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
——关于未来水泥产业发展主导模式的探析

2016-04-06

散装水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泥经济



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
——关于未来水泥产业发展主导模式的探析

发给中国水泥企业管理团队的第三封E- mail

旧时流行于东北民间的一句老话:“牛马年好种田,就怕鸡猴这二年”。相信当代人肯定不会依据这句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和经验色彩的民谚,去预测未来两年事物发展的走向,更不会据此做出不靠谱的幼稚判断来;但这句民谚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农耕时代的先人们,对自然现象及年成周期性影响的经验性认知,并且还与体现中华先人智慧结晶的历法挂上了钩。

灵猴刚刚拉开新年的门栓,金鸡还要耐心地等上三百多天后才会报晓,水泥产业是否还会延续着羊年的水泥市场量价齐跌的颓势,或许真地照老话说的那样应验了,业界内外一颗颗悬着的心,怎能不七上八下!

水泥产业进入了大转折期的艰难跋涉中。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23.5亿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2亿吨,同比下降4.9%。全国六大区域市场中,除西南地区累计水泥产量略有增长外,其他五大区域均下滑;华北、东北累计水泥产量下降幅度达15%左右,西北下降幅度7.2%。水泥价格一路持续走低且趋势未改,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相比去年的高点下跌了近100元/吨,较年初下跌约50元/吨,几乎触碰到了成本线;全行业利润大幅下降60%以上。2015年前十个月水泥行业利润为223.7亿元,仅相当于2014年前5个月和2013年前6个月的利润额,较去年同期减少近400亿元;包括大集团在内的所有企业利润下滑三成的已寥寥无几,企业亏损面40%以上。

看来,猴年注定又是一个在产业坐标里不同寻常的一年,增速无可争议的放缓的刻度里衡量出急转弯的险峻。水泥产业界人士那种酸甜苦辣咸百感交集的心态,也并不会对此感到太突然;尽管如此,还免不了纷纷地睁大眼睛猜测着这个新常态年份里的“灵猴”,能蹦达出个令人欣喜的花样出来!

心里边备受煎熬的水泥企业老板们,此时此刻,或许会格外关注本杂志的“老散博客”,很想知道猴年伊始之时,版主会谈些啥新鲜玩意,或许更期待着第一期稿件内容能否带来几分意想不到的惊喜——新理念“红包”,也算是一个抬头见喜的拜年嗑了。

没有理由让陪伴本栏目成长的老板们失望呀!我深知在当今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徘徊在新常态的“十字路口”前,那些不疼不痒的老调门,早已失去了激发业内人士激情的动能,而欲派发指点迷津的“红包”,总得说出一点点子午卯酉的新道道,哪怕是抛出了一块裹着印花红纸的半截粗糙的“砖头块子”,如能在水泥产业界激起一圈圈创新的涟漪,逐渐转化为业界的普遍共识,也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老散博客”自开创以来不变初心,尽可能少放那记录过去式的“马后炮”,而力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市场现象中,去伪存真,筛选出对产业未来最具价值份量的新课题,敢于触及超前半步(本人眼力不济也看不太远)的最具指导意义的预见性的热点。要做到这一点虽非易事,谈不上殚精竭虑也得深夜秉烛,我倒是积累了一点小小心得:先从问题出发,摸清水泥企业老板们最急切、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哪里?成长的“瓶颈”卡口有哪些?尔后迎难而上再去苦苦探求不迟。

那当下水泥企业老板们最急切、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啥呀?我以为最核心的离不开两点:一是你们很想知道——当今具备什么样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称雄未来水泥产业市场,与其相比自己企业的长项与短板在哪里?二是你们更想知道——新常态下未来水泥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个什么样子,歧路丛生的路该向哪里走?

挑战肯定是无处不在的,但未来的愿景和路径仍清晰可期。我在这里,一开篇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企业老板们:绿色循环经济与“互联网+水泥”结合型模式,才是水泥产业发展的主导,而具有与这种主导模式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市场及产业未来的主宰。极富想象力的绿色循环经济与“互联网+水泥”有机结合,已是当今水泥产业发展的战略使命,关乎到完成由“黑大个”变成“绿巨人”的伟大壮举,在这次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性碰撞与对接中,完全可以大手笔地书写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这就是当今水泥产业现状与三十年前市场经济初期的大不同,与十年前开始的产能疯狂扩张阶段的大不同。面对新常态的种种压力与挑战,与其观望苦熬,坐以待毙,不如以创新精神杀出一条血路,就像当年初踏上市场经济之路的时候那样,大刀阔斧,勇往直前。

冷冷的冬夜里,老板们不免心里嘀咕:循环经济模式是重要,想象过,也尝试过,肯定是出路,但难着哪;“互联网+水泥”更重要,虽说“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不清楚怎么走,能否走得好,但心里也晓得这是早晚的事情,谁掉队谁就可能沦为失败者。可是,我们现在是火烧眉毛顾眼前哪!产业内部循环经济还没循环起来哪!水泥、混凝土可是实打实的,互联网也不能顶替水泥建工程呀!再说,现在是产能过剩内外交困,犹如一部车子陷入烂泥塘里,轮胎打滑空转走不动、开不出哇!“互联网+”到底怎么“+”,还真的有些吃不准!

先不急于回答这些锁在老板们心头上的疑问,只是请大家仔细地琢磨一下,是否在市场运营的实践中已经发现或遇到了如下苗头:(1)原有的“产品+规模”的商业模式下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正在快速丧失中,不像过去那样得心应手好使了,去年哪一户水泥企业的利润下滑幅度小于三成,即便是那几个巨无霸集团也不是同样遭遇重创,甚至发生债务偿付危机,一串串并非个案的重磅事件令人反思,超大规模不再是市场中战无不胜的神话。(2)原有的产业生态链是否被肢解了,不是这里鼓包就是那边漏气,呈现出一地鸡毛的碎片化状态,单纯玩水泥产品,市场出路又在哪里?纵向链条碎片化,漏气了,谁也不再是你最听使唤的下家了;产销率上不去,产能过剩的痼疾便大发作,遍地的僵尸企业,开始鼓包了,大集团日子不好过,中小企业不好活。(3)原有的渠道及品牌战略是否已经被颠覆,客户忠诚度和粘性不牢靠了,业内轮番的降价冲击早已恶俗化,致使客户关系七零八落,水泥原料品牌的影响力式微;绞尽脑汁想靠基础管理“抠、挤、压、增”的老招数,突破原有盈利模式的困局渡难关,到头来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无奈。(4)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导致水泥消费市场规模萎缩,但水泥产品市场需求结构是否出现了个性定制化、向终端延伸的趋势,假设期望中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规模能有所增长,恐怕也无法消化如此产能规模的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水泥原料,自然也就养活不了如此众多的张嘴等饭吃的技术同质化的企业;水泥企业跨界发展表面上看是逼上梁山,似乎是有违祖训的一种无奈之举,其实质上是现实市场内在逻辑的必然选择;不跨界你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吹大泡泡的侏儒,跨界了才能长成现代产业的巨人。欲攻克以上变化了的市场难题,单靠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肯定一时难以凑效,单凭“互联网+水泥”也无法做到企业利润与社会效益兼得,唯有二者的有机结合,等于说启动了水泥产业继续前进的两大驱动轮。

为什么非得要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有机结合呀?多年的市场实践表明,单纯的循环经济模式,企业一时很难突破成本、市场及管理效率的几道难关。水泥循环经济模式一路走来,千折百回、坎坎坷坷、跌跌撞撞,仍然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瓶颈尚存,困惑依旧;如今,在现实产业状态之下搞“互联网+水泥”,更有助于突破瓶颈,峰回路转,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构建起两个轮子齐飞转的新格局。

老板们肯定还是念念不忘“拉豪整合”,乃至于瞠目结舌艳羡不已,其间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绝不是表象上人云亦云的“强强联合”那样简单,也不能用一个“大”字就覆盖了全部;我认为,从“拉豪整合”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核心关键词:绿色与效率。

回顾这些年来,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尽管走在了其他传统产业前头,其循环模式的经济性、规模化及公益性的优势可圈可点,也赢得了市场及社会上一些掌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美可以遮百丑,实际上仍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跳出红海的目标,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产业的两大难题:环保与效率。不环保,公众不待见,政府不欢迎,水泥产业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窄;没效率,市场不答应,运营难维持,水泥企业等于钻进了死胡同一条。

俗话说“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操作性与否,总要接受商业规则和市场力量的检验,特别是当前整个产业正挣扎在困局中,水泥业界人士也开始不再那么淡定了。

通过历史性反观、逻辑性反思或良心性观照,目前水泥产业界应该大张旗鼓地推进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对接,其二者有机结合如虎添翼的优势,完全有条件依托现有实体产品及服务发挥出来,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日前,中国水泥协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传统水泥行业向“两型一绿”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循环产业的现代水泥产业转变,走一条全新的低碳产业发展之路。这无疑突出了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的指导思想,释放出值得公众点赞的信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强调“效率”的“互联网+水泥”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没有把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的有机结合,上升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仍然是二者平摆浮搁各说各话,不免空留下了几分遗憾,相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市场实践的老师终究会早晚补上这一课的。

为什么把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有机结合,列为未来水泥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现有传统产业模式之上搞“互联网+水泥”只不过是过渡而已,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有机融合一体化,才是现代水泥产业未来的新样貌,其理由如是说——

肇兴于上世纪60年代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其核心内容强调: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到了1998年,务实的德国人极富创新性地确立了“3R”原理在循环经济的中心地位,并且从可持续生产角度上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合,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尽管循环经济模式走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样美好,时不时地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瓶颈制约,但锲而不舍的地球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然把它确定为普遍认同的国家战略。柳暗花明又一村,循环经济模式终于撞上了知识经济新阶段,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乃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老板们心里比谁都明白,现今中国大地上处处呈现出水泥产业大国的景象,需求多了,企业多了,产能多了,资源消耗多了,污染排放也多了,岂止是一个“多”字所能描绘全貌,但从多个维度上却让我们感知到,还不能随意地给出循环经济模式主导水泥产业发展的结论。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兴衰枯荣,并不在于自我欣赏般的主观评价,而完全取决于实际运营的核心指标,称之为生态效率或资源生产率;仅就水泥产业独特禀赋条件而言,在这方面肯定较比其他行业可能更突出一些。

生态效率如何,可以用经济增长价值量(即GDP总量)和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的比值来评价,检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decoupling)程度,一是考量水泥产业促进GDP增长的同时,单位经济产出的物质强度却减少;二是考量水泥产业在增加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实际上,我们当前考量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效率指标,很大程度上把目光盯在单向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上,再往前进一步也是局限于单位能耗及经济产出上。然而,生态效率指标绝不仅仅局限于此,至少要涵盖水泥产业对整个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如矿山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及其影响人类福祉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的生态效率指标评价,才能反映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质量的真面貌。

那么,现实水泥产业的生态效率又是怎样哪?看一看有关研究机构近期发布水泥产业外部成本的信息,大抵可以反映出生态效率的基本状况。依据对不完全统计数据所进行的的系统研究表明,水泥产业每年输出的外部成本之巨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其具体数字远远高于水泥产业年历史最佳的利润额,而给产业下游即社会带来的治理成本,更是一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的负资产。这种信息被传媒广泛传播,对于在市场“寒冬”瑟瑟发抖的水泥产业来说,无疑等于在脊背上又泼上了一桶冰水,那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诉哇!其实,版主对此信息一点都不感到惊讶,记得大约在五六年前,“老散博客”就曾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语境下,专门谈到过如何评价水泥产业生态环境贡献率,建议建立起全产业链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强调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要尽早应对消化这一块庞大的负资产,从巨大外部成本的锁链中解套,真正完成一次水泥产业生态化的自我救赎。

让老板们一定会感到惊讶的则是另一个核心理念:资产循环。之所以这样讲,那是因为资产循环核心理念对于捧着传统增长模式衣钵的老板们来说,仅仅用挑战来形容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应该是倒海翻江式的大颠覆、大翻个。不信请看:与生态效益核心理念关联紧密的资产循环,其基本内涵是指产品的价值植根于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和效用——使用价值(utilization value),而非依据成本和供需关系计算的价格——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这才是产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资产循环的核心理念出发,水泥企业应该把制造出来的产品视为资产来加以经营和管理,不能像现在把产品当做“嫁出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样,单单追求低附加值、低效用的水泥原料的市场规模,而是推行“从销售产品到提供服务”的新理念,延伸产业链,通过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系统(PSS),达到实现资产循环的目标。

当下充斥水泥产业视野的却是,比如盛行的过度追求具有脆弱性和过早退化的水泥原料直接用于项目的数量规模,也就是在建筑项目上直接应用水泥而不是水泥制成品,几十年来一直是业界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景观,延续至今高烧不退;也比如,普遍存在的盲目追求会导致项目外观损坏及强度降低而影响建筑寿命的低标号水泥使用数量,根本不去顾及项目使用寿命期内昂贵的维护成本,以及酿成灾难或最后拆除的巨大资源浪费,似乎这些都与水泥原料生产企业关系不大,用好用坏那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亩三分地,反正俺们企业一贯奉行的是交换价值至上,依据成本和供需关系计算出来的价格才是硬头货,企业现得利就是好家伙;使用价值肯定被列为次席,不过是新产品研发的市场考量而已。

依我一向坚持的观点,水泥产业界如不树立起生态效益、资产循环的先进理念,水泥原料在项目上的直接使用量降不下来,水泥产量降不下来,给社会乃至子孙后代留下的生态效益+资产循环的负资产“天坑”,只能是越来越深、越来越大;暂且抛开社会宏观不言,即便从水泥产业自身来说,这个生态效益+资产循环的负资产“天坑”,等于说自己用双手给子孙后代挖下了一个恐怖幽深的陷阱,况且现实的情况是自己的身子已经落入了陷阱中,双手正死死地抓住边沿扑腾着双脚挣扎着。

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核心指标,恰恰又是检验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金标准,你到底是现代产业还是传统的老样子,是自封“绿色生态”还是真实的“黑色埋汰”,一目了然。

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循环经济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却差强人意,时至今日,在现实水泥产业界的话语中,生态效率、资产循环还是个十分陌生的词汇,被旧行业规则拒之千里之外了,与那些规模扩张、产量增长、市场占有率、平均利润率等惯常指标相比,不仅还远远没有登堂入室,更谈不上找到应有的位置!

不要一提到讲求生态效率与资产循环的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企业老板们满脑子里闪过的竟是些压力呀、挑战呀等冰冷的字眼,循环经济模式同样能给水泥产业创造发展的大好机会,及其光明灿烂的前景。基于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突出使用价值为中心,在服务于客户的收益和效用过程中,开拓出新的无限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彻底颠覆了传统线形经济模式下的以交换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与规则,跳出了原有的产业增长的窠臼,摆脱了除了价格、份额还是价格、份额的竞争恶俗,推动产业链向着纵深拓展,增长方式更加绿色化,跨界发展的路子更宽广。

接着新问题又来了,靠什么才能助力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优化生态效率和资产循环哪?过往的市场实践证明了以交换价值为中心的传统线形产业增长模式下的理念与规则,真的不管用了,也不好用了,在原来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已无济于事,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如今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的深度融合上。

因为流于表面上,老板们很容易把这个问题归类于企业经营术的范畴,其实大不然,此乃实为产业发展之道。凭啥这样讲呀?尽管坊间流行着一种颇有市场的说法:互联网不过是一种技术,充其量就是个工具吗,且对“互联网+”提出了种种质疑,对此番高论我却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放在新常态大背景下的“互联网+”,却不可与“网络技术”同日而语,千万不要小看了那个“+”呀!“互联网+”不应该止于重构,而应视为产业裂变和进化的巨大变量,更应该看做是驱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量——一个新动力引擎。

它必将释放出一种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能量巨大的市场力量,其力量强大到能够重新塑造完全不同于传统型企业的市场主体,重构产业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盘活消费链创造新需求,只有在两端都产生增量,才能真正增强产业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整体跃升;其力量强大到能够冲垮旧理念、旧规则、旧模式,打破旧格局,重新塑造未来市场的新样貌。如果这种威力无比的市场力量,在产业转型或企业微观市场运营活动中得以释放,其主脉络则一定表现为使用价值理性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置身市场煎熬之中的企业家们都亲身感受到,随着全球智能平台的发展,网络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产业的样貌、商业的样貌都在悄然间来了个大变脸。几乎所有的产业无一例外地被无情肢解、裂变,几乎所有的产业又都在进行令人刮目相看的交叉、融合,正是在这种肢解和裂变、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次表面上的变脸而本质上的浴火重生。这个推动水泥产业完成肢解和裂变、交叉和融合的主角是谁?当然是基于“互联网+水泥”所孕育出的新商业模式,助力水泥产业循环经济达成优化生态效率和资产循环的目标。可以肯定地讲,水泥产业正在开始经历这一过程,虽处于萌芽破土状态,但花繁叶茂、硕果满枝之季可期,至于说什么时候才能抱得金娃娃,那就看水泥产业自身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造化了。

此时,眼光独到的业界老板们一定很想知道,“互联网+水泥”所孕育出的新商业模式真有那么大的神力吗,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跟风忽悠的太玄乎了!请先说说,它与当下风行的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有那些根本上的不同之处,其优势和魅力到底在哪里呀?

第一,在当下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的边界里,基于“事物”(如产品与服务)的毛利获取,并且作为全部经营活动的目标点,这是该商业模式运行的动力之源。

所谓无本难取利,无利不起早。经营毛利作为市场交换产生的最初利润收益,总体上看肉本不多,你方多则我方少,而花费的本钱却在悄悄地有增无减,收益递减律如同套在企业脖子上的一根绳索越挣越紧。在这样的商业模式系统约束下的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命中注定要遭遇到消化高成本压力的瓶颈,在毛利高低的取舍面前躬身屈膝、俯首称臣,同时又对于流通成本的控制鞭长莫及,无能为力。所以说,旧商业模式下的水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诞生时起就没有过顺风顺水,风风雨雨,一路坎坷。什么藤结出什么样的瓜,这本是原有市场机制逻辑导致的必然结果,怎能随便地怪罪谁哪!

第二,与基于“事物”的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完全不同,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互联网+水泥”,更侧重于“关系”(如资源关联的利益参与方)价值,进而孕育出一套颠覆传统的全新的现代商业模式。

客观地讲,这种新商业模式虽然无法改变那一块天然的10%的实物成本,但通过整合“关系”(如资源关联的利益参与方)价值的特有优势,可将另外更大的一块90%的交易中连接关系方的时间成本消化为零。总之,“互联网+水泥”的新商业模式的魔力在于,它一方面弥补了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中成本消化力弱的短板,另一方面又将原有的水泥产业基于“事物”(如产品与服务)的优势最大化。

绿色环保与利润获得二者兼顾,始终是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初衷,试图找到一条燕窝鱼翅兼得的商业解决方案,譬如,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部资源小循环——清洁工厂、花园厂区、余热发电、脱硫脱硝、双重除尘、智能控制等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社会外部资源大循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各种类型的城市垃圾、矿上复垦等等。以上这些虽然得到了市场接受和社会认同,但并没有彻底改变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的矛盾,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一直没有摆脱红海中的两难困境,甚至不夸张地讲还苦苦挣扎在“血海”里。

事实上,陷于红海中的水泥循环经济模式,要么是局部循环,小打小闹;要么是成本制约,难以复制;要么是行政依赖度过高,靠补贴度日;要么是社会环境公共因素保障不到位,运行难持续;为此,产业内常常呈现出如下景象:靠企业控制成本消化难以支撑下去,夭折了;靠行政补贴难以维系下去,饿死了;靠公共资源保障难以速效,停摆了;靠技术领先难到位,泄气了。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市场内部运行的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无法达成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社会公众和用户的预期。

按说,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本来就是遵循价值规律的节约功能,不断探索、创造出来的。从企业微观上看,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的消耗,使一定的投入能获得更多产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获利更多;从产业中观上看,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循环型的现代化水泥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却难当大任,力不从心,导致生态环保步伐缓慢,企业收益低于预期,迫使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高成本压力面前,始终难以“雄起”。

满身烙着历史印记的传统商业模式,可不是轻易间说变就变的,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及社会环境作为土壤,更需要有一个颠覆者登堂入室。当传统工业化商业模式系统对于循环经济运行,显得无计可施之时,看似八竿子扒拉不着的“互联网+水泥”横空出世,在传统水泥产业格局的上空,祭起了一种全新商业模式的法宝,正在完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创造性破坏”的大裂变、大进化。

且看第一回合,首先打碎绿色产品价格高、叫好不叫座的瓶颈,消化掉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一大块成本;接着第二回合,打碎产业内部及外部物流成本高的瓶颈,通过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减少无效物流运输及仓储,消化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一部分成本;第三回合更是一场硬碰硬的突破,打碎供应链效率低的瓶颈,确保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连续运行;这第四回合是在财务层面上展开的,打碎资金链周转不灵的瓶颈,提高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存货流动性及资金使用效率;第五回合是跨界发展,打碎跨产业边界局限的瓶颈,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融合、交叉,把优势资源揽入怀中;还有那第六回合则是,打碎产业先天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瓶颈,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达成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听了以上一番不厌其烦的唠叨,老板们是否打心眼里认同了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有机结合,是未来现代水泥产业的主导模式,是否发现了“互联网+水泥”孕育出新商业模式的无穷魅力。如果用一句话挑明其奥秘所在:环保+效率是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主导模式的价值之锚,因而才倍受市场机制与社会公益需求的推崇;换句话说,未来需要的是一个能达成环保+效率目标的新商业模式的现代水泥产业。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有机结合的主导模式,这是新常态宏大背景下水泥产业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新,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种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最大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是人及企业文化,其原因如是说——

搜肠刮肚用尽革命、颠覆、蜕变等现有的时髦词汇,来评价描述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主导模式所产生的千姿百态的市场现象,都不会显得言过其实;这不仅因为水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才刚刚起步,且大多局限于在内部资源小循环圈里,有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旦要融入社会资源系统的大循环圈运转起来,其间必将经受风雨雷电、热浪寒流的洗礼,才能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

再加上“互联网+水泥”则是一件陌生又新奇的大事件,目前还处于在业界人士头脑里转悠掂量的认知阶段,变革、创新的碰撞到来时,一定是火花四射,耀眼夺目。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它所带来的产业样貌的巨变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出产业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样,这一双管齐下的伟大创新,所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也必将是前所未有的。

说到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可能会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商言商的老板们,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市场”这两个字。这未免有些太过笼统,太过于表层化了,市场只不过是机遇与挑战在碰撞中形成的某一种局面,如从更深层意义上去解析,首先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人,及其以人为主体的企业文化。

何出此言?因为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之间,明显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迭代效应,不仅仅是知识迭代、商业模式迭代,更是人才迭代。

昨日乃至今天,我们依然站在早已被时间锻造成型的工业化模式“成本+规模”的系统中,不仅存有浓重的心理依恋,行为上仍然执着地遵守原有的市场运行秩序。眼下,要摆脱以往的节奏和步幅,猛然间来一个大步向前跨越,跳到“互联网+水泥”的知识信息经济模式系统中,绝非一桩易事,又怎能不在水泥制造业人士的头脑中冒出来种种疑问:干了几十年的成本加规模,本来挺顺手的呀,怎么就一下子被信息化给搅合的面目全非,都不认识了呢!自然不乏先知先觉的老板们,凭借着对商业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敏感,把“互联网+水泥”当做一项销售变革的噱头,反正咱先来一个照猫画虎再说,人家阿里巴巴净利润率44.6%,百度净利润率27%,高得不得了哇,而我们水泥制造业费劲巴力才弄到百分之几,去年多数企业还戴上了亏损的帽子,干脆也效仿人家“互联网+营销”。出现这种情况本来不足为怪,一切都缘于迭代效应的猫腻。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带来了水泥制造模式的迭代、营销模式的迭代、组织模式的迭代,那里还有人才模式不迭代的逻辑呀!新型人才团队是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对接的最强力支撑。原有的人才结构、人才类型,还能适应迭代时期的需要吗?反过来问一句:你是新生代管理人才团队吗?你能进入新生代员工之列吗?这种焦虑会随着迭代效应的释放,在原有的业界群体中的反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突出。

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为两大类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一是水泥循环经济模式所需的人才,如绿色产品开发,环保生态技术,循环经济运营管理等等;二是“互联网+水泥”所需的人才,如商业模式设计及运营、智能化制造、网络营销及供应链、平台型组织运营管理等等。

与其说最大的挑战是人,还不如说挑战的是以人为主体的企业文化。事实上,每次重大变革都对企业组织及其文化理念,造成不可避免的强烈的冲击,甚至直接挑战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目标、责任、战略和使命。何况,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主导模式推动的变革,要直接改变原有企业模式的制度、规则,包括企业运营秩序和人的行为方式,剑锋所指之处的剧烈程度可想而知了。

众所周知,在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中,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元规则”。这些既定的“元规则”,既包含了企业组织对相关主体的责任承诺,如顾客价值、股东及员工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价值主张,也包含了作为利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权益保障;这体现在企业组织规则和文化的核心上,就是对利益边界的界定、利益获取的规定以及利益冲突的处理、化解。这些就如同祠堂里的祖宗牌位触碰不得,谁敢轻易冒犯呀!然而,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几乎不可能无视这些锚定已久的坚固的“元规则”界桩,别说是正面的直接冲撞了,哪怕是一点点擦边刮碰,轻则鼻青脸肿,重则伤筋动骨哇!

话说到这个份上,老板们一定会认识到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对企业文化的挑战该有多么严峻、多么强烈了吧!它直接撞击着各主体权利的制度安排和厘定,权利意味着各主体的地位,意味着各主体的利益,意味着各主体不受侵犯的保障,意味着各主体保护自身利益的力量。

诚然,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企业文化的动态适应性功能的力量,即能在变化中引领企业调整企业价值观体系和认知方式,以适应新环境、新趋势的要求,同时更不能低估了企业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趋利避害、追求变化的动态适应性的功能和特质,促进了企业文化创新,也推动了企业创新。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人类部落、种群(社会)成败兴衰,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灾难、地理位置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选择。此时的水泥企业文化的动态适应性特质,无疑正面临着两种抉择、两种命运——是支持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走创新之路;还是固守传统工业模式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甘愿做殉道者。

毫无疑问,循环经济模式与“互联网+水泥”结合的主导模式,必然引领水泥产业步入一个产业大集群、大融合、大跨界的新时代。产业经济发展史的经验昭示,但凡产业大系统的融合交汇,在经历了过去未曾有过的激烈碰撞之后,更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力量——产生新的伟大产业的商业形态,诞生一批以崭新姿态且生机勃勃的水泥企业巨头;反之,那些对商业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的变化失去敏感性的企业,会遁出市场的角逐乃至消失。

如《周易》所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经历了烈火烹油的非理性繁荣之后,整个水泥产业循环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凛冽的寒冬,如果水泥人让这次与“互联网+水泥”有机结合的大好机遇眼睁睁地在身边溜走的话,那期待中的水泥产业的春天,即便你望眼欲穿也一定还会很遥远。

猜你喜欢

水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拥抱新经济
水泥刨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