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研究方法

2016-04-06李光先

关东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诗言志考据文学批评

李光先

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研究方法

李光先

《诗言志辨》的学术方法还有:一、在选题上,系统观照与重点突破;二、在研究过程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三、在行文方面,大量使用注释,服务正文,便利读者;四、在科研的功用方面,结合教学,关注社会思潮,解决当时的文学问题。

《诗言志辨》;朱自清;研究方法

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出版后,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在本世纪前十五年则达到一个研究高峰。学界探讨《诗言志辨》研究方法的论著数量很多,著作如郭良夫编的《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朱金顺编的《朱自清研究资料》,这两书里面大多是悼念、回忆朱自清先生为人、治学的文章,里面有朱自清关于《诗言志辨》治学方法的陈述。《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内收季镇淮先生的《回忆朱佩弦自清先生》一文,文中写道:“在考据之文中,我要特别提出《〈文选序〉“事出沉思,义归乎翰藻”说》、《诗言志辨》等篇。……先生这篇论文(按:指《〈文选序〉“事出沉思,义归乎翰藻”说》),一面教人读书要细心,要懂得作者原意;一面教人研究文学批评,不要囫囵吞枣,首先要把批评的概念弄清楚,究竟作者主张是什么,才能导致研究的正途,得出正确的结论。抗战前作后来重写的一篇《诗言志辨》的用意也是如此。”*郭良夫:《完美的人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68页。

探讨《诗言志辨》研究方法的论文比较多,有康相坤的《创新而不标新,传统却不守旧——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治学》、夏云的《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论朱自清〈诗言志辨〉的学术品格》、于晓川《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从《诗言志辨》看朱自清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方法》、张作栋的《从诗言志辨谈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方法》等21篇。这些论文揭示了许多《诗言志辨》的研究方法,如弄清概念、史的观照、统计推理、源流考辨、以史料证史、小题大做等,这些方法对于读者具有借鉴意义。

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谈谈一些个人浅见,作为补充。

一、选题方法:系统观照与专题突破

系统论强调把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处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又是上一系统的子系统。”*马丽扬:《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的若干问题》,北京: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内部教材,1985年,第24-25页。科学知识体系则属于观念系统。系统的观念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如《周易》《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著作,而系统思想则是由西方人提出。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西方的思想家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都是对系统思想有所论述。“康德——第一个提出人类知识系统性的问题。”*马丽扬:《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的若干问题》,第31页。

二十世纪“清末民初以还的中国,西潮之影响已成不可抗拒之势,学人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学术,种类繁多的西学也被大规模引了进来”。*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08页。朱自清先生于1917-192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接受西方的系统思想,这也是可能的。1936年秋季,朱自清开始讲授“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课程”。“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是一门新的学科,《诗言志辨·序》里谈道:“在中国的文学批评称为‘诗文评’的,也升格成了文学的一类。”*朱自清:《诗言志辨》,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1页。也就是“诗文评”升格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这与胡适号召“整理国故”有关。“他所提倡的‘整理国故’的口号,就是试图用现代学科分类的方法整理固有学术资源。”*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第107页。在朱自清先生开始进行“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授课期间,并没有令他满意的教材,《诗言志辨·序》称:“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仅后于《宋元戏曲史》,但到郭绍虞先生的那一本出来,才引起一般的注意,虽然那还只是上卷书。”*朱自清:《诗言志辨》,第1页。因此朱自清先生自己编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作为上课之用。

由《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是一个有系统的讲义,讲义分四章:一、言志与缘情;二、模拟;三、文笔;四、品目,每章分甲、乙、丙、丁四部分来论述,每部分分节论述,每节分小点论述。例如第一章《言志与缘情》:甲《诗言志》,下列有三节:一、诗言志;二、比兴;三、诗教。由此可以断定:朱自清先生对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及建构,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他从文学的最初批评概念出发,“言志与缘情”则是对文学最初批评概念的批评研究,“模拟”则是对文学继承的批评研究,“文笔”则是对文学创作的批评研究、“品目”则是对文学欣赏的批评研究,而对于每章的研究,他都是从最关键的概念出发,一个一个概念去厘清说透,从而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完成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重建。把他的讲义与《诗言志辨》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朱自清先生是按照这个架构去研究的,而《诗言志辨》则是朱自清先生重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由于朱自清先生1948年去世,所以他重建中国文学研究批评的想法没有完成。

学界对于《诗言志辨》的选题往往归之于“小题大做”,做深做透,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而联系《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是一个系统,而《诗言志》则是该系统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列于第一章甲部分,属于该讲义的一个专题。而《诗言志辨》之所以结集出版,其四篇论文《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也组成了一个系统。

综上,我们可以说朱自清先生在选题方面是在系统观照下进行专题突破,他使用了系统观照与专题突破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先把握整体,在整体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突破,一个一个专题完成,最终结出科研硕果。这样做思路清晰,显得有方向而成系统。科研成果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

二、研究对象的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在对具体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朱自清先生在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学术“意念”进行辨析,辨明意念,梳理源流。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考据。

“中国学术的考据传统发源甚早。汉之经注,唐之义疏,都离不开考据。”*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第24页。在《诗言志辨》中,朱自清先生也用了考据的方法。朱自清的学生王瑶先生说:“‘文学批评’、‘文辞研究’,都是朱先生讲授过的属于这种性质的课程。关于这方面的材料,他搜集得非常多。每一个历史的意念和用词,都加以详细的分析,研究他的演变和确切的涵义。《诗言志辨》一书只是写成的关于这些材料的极小部分,但已经廓清了多少错误观念。这书收着《诗言志》、《诗比兴》、《诗教》和《诗正变》四篇论文,都是多少年来研究的结晶。”*郭良夫:《完美的人格》,第24页。朱自清自己也提倡考据的方法,如1948年2月15日朱自清在北平师范学院演讲时,他说:“不但古文学要考证,对现代文学也要考证,例如鲁迅的一篇文章也发生考证问题,这表示把文学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刘涛:《朱自清的两次讲演与一篇佚文——北平〈世界日报〉有关朱自清的几则史料》,《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诗言志辨》中考据的例子,如《正变》篇对“变”义的考据。

郑玄的《诗谱序》提出“风雅正经”与“变风变雅”对立,这个学说本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朱自清:《诗言志辨》,第125页。这个学说后来又被孔颖达继承。朱自清先生发现“不过正变说本身并没有能够圆满的完成”。*朱自清:《诗言志辨》,第126页。对郑玄《诗谱序》中的“风雅正变”中的“变”义说进行考据。

朱自清先生通过考据“变”字的多个意义说明了原因。“变”字之义有:

更,改,如书中《说文》、《淮南子·氾论篇》、《荀子·不苟篇》的例子;

变化,如书中《易·系辞传》的例子;

非常,如书中《素问·六节藏象论》、《白虎通·灾变篇》;

变之正,权,如书中《榖梁传》僖公五年、襄公二十有九年、昭公三十有一年,范宁《集解》;

变而失正,乱。

通过这些考据和联系当时的社会思潮如“审乐知政”“知人论世”“美刺”“六气正变”“天象正变”“诗妖”说,朱自清先生廓清了郑玄《诗谱序》不能自圆其说的原因是“借了‘诗妖’说的光,他去理会《诗大序》中‘变风变雅’的所谓‘变’。”*朱自清:《诗言志辨》,第136页。即把《诗大序》中“变风变雅”的“变”字误解为“变而失正”。

朱自清先生也说明了《诗大序》“惟其‘变而不失正’,所以‘变风变雅’并不因‘变’而减少诗本身的价值。”*朱自清:《诗言志辨》,第136页。这样考据分析,说明了《诗大序》中“变风变雅”之“变”是“变而不失正”的意思,回归了其温柔敦厚的本义。

由于使用考据的方法,朱自清先生的论断则是自然而然得出了。这看似平淡,却显得扎实,谨严。吴小如先生在《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中评价说:“《诗言志辨》虽是论文,却有宋人注疏体的气息,朴实然而清新,同时也谨严有法度,兼具西洋人写科学论文的条分缕析、纲举目张。但作者又能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见出层次井然、眉清目朗的疏宕处,既不枯燥又不啰嗦。……这种文风宜为大家效法,谨用推荐以求诸公识者。”*郭良夫:《完美的人格》,第135页。吴先生的评论实为确评。

三、行文方法:大量使用注释,辉映正文*此节在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陈允锋教授启发下撰写,志以致谢。

在《诗言志辨》中,朱自清先生大量使用注释。同时代的人鲁迅与之相比,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既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只在文末列出参考书目。使用注释,这是朱自清先生论著的独到之处。这在他的《经典常谈》中也得到印证。朱自清先生的时代并没有要求学术论著要注释。“自本世纪(20世纪)初以来,有名的学术大师引译国外著述,不注出处,仿佛自己的作品一般,也并不少见;很多著名学术著作的注释也不规范,还很稀少”*赵世瑜:《学术规范凭谁定?遵守学术规范 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据上,我们可以见出朱自清先生在学术论著中大量使用注释是比较超前的。

《诗言志辨》总共四篇文章,使用了193条注释,平均每篇文章使用48条注释,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多。大量使用注释是朱自清先生撰写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注释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注出引文、观点、事例、数据的出处,二是释明文中词句的意义。

通过考察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中的全部注释,笔者总结出朱自清先生注释体例有14种,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现:

《诗言志辨》注释体例统计表*所用《诗言志辨》版本:岳麓书社2011年出版

根据以上表格,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朱自清的注释和正文紧密相连,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言志辨》中注释有以下六个作用:

第一,注出引文、观点、事例、数据出处、他人贡献的注释总计123条,超过注释总数的一半。这类注释一方面为正文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撑,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文献有征”的科研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古今学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彰显他人对自己的帮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第二,注出篇名、解释词句的注释便利读者明白正文的意思。

第三,为正文提供论据的注释,一方面节省了正文的行文,使得正文更简洁;另一方面则在注中为正文提供了论据,使得整个论文有论有据。

第四,提供参看文献的注释,这样为读者拓展及深入了解某个问题提供了阅读路径。

第五,注出异文、补充说明、补充其他观点的注释扩展了读者的知识量,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论述对象。

第六,在注释中,朱自清先生也阐述自己的观点如:

②叶燮有《汪文摘谬》一卷,曾驳汪氏道:“营夫子删诗,未闻有正变之分。……后之人翻欲尽变而绌之,其不然也明矣。原其故,胸中既无明见,依违于汉儒之肤说。既又迁易其辞,以正变归之时运,,迨执时运之说,则又穷于论诗;于是又迁就以附会之。掣肘支离,终无一定之衡。” 论虽稍苛, 但指出汪氏迁易 “正变”的辞义, 以就后代诗的发展, 是不错

的。*朱自清:《诗言志辨》,第139页。

这段话首先举出叶燮驳斥汪琬的观点,然后朱自清先生进行评判,指出叶燮的话虽然比较严苛,但是指出了汪琬的荒谬之处,叶燮的话是对的。

总之,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中的注释为正文服务,辉映正文,而且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和拓展阅读的路径。注释体现了朱自清先生自觉的学术规范意识。可以说注释大大拓展了《诗言志辨》的知识容量及彰显了朱自清先生的学术品格。

四、应用科研的方法:结合教学,关注思潮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必须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经世致用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我国老一辈学者就有自觉结合教学进行科研,结合文学思潮进行科研的良好实践。老一辈古典文学和戏曲研究专家王起(王季思)先生在《研究古典文学的点滴体会》中说:“我总是以‘结合教学做点研究工作,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来自勉,也勉励我的学生。”*浙江日报编辑部:《学人谈治学》,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43页。朱自清先生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科研结合教学并解决社会中的文学问题。朱自清先生后期的学生季镇淮先生在《纪念佩弦师逝世三十周年》中说:“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朱先生的教学工作和他在研究方面的努力是密切联系着的。”*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80页。

从朱自清先生的教授科目“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及讲义《朱自清先生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出版的著作《诗言志辨》来看,朱自清先生的研究和他的教学紧密结合,同时朱自清先生还有积极“预流”的意识即对社会中的文学思潮进行回应,纠正偏颇。《诗言志辨》中几篇论文的写作是朱自清先生结合教学的需要来进行的,而《诗言志辨》的出版则是回应当时社会上的一个文学观点即周作人等人的“言志”和“载道”二元对立观。这个从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序》中得到印证。《诗言志辨·序》称:“现代有人用‘言志’和‘载道’标明中国文学的主流,说这两个主流的起伏造成了中国文学史。‘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现时却变得和‘载道’对立起来。”*朱自清:《诗言志辨》,第4页。

关于“预流”就是积极参与当前的学术思潮,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当代学者武秀成先生曾说:“希望我们的青年学子一定要重视新的学术思潮,也就是要关注学术界的大的动向”,“面对一个学术潮流,你要加进去,这叫‘预’,而不可固守一方。”*林婧、谢一奇、白双瑞对武秀成先生的访谈记录:《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及其他》,《中国研究生》2015年第7期。

《诗言志辨》是朱自清先生结合教学需要而进行研究的成果,也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言志”与“载道”观点的一个纠正。教研结合,同时也承担文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这是文学研究者应有的境界。

综上,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文学研究者学习。对于当今学术失范经常发生的时代,阐发朱自清先生的学术精神并不过时。

李光先(1984-),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

猜你喜欢

诗言志考据文学批评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郑 磊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诗言志”和“摹仿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