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研究——以咸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2016-04-06周潮
周 潮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心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建设研究
——以咸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周潮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根据咸阳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和中心城区发展建设需要,利用相关指标,确定城区疏散场所空间位置和等级;通过建立疏散场所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并以覆盖半径为依据,对城区避难场所进行空间布局;运用OVD、WVD方法,结合咸阳市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的责任区空间范围进行划分和修正,探求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方法。
关键词: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布局方法;责任区
0引言
地震是人类迄今尚难以抗御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为了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使市民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疏散到危险较小场地,最大程度地减小人员伤亡,并对大量无家可归者进行快速安置,维持灾区社会基本稳定,保证城市的安全,要求城市具备完善的避难场所体系。目前,日本为了应对频发的地震,已经在各城市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1];世界上其他一些多地震国家的大城市也正在着手研究建设[2]。在我国,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灾后,城市应急疏散空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体现。因此,在地震频发之际,基于城市安全保障功能和灾后工作的需要,许多城市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基于此,本文从地震荡频发地区城市的中心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规划研究为视角,以咸阳市中心城区为例,在spss13.0软件支持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影响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因素的强弱;运用加权Voronoi图(OVD、WVD方法),明确表达出避震疏散场所规划辐射范围,为确定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合理空间布局、提供开放空间、增加市民避难场所等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咸阳市地处中国华北地震带的渭河平原亚带——环鄂尔多斯地震带,系地震强烈活动地区和震害危险区。自有史记载以来,我国发生8级以上地震19次,位于环鄂尔多斯带的就8次,占全国42.1%。而咸阳以西岐山、眉县、宝鸡、陇县一带以及以北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五级以上的地震,震中强度一般达7级以上。据相关资料推断,在未来三五十年内地震将处于其活动的第三活跃期,在2020年前后,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咸阳市位于关中中部,今后一段时期内地震灾害不容忽视。同时,近年来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加快,但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避难场所体系布局不完善、应急疏散场所设施不健全。为此,选择以咸阳市中心城区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求避难场所合理空间布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2.1指标体系
参考已有的指标体系[3-5],结合咸阳市面上中心城区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场地情况、地形、场所主要类型、救灾路线、应急疏散场所可利用面积、次生灾害影响情况和基础设施状况等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表1),并利用专家打分法综合确定每一个因子的权重,对咸阳市中心城区开放空间进行评价。
1.2.2研究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指标求出各主成分值并计算综合分值,作为研究划分对象辐射范围的数据依据。
在WVD 中,加权距离定义为欧几里德距离除以权重wi。权重大的多边形具有较大的面积,表明具有较大的影响范围。权重定义为时间,费用、距离等影响因素。两相邻WVD多边形pi,pj(wi≠wj)的边界为圆弧。WVD多边形可能不会连续,并且权重大的生长点的区域可能包含权重小的生长点的区域。WVD多用于各生长点权重有较明显差别的空间剖分,因此适于应急疏散场所责任区的划分,场所作为生长点,加权距离作为WVD权重[6]。
表1 指标体系
2场所范围划分
2.1场址选择
既能满足城市在灾害后疏散安置市民的要求,又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决定了避难场所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适应咸阳市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其土地总体规划利用,并保证每个分区内至少有一处中心疏散场所和若干固定疏散场所的基础上,选择了47个具有建设避难场所可能性的空间,作为备选场所。为了选择条件较好的开敞空间建设为避难场所,建立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二级指标分为较好(5分)、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极差(1分)五个等级;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引入合理标度,赋予各因子权重,得到各个场地的综合得分。
表2 因子权重表
在上述分析计算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咸阳市中心城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确定备选场所的初始覆盖半径为1500m;利用公式计算出备选场所的加权覆盖半径和加权距离,图1。
表3 固定避难场加权距离一览表
其次,选定综合得分排名靠前或在某一范围内唯一的开敞空间作为固定性避难场所,达到所选取场所的加权距离能覆盖咸阳市中心城区,图2。
图1 中心城区应急疏散场所分布图
图2 应急疏散场所覆盖范围图
最后,结合城区的社会、经济、自然和城市建设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咸兴公园、文汇公园等23处开敞空间规划建设成应急疏散场所,占地面积约290公顷,满足中心城区对避难场所规模大小的要求。
图3 基于OVD方法的责任图
图4 基于WVD方法的责任区划图
2.2责任区划
在对已选定基本上能覆盖中心城区的避难疏散所地基础上,运用OVD、WVD方法,合理地划分23个疏散场地各自的责任区范围,使中心城区中每一个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内的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能便捷地进入场地进行避难,避免疏散无序、慌乱状态。
2.3修正
通过OVD、WVD方法划分的避难场所责任区,能满足咸阳市中心城区市民的疏散要求,但中心城区避难疏散片区的划分及未来空间结构变化等因素将影响部分市民的疏散,同时城区内部的河流、铁路、快速路等因素,也分割了部分责任区本应覆盖范围,对其覆盖的市民疏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上述已划分责任区的基础上,考虑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把分割的疏散责任区部分划分到相邻的、满足疏散半径要求的疏散场地算在范围内,使市民人群疏散时不穿越城市的河流、铁路、高速路、快速路等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物。
3结束语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阶层、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积极参与,使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更为合理,对规划区实现全覆盖,达到社区和居民与避难场所一一对应,最终实现“区区到位、人人到位”。但在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并直接影响市民便捷疏散,所以研究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合理确定中心城区避难场所的规模,构建了避难场所的等级体系;综合考虑中心城区自然、社会和场所环境等因素,建立固定避难场所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运用OVD、WVD方法确定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并结合城区自然、社会因素进行修正;通过渭滨公园避难场所规划方案的实施,为其他避难场所规划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彭锐,刘皆谊.日本避难场所规划及其启示[J].新建筑,2009(2):102-105.
[2] 金磊.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2):33-37.
[3] 东京都防实仪会.东京都地区防灾规划——(2003年修订)[M].袁一凡,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4] 李海霞.北京将建1000多避难场所 避难指示牌昨立街头[N].北京晨报, 2003-09-29(01).
[5] 游璧.从都市防灾探讨都市公园绿地体系规划—以台湾地区台北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5):74-79.
[6] 田田.城市抗震疏散场所建设规划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责任编辑:孙文彬)
Study of Xianyang Downtown Earthquake Shelte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ZHOU Chao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y in Xianyang downt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rends and needs, relevant indicator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ale of urban shelter-building. A shelter-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Layer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ver a radius based on the layout of urban shelter planning. By using OVD, WVD method with other relevant factors of Xianyang downtown,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of shelter space were partitioned and amended. The method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helter was explored by using Wei-Bin Park shelter facil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Key words:shelte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layout Method; responsibility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16)01-0048-04
作者简介:周潮(1974-),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指导项目(2014ZD17);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HAS2015010)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