.3万亩,其中森林覆盖率达60%,植被覆盖率达88%,是迄今为止甘川地区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区,也是长江上游的重点水源涵养林区和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境内白龙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县境110 km,横穿岷、迭两大山系水系之间,达拉、多儿、阿夏、腊子河等20余条支流,从南北两侧汇入白龙江。迭部县有藏、汉、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万人,占总人口的72%[2]。

1 迭部县旺藏乡茨日那村

旺藏乡属半农半牧区,蕨麻猪、犏雌牛和藏羊是半农半牧区所饲养的主要畜种,主要农作物以青稞、小麦、荞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蚕豆、油籽等。半农半牧区的藏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富足。

旺藏乡所属迭部林区,木材资源和黏土资源丰富,因此房屋多就地取材,为“内不见土,外不见木”的藏式平顶建筑。高厚的黏土打墙包着木柱框架,屋内六面皆为不刷油漆的素木[3]。为防止屋顶漏水,房屋建成之后还要在屋面上铺设一层松木皮,上覆一层约100 mm厚的黏土,既防水又隔热保温,体现了藏族先民的智慧。在当地,负责房屋建造及设计的大木匠——“掌尺”,通常是来自甘肃省临夏州的汉人,他们根据户主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设计;出力干活的工匠多为当地藏民,其中,负责砌墙打墙的石工多为藏民,当地人不论男女都会打墙的技术,而木工多是来自甘肃永靖县的“白塔木匠”[4]。因此,当地建筑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汉藏结合的特点,尤其体现在院落的门头上。与汉族传统民居所不同的是,甘南藏居先打好外墙,再搭建室内木架。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对传统藏居进行改造,例如在正房前增设玻璃暖廊。使用了新材料的现代化藏居,大大改善了藏民的居住环境,但也使原汁原味的甘南藏居逐渐消失。旺藏乡原汁原味的传统藏居现在已经没有了,仅在迭部博物馆能看到其模型。旺藏乡茨日那村的一座藏居,因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毛泽东同志曾居住过,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虽院内其他建筑均经过改建,但仍能管中窥豹,推想出该地区传统藏居的风貌。

该建筑为2层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房,共三间。1层为“土包木”,夯筑的黏土墙包裹着“井”字形搭建的松木屋架,榫卯结构。门开在房间的一侧,进屋后右侧为一个巨大的“连锅炕”约占房间1/2的面积,墙壁四周为壁橱。2层从院内看没有包裹黏土,露出松木屋架。屋架向后缩进,让出一个不到1 m的走廊,廊的尽端升起约300 mm的地台,可供夏天纳凉、睡觉。室内与1层结构类似,不同的是,房间左侧以松木板另隔出一间小屋。

2 迭部县阿夏乡那盖村

迭部林区因木材资源丰富,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建筑多为木建筑。不仅建筑内外,甚至连村庄铺设的道路、路边围栏、排水管也均为木制。榻板房是林区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但是,其防火性能极差,这些木构架经过风吹日晒后极易燃烧。由于各户之间的距离很近,一旦一户着火,燃烧的木板发生弯曲,火星弹到旁边的屋顶上,引起“连锁反应”,火势便难以控制。

迭部县多儿乡台力傲村曾在三年内发生两起严重的火灾,一起发生在2012年,另一起发生在2014年。2012年的火灾,全村76户几乎全被烧毁。火势蔓延迅速,逃生是第一要务,没时间抢救财物,因此火灾的损失是毁灭性的。灾后重建时,村里一户有钱人改用石材建房。在2014年的火灾时,由于这座房子的阻隔,有14户幸存下来。之后当地政府对榻板房的防火问题重视起来,投入大量的资金,组织对榻板房进行防火改造。将屋顶上的“榻板”换为石棉瓦和彩钢板,大大提高了防火性,但破坏了榻板房的建筑特色,显得不伦不类。现在,原汁原味的榻板房仅在极其偏远的地方有所保留。我们此次所调研的阿夏乡那盖村由于地处海拔2 000 m的高山,交通极其不便,政府的扶贫项目将村民迁至山下,因此村里的建筑无改造的必要而幸存下来。

那盖村位于松木山与扎尕山之间,仅有约2 m宽的山路通往山上,2015年政府拨款将道路拓宽至3 m,至此才通了车。经过近40 min颠簸的车程,调研小组一行才到达那盖村。为节约土地,躲避战乱,村落建于半山腰,交通不便,与世隔绝。

整个村落依山体走势层层而建,房屋一面附着于山体之上,一面便是山崖。榻板房多为就地取材的松木所建,连接屋宇之间的是以木桩架起的松木板所形成的“栈道”,宽不足1 m,上铺一层约100 mm的黏土,这也是村子的道路。将圆木一分为二,中间掏空,一段一段的连接起来,沿步道铺设在靠山的一面,便是整个村庄的排水系统,靠崖的一面则用松木制成木栅栏。

由于村落建在半山腰上,土地有限,所以每户只有一进院落,院子不大,里面有饲养牲畜的牲畜棚。正房通常为2层,第1层为传统的“内不见土,外不见木”的藏式平顶建筑,屋外搭一个独木梯可上房顶,进入第2层。第2层用于存放草料和杂物,是两面坡的“人字形”屋顶,即为所谓的“榻板房”。

3 结语

甘南藏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乡土建筑呈现出有别于西藏藏居和四川藏居的独特风貌。然而,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群众缺乏文化自觉,甘南藏居极大的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失去了原有特色。此次调研对其中的4栋藏族民居进行了测绘,并在调研结束后绘制测绘图和效果图,一方面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对于甘南藏居保护问题的重视,推动其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为原生态的甘南藏居留下一些宝贵的资料。

[1]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DB/OL].http://www.gn.gansu.gov.cn.

[2] 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pP 3q36XopGS0L1ezzzYf_wTwhIJxSJNO qN7rxal77HixpNPdjyQH DxJGpLvY7qra_WneFJt2hP0P0SrUp_Paq.

[3] 任志远.甘肃藏居[J].建筑学报,1983(7):52.

[4] 李晶晶.浅析永靖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技艺[J].发展,2015 (2):96.

Inquiry on local architecture of Diebu County of southern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

Li Jingjing1,2

(1.China Arts Research Academy Graduate School,Beijing 100029,China; 2.College of Art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Combining with geological location of southern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the paper introduces unique style of rural architectures.Through investigating two representative villages in Diebu County of southern Gansu Tibetan autonomous,it analyzes local architecture status,carries out four buildings surveying and mapping,with a view to find out rur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specialties of south Gansu Tibetan town and to promote its protection work.

southern Gansu Tibetan,rural architecture,Tibetan-style flat-roofed house,template house

K928.5

A

1009-6825(2016)35-0001-02

2016-1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5YJC760045);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5LZUJBWZY022)共同资助

李晶晶(1986-),女,在读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松木甘南黏土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去甘南》
不一般的黏土插画
黏土多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