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观察
2016-04-06李木书
李木书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江西 鹰潭 335000)
胆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观察
李木书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江西 鹰潭 335000)
目的:观察胆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奥美拉唑胶囊和吗丁啉片,治疗组53例用胆反汤治疗。结果: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7.08%和70.83%,治疗组分别为39.62%和90.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且作用持久。
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反汤;对照治疗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胃镜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被诊断出来。笔者用胆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1例,均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5年。对照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9~68岁,平均44岁;病程2个月~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证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2006、上海)中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治疗标准》[2]。辨证为肝胃不和、胆失通降。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频发性上腹胀痛、灼痛,餐后不缓解或加重,反复口干或恶心,吐苦黏液,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伴嗳气、纳差,常因情志不畅加重,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弦或滑。
所有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可见胃内有胆汁反流,轻则胃黏膜充血、水肿,重则糜烂有出血点,黏液湖呈黄绿色浑浊,同时经B超腹部检查,排除肝、胆、脾、胰等器质性病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且辨证属肝胃不和、胆失通降;②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依从性好,能配合治疗。
排除标准:①不同意参加本次观察研究;②不符合西医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标准,不符合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③年龄在18周岁以下及70周岁以上;④其他原因,如胃溃疡出血,上消化道良恶性肿瘤;⑤局部皮肤有细菌、真菌、病毒感染;⑥重要脏器(心、肝、脑、肾)有严重疾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⑧有精神类疾病,或不能配合治疗。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胆反汤(自拟)治疗。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苏叶10 g,乌药10 g,槟榔10g,广木香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黄芩10g,甘草6g,乌贼骨15g,浙贝母10g。胃脘疼痛较甚白芍用15g并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呕吐较甚加生姜、代赭石、旋覆花,伴口苦心烦加龙胆草、栀子以清心除烦,脾虚气弱,加党参、白术,脾胃郁热加蒲公英、生牡蛎。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海南海口奇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粒(20mg),每天2次;吗丁啉片(西安杨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片(10mg),每天3次,饭前服用。
两组均以3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液湖澄清或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胃镜见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黏液湖明显变淡或幽门口胆汁反流明显减少,胃镜所见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胃镜复查黏液湖变淡或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胃镜所见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胃镜复查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9.62%和90.57%。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4例,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7.08%和70.83%。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 病案举例
杨某,女,39岁,农民,2014年10月初诊。于2010 年10月开始患病,当时对症治疗即可缓解,症状控制后就立即停药,于是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现服一般药不能缓解,稍有受寒或饮食不慎或情绪不佳即可发病。诊见上腹部胀闷、灼痛,伴口干口苦,嗳气反酸,两胁不舒,纳差,二便尚可,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B超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肝功能检查示转氨酶和胆红素在正常范围。电子胃镜示胃内有胆汁反流,胃窦糜烂有出血点,黏 液湖呈黄绿色浑浊,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窦糜烂。西医诊断为胆汁性反流性胃炎(伴胃窦糜烂)。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为肝胃不和,胆失通降。治以疏肝泄热,利胆和胃。方用胆反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乌药10g,广木香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龙胆草5g,黄芩10g,乌贼骨15g,浙贝母10g,丹皮10g,栀子10g,香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2次温服,并嘱按时进餐,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1周后复诊,上腹胀闷、灼痛,口干口苦均有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原方去龙胆草、丹皮、栀子,加党参、薏苡仁、白术,并根据病情不断加减变化。疗程结束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符合痊愈标准。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6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抗反流物屏障功能障碍、胃排空功能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致。针对以上原因,西医治疗以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制酸、抑制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等,虽然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容易复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属中医的“胃脘痛”、“痞症”、“反胃”等范畴。正常情况下肝脾以升为用,胆胃以降为和,肝的升发疏泄和脾的升清输布功能正常,气机的升降才能和顺,胆汁和胃内容物才能下降至小肠。若饥饱失常、寒温不适、过食辛辣则损伤脾胃;或心情不舒,肝郁气滞,则肝失疏泄,土虚木克,脾失升清与输布津液,胃气上逆,胆胃失于通降,则胆汁及肠内容物不降而升,上逆反流,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故本病总的病机为肝胃不和、胆失通降而致胆汁反流入胃。胆反汤具有疏肝利胆和胃之功效,用治本病切中病机,故疗效满意。方中柴胡辛散以疏肝理气,白芍苦酸以柔肝缓急,两者合用敛阴和阳,条达肝气;枳壳、乌药、槟榔、木香和胃消胀、行气止痛,促进胃肠动力;苏叶、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利胆和胃、降逆止呕;黄芩泄胆热、抗炎,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甘草、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组织的恢复。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利胆和胃,制酸止呕之功,既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症状以治标,又可修复胃黏膜组织、抑制胆汁反流以治本,有升降并调,标本同治的作用。经长期临床观察表明,胆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R256.397.339
B
1004-2814(2016)08-0764-02
2016-03-27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