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威胁因素与保护对策
2016-04-06陈良浩何晓光
李 浩,陈良浩,何晓光
(1.陕西楼观台试验林场,陕西 周至 710402;2.陕西镇巴县星子山林场,陕西 镇巴 723600;3.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 杨凌 712100)
浅谈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威胁因素与保护对策
李浩1,陈良浩2,何晓光3
(1.陕西楼观台试验林场,陕西 周至 710402;2.陕西镇巴县星子山林场,陕西 镇巴 723600;3.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16只左右,数量虽不多,但它们却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缘。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发现和种群数量的稳定,以及大熊猫栖息地不断得到保护,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分析了威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对策,为更有效保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威胁因素;保护对策
大熊猫为我国“国宝”,是闻名世界的孑遗、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 864只,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hm2,10年间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分别增长了16.8%和11.8%。虽然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均有增长。但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大熊猫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
秦岭是我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区之一,太白山作为秦岭主峰,亦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 771.2 m,是我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为保护好秦岭这颗璀璨的明珠,1965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省成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成立最早的19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跨两市三县,即西安市的周至县,宝鸡市的眉县、太白县,总面积56 325 hm2,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于1992~1993组织本局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专项调查工作,在保护区南坡地区发现了许多大熊猫新鲜粪便、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的嚼痕、大熊猫卧穴、毛发等,这一调查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根据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推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为局域种群。由于该区域属于大熊猫分布的边缘区域,即为我国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我国大熊猫分布区的动态变化意义极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不到我国大熊猫总数量1%的旗舰物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从九十年代起,就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如加大巡护监测力度,强化对周边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开展联合保护,成立南太白山地区大熊猫保护联盟,倡议并签订了“南太白山地区大熊猫联合保护公约”等措施,切实加强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2006年~2007年,开展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存威胁因素的全面调查,针对存在的威胁因素提出了较为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切实得到了有效保护。2014年3月4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外监测人员利用布设的红外线感应相机在保护区海棠河,海拔2 400 m的区域内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实体照片。同年11月5日,又在该区域利用红外线感应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实体照片,这次拍摄到的大熊猫“梳妆打扮”照片十分珍贵,经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如何保护好太白山的“国宝”——大熊猫,就成为摆在太保人面前的新课题,更是时代赋予太保人的新使命、新责任。
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及生活习性
1.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发现史
有关太白山大熊猫分布和活动情况虽然在以往资料中已有报道,但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大熊猫活动踪迹等野外生存状况等条件所限,很少有专门资料和报道。陕西省1974年、1983年、1987年在全省大熊猫调查工作中,以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1982——1985年进行第一次综合考察时,均未将大熊猫列入调查对象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1990年前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在日常的野外巡护中了解到,在南坡黄柏塬和厚畛子一带,发现大熊猫实体和活动痕迹,为了搞清楚这一区域是否有大熊猫分布,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日常野外巡护记录,结合当地社区群众反映,于1992——1993年在保护区南坡黄柏塬、厚畛子地区布设了26条样线进行大熊猫专项调查。1996年,在进行GEF项目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对保护区大熊猫数量及栖息地又进行了全面复查。2001年,在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对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在黄柏塬、龙洞沟和万泉沟三处发现大熊猫活体,从调查区域取回70多个“粪样”和“食痕”样体,基本上弄清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数量和分布范围。特别是在保护区主峰拔仙台南侧的凉水井、大蟒河、万泉沟一带发现了大量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这一结果,将现今大熊猫分布的北界从湑水河南岸推移到了黄河流域的秦岭北坡,即由原北纬33°50′00″北移到33°55′48″,向北水平推移了20 km。这样,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就成为我国新增的一个大熊猫栖息地,也是我国目前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1.2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有大熊猫11只左右。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有大熊猫16只左右。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南坡的红水河、海棠河、大干沟、小干沟、欠开营河、太白河、龙洞沟等区域。其次,在太白山主峰拔仙台南侧、秦岭主脊以南黑河上游的大蟒河、万泉沟一带也有少量分布。大熊猫在保护区分布的海拔一般是1 800~2 900 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桦木林、巴山冷杉林三个林带,栖息地面积约18 000 hm2。
太白山高大的山体阻挡了北方寒流的南侵,使保护区南坡地区,林木茂盛,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这里竹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越,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隐蔽条件;保护区地形复杂,平坦阶地与陡峭悬崖相间,溪流纵横,水源充足,为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保护区内石洞多,环境幽静,是大熊猫繁衍后代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南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大寒是大熊猫生存的最佳气候环境。
1.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和秦岭其它地方大熊猫一样,每年4月初,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开始发笋。4月下旬,竹笋都已长到了可供大熊猫食用的高度(约25~50 cm)。在这段时间内,绝大部分大熊猫都在取食巴山木竹竹笋。5月初,高山地区的秦岭箭竹开始萌发,5月底,秦岭箭竹竹笋长到了可供大熊猫食用的高度(一般约50 cm以上),这个季节,大熊猫纷纷向高海拔地区迁移,转移到秦岭箭竹林生长的区域,取食当年的新笋和前一年的老笋。9月份,前一年的秦岭箭竹老笋已长到2米并木质化,多数大熊猫也在此时段逐渐下移,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取食竹叶,大熊猫完全取食巴山木竹竹叶的时间,正常年份一直持续到翌年2月。从翌年3月份开始,大熊猫在取食巴山木竹竹叶的同时也会取食巴山木竹的新茎。
调查中还有一个新发现,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有不同于秦岭其它地方大熊猫生活的一些特性,就是生活在钓鱼台、海棠河一带生活的大熊猫有可能长期在此活动,而无季节性迁移现象。例如,2014年3月、11月两次在这一区域拍摄到大熊猫实体照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结论的准确性。
2威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力度的增加,以及社区群众对保护大熊猫自觉性的提高,在野外猎杀大熊猫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太白山沿山周围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直接和过度依赖的生活习惯尚未彻底改变。如挖药、割扫帚等行为时有发生。以及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森林旅游,和太白山历史上宗教活动的长期存在,尤其是近年来户外“驴友”无序扩张,上山人数急剧增多,导致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游人不断增加,以及大熊猫因食物单一等自身因素的所限,都已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威胁,其主要表现在:
2.1挖药、割扫帚等行为致使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影响和干扰了大熊猫的生存
太白山是我国知名药山之一,调查资料显示,被录入我国正式药典的中药材就有800余种。加之太白山周边社区群众还不是很富裕,经济收入相对发达地区还较低。故此,导致挖药、采摘中草药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传统习惯和经济收入来源的一部分。尤其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入太白山挖药、采药的村民人数较多。因挖药、采药致使大熊猫分布区的植被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每年春季周边村民割扫帚的行为还没有彻底杜绝,在个别区域时有发生,这些直接的割竹活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影响了大熊猫的正常生活。
2.2森林旅游,宗教活动的开展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构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旅游名山,“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古代关中八景之一,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目前,围绕太白山就建有:黑河森林公园、太白山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以及药王谷、黄柏塬景区等。太白山以道、佛两教为主的宗教活动自西汉以来就存在,唐、宋、明、清时一度达到鼎盛,堪称是宗教圣山,每年农历的六月是太白山古庙会,上山朝拜、烧香人员络绎不绝。每年夏季,上山旅游猛增,游人的喧哗声,以及部分游人的不良行为,都惊扰和影响了大熊猫的正常栖息和迁移。从2000年以来,被称为秦岭第二高峰的鳌山,史称“西太白”,被中国地理杂志和众多户外组织评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后,太白山更是成为户外登山爱好者心中趋之若鹜的理想场所,尤其是从南太白山黄柏塬、龙洞沟一带上山的户外登山者逐年增加,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给大熊猫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区龙洞沟的大熊猫活动痕迹明显比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减少,这一情况令人担忧,也成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保护管理方面所面临新课题、新挑战。
2.3偷猎活动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太白山从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后,盗伐、滥发森林行为已基本杜绝,但周边村民靠山吃山的传统习俗尚未彻底转变,致使偷猎、盗猎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在太白山地区盗猎林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在林中安放铗套、乱捕野生动物,这种行为,虽然从本意上不是,也不敢猎杀大熊猫,但安放铗套、设置“土炸弹”、挖设“陷阱”等行为,却给大熊猫造成直接危害。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在大熊猫分布区域:即南太白山海棠河、太白河、小干河、大干河、龙洞沟等地区,加大了巡护、检查力度,每年都配合森林公安,组织3至4次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清山查案”活动,在这些行动中都能发现和清理一些铗套、“土炸弹”、“陷阱”等猎杀野生动物的作案工具。
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对策
3.1强化宣传,提高社区群众对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重要性的认识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了切实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已先后在南坡建立了黄柏塬和厚畛子保护站。从建立保护站之日起,就紧密与当地政府一起,认真向社区群众宣传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保护区工作人员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保护区内开展巡护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的不法行为,有效的保护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安全。
3.2建立共管体系,联合保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夏季多在保护区内活动,构成了大熊猫的夏居地,而保护区外围的林业局、林场、乡(镇)、村集体林则是太白山大熊猫生活的冬居地。因此,保护区通过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周边社区共同参与保护管理的联合保护体系。如 2011—2015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利用WWF的支助,成立了南太白山地区大熊猫保护联盟,倡议并签订了“南太白山地区大熊猫联合保护公约”,这些措施和方式对保护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4年冬、2015年春,针对“大熊猫犬瘟热”疫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未雨绸缪,积极预防,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在南太白山地区广泛开展“大熊猫犬瘟热”预防宣传教育,给部分周边社区家养犬、猫进行了犬瘟热疫苗的注射。使周边社区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教育,提高了社区群众对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重要性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3.3与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开展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野外观测与研究
由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发现较晚,加之保护区所在地太白县属军事禁区,对外合作开展野外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所以对大熊猫的野外观测与研究工作相对滞后,这里的大熊猫还长期处于自然繁衍状态,其重要性还没有被外界所充分认识。今后,保护区要密切与西北大学、佛坪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内其它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同行学习,适时组织有关专家,科技人员,针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现状和实际情况,以建立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契机,编制并实施一些大熊猫科研项目,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观测与科研工作能有一个大的突破,使更多的人关注太白山大熊猫,研究太白山大熊猫,热爱太白山大熊猫。
3.4认真做好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监测
野外监测是对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状况的动态反映,是保护区日常工作的深化和细化,更是保护管理好大熊猫及栖息地的重要途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从2006年开始,就在南坡地区开展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监测工作,并在大熊猫重点分布区布设固定监测样线和监测点,每年定期对大熊猫和人类活动进行调查监测,及时掌握太白山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等情况,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今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将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监测方面,不断完善监测方式方法,逐步增加野外监测的科技含量,使监测工作更趋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李浩(1962-),男,陕西周至县人,本科,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保护及苗木繁育等工作。 何晓光,男,本科,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及林业实用技术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Q9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17(2016)03-0072-04
Threatening Factors to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Survival of Giant Pandas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I Hao1,CHEN Liang-hao2,HE Xiao-guang3
(1.ShaanxiLouguantaiExperimentalForestFarm,Zhouzhi,Shaanxi710402;2.XingzishanForestFarmofZhenbaCounty,Zhenba,Shaanxi723600;3.ShaanxiTaibaishanNationalNatureReserve,Yangling,Shannxi712100)
Abstract:The result from the fourth national survey of giant panda showed that there are 16 wild giant pandas living in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hich is also the northernmost distribution of Qinling giant pandas. The discovery of the giant pandas and the stability of its population, and the giant panda habitat protection in Taibaishan Nature Reserve are of great scientific value in the anim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In this paper, the threatening factors to the survival of giant pandas in the northernmost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giant pandas in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haanxi Taiba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iant panda; threatening factors to the survival of giant panda;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