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

2016-04-06李云林

兽医导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水肿病致病性饲粮

李云林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黎城中心畜牧兽医站,江苏淮安 211600)

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

李云林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黎城中心畜牧兽医站,江苏淮安211600)

在20世纪5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养猪业开始形成集约化,且发展水平相对比较发达,但是猪水肿病却非常流行。猪水肿病(ED)是一种与莒养因素密切相关的传染性疾病,是由一种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以头部水肿、运动共济失调、惊厥、麻痹及剖检时胃壁、肠系膜等水肿为特征。据当时研究得出,猪水肿病的发病率与全价饲料密切相关。1956年我国第一次报道本病发生是在北京地区,之后全国各地开始相继报道。本病呈现地方性流行,发病率约为5~15%,但是个别一些地区甚至达到30%,死亡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给仔猪培育造成较大损失。

猪水肿病;诊断;防治方法

1 病原

病原在猪水肿病发病最初,并没有被发现。在1954年,Schofield和Schroeder通过研究推测水肿病是仔猪饲料中毒,与断奶后饲料有关。直至1955年,Schofield和Davis首先报道在猪水肿病死亡的猪肠道内发现有大量的溶血性大肠杆菌,随后其它家畜传染病学专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研究发现,若饲料中的植物性蛋白质含量过高,仔猪的消化功能不健全,并不能很好的消化植物性蛋白质也是造成猪水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试验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综合营养调控保持肠绒毛的良好状态,饲粮中虽然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断奶仔猪群却并未发生水肿病。

因此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对传染病学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与营养学一起共同研究,从而提高猪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水平。水肿病为动物传染病和动物营养性疾病的交叉。

2 流行规律

虽然一年四季里该病都可流行,但是在春季和多雨潮湿季节发病率较多。尤其是刚断奶1~2周内的猪仔,且生长比较快、体型健壮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病。本病发病率为5~15%,病死率为90%以上。据白淑民等(1997)报道,某猪场1996年2月至3月末在断奶仔猪群中陆续发生本病,发病率为4.93~16.8%,病死率为85.71~100%。

除断奶和饲粮蛋白质水平外,其它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如注射疫苗、分群、转群、运输、更换饲料、环境条件恶劣、阴雨、潮湿等。

3 发病机理

3.1断奶应激和饲粮蛋白质水平过高导致致病菌的感染和定居

国外学者在1997年提出,由于仔猪断奶后饲粮结构开始向高精料转变,仔猪无法快速适应,这是引起断奶仔猪发生猪水肿病的主要原因。现有资料及研究表明饲粮中植物性蛋白质含量过高与猪水肿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仔猪断奶后,喂给高能量、高蛋白质的精精饲料,引起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产生毒素,诱发本病。仔猪断奶前,消化功能不健全,胃酸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胃内酸性环境主要是靠母乳中的乳糖发酵生成乳酸来维持,30日龄左右的未断奶仔猪胃内pH约为5。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此种乳酸生成途径中断,在胃内盐酸分泌仍很少的的情况下,胃内pH上升至6~7,而进入胃内的饲料蛋白质、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又使胃内的酸度进一步下降,pH上升到7~8。在高pH环境下,胃蛋白酶原不能正常被激活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仔猪消化豆粕和鱼粉蛋白比奶蛋白需要更强的酸度(pH2.5~4.0)。仔猪断奶后饲料蛋白质不能有效地被消化吸收,小肠和大肠中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成为致病菌的营养基,导致肠道内微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产酸产气,放出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等毒素,毒素刺激肠壁,引起肠黏膜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腹泻,组胺被吸收至血液,导致组织水肿。

断奶对仔猪在的应激还表现在突然断绝母源抗体的摄取后,仔猪断奶后体内母源抗体迅速衰减,降低了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母源抗体有干扰致病菌在小肠黏膜吸附的作用,抗体的消失使猪体处于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敏感的状态,而此时仔猪尚未建立有效的对致病菌的主动免疫力。

3.2水肿毒素(外毒素)的致病作用

试验证明,水肿病是一种肠毒血症。在试验中静脉注射死于水肿病病猪的肠内容物液体可使许多猪只发生水肿病。水肿毒素(EDP)注入猪体的后,损伤小动脉和细小动脉,血管渗透能力增加,可发生急性高血压,多外组织水肿,导致神经症状和运动失调。但此复制方法不能每次都成功。

3.3内毒素血症

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使猪只出现呕吐、高热、里急后重、浆膜腔积液、胃底黏膜出血、肺淤血等症状和病理变化。

3.4硒和维生素E在猪体内共同参与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保护细胞膜和亚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缺硒或维生素E不足的情况下,免疫器官正常结构受到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生理失调,肠道内的PH和正常菌群都发生变化,使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机会得以增殖。

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的仔猪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相对要大。仔猪饲料能量高,脂肪代谢旺盛,产生大量过氧化物,为能分解掉这些过氧化物,消耗的维生素E量就会增加。仔猪断奶、炎热、转群、运输等应激也使仔猪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增加。因此,虽然饲料中维生素E的“静态含量”达到或超过保证正常生长代谢的需要量,但在饲料其它营养成分和应激因素的作用下,生长旺盛的断奶仔猪维生素E的“动态含量”却不能得到满足,造成相对缺乏。这是对水肿病总是在断奶仔猪中体大个先发病的又一个解释。

4 诊断

4.1临床症状

水肿病通常是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断奶猪群中有1头或几头体格较大的猪突然死亡,随后出现一系列示病性症状。主要表现:突然发病;出现精神沉郁、震颤、有时呕吐、运动失调、步态蹒跚、盲目行走、转圈、麻痹、侧卧等神经症状;体温升高至39~40℃、叫声嘶哑、濒死期呼吸困难;水肿为特征示病性症状,常见眼睑、下颌、会阴等处皮下水肿。

4.2病理变化

本病示病性病理变化是全身多处组织水肿,特别是胃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壁水肿多见胃大弯和贲门部,发生在肌肉和黏膜层之间,切面流出无色或混有血液的渗出液或呈胶胨状,有时胃底黏膜脱落、弥散性出血。常见胃底、结肠、大肠肠系膜水肿,十二指肠充血,全身淋巴结、头颈皮下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心包、胸腔、腹腔有不同程度积液。

4.3混合感染

本病常与链球菌病、弓形体病、温和型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混合感染。伴有咳、喘、体表发红,背毛根处有出血点,个别猪排干粪等症状。

5 治疗

病程较长并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如眼睑水肿、运动失调)时,单独使用抗生素,治愈率较低。本病治疗原则是:标本兼治(消肿解毒+抗菌消炎)。

消肿解毒。目的是强心利尿、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症状和组织水肿、清理细菌内毒素。口服硫酸钠15g,肌肉注射速尿10mL,每日1~2次,连用3~5日;有条件场(户)可使用10%氯化钠5ml、50%葡萄糖50ml、25%甘露醇30mL和维生素C注射液4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2~3日。

抗菌消炎。抗大肠杆菌药物:2%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水肿灵)或者2%左旋氧氟沙星注射液0.1~0.2mL/kg、头孢曲松钠或者头孢噻肟钠10~15mg/kg或者5%氟苯尼考注射液0.1~0.2mL/ kg,与5%长效磺胺注射液(红弓链灵)0.1~0.2ml/kg联合合使用,每日1~2次,连用3~5日。在抗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同时,亦可治疗链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脑炎等神经症状。

6 科学管理综合防治

饲料营养。仔猪断奶1~2周内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宜控制在17~19%,并保证有充足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硒与维生素E)。有条件的场(户)在饲粮中添加0.5~1.0%的谷氨酰胺和益生素(按厂家说明用量添加)。

生产管理。仔猪出生7日诱食,断奶后少食多餐,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28~25℃,保证空气新鲜,减少应激。

免疫预防。仔猪出生7~10日龄注射水肿病灭活疫苗,可使发病率降低10~20个百分点。

药物预防。使用复方氟苯尼考粉(肠肺宁粉)或者复方林可霉素粉(菌炎宁)拌料预防,500g/t饲粮,连用3~5日。

[1]丁永龙.海安县猪水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2]哈斯巴特尔,宋会良.猪水肿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7):115-117.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水肿病致病性饲粮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不同物理有效纤维水平饲粮制粒对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硫酸钠在蛋鸡饲粮中的安全性评价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