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蛇传”传说图谱编撰的原则

2016-04-06余红艳

关键词:白蛇传谱系图谱

余红艳

(江苏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白蛇传”传说图谱编撰的原则

余红艳

(江苏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镇江212013)

摘要:图谱是“图”与“谱”的结合。“图”是“非遗”资源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可视化的内容,它包括地图、图表、图示、网络图等多种形式。“谱”是联接“图”的内在逻辑,是内容之间的关系。有“谱”无“图”则难以更为直观、清晰地呈现内容;有“图”无“谱”则是“碎片化”的图像展示。“白蛇传”传说的图谱编撰必须在谱系化原则的基础上,以图像标识核心情节、以地图指示空间流布、以图表呈现历史演化、以网络图示展演交互关系,将“白蛇传”传说的千年传承、广阔流播以及资源之间交互影响和渗透的复杂关系,以可视化的图谱形式作为保护与研究的资料性成果。

关键词:图谱;白蛇传;谱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图谱的编撰是近年来“非遗”保护中的热点问题。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缘由:一是源于庞大的“非遗”资源数据的记录、整理以及管理与研究的客观需求;二是对“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的体现。整体性保护强调既要保护文化事项本身,也要保护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视文化的“过去时”形态,也要关注它的“现时”形态和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又要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还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等等[1]。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的制作,实际上就是对“非遗”内部及其之间交互关系的谱系梳理与可视化的逻辑呈现。

目前,学界对“非遗”图谱的编撰已有一定的探索。如赖彦斌、董晓萍编著的《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在故事类型理论基础上,实现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地图可视化表现形式”[2],其基本方法是“从故事文本中提取故事地名作为主要的制图要素,通过故事节日等相关联民俗要素取得史料联系和历史联系,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故事地名、历史地名、节日地名、今地名等不同类型地名之间的转换,以此整合民间文艺资料”[3]。但是,单一的地图表现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谱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图谱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地图、谱系、网络关系交互图等多种形式,在呈现“非遗”资源的历史演进、传承关系、信息交互关系等推演式谱系时,地图的表现功能便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以多元化的图谱表现形式可更为准确描述与整理“非遗”资源。

“白蛇传”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唐人传奇《白蛇记》已初具故事雏形,演化至今已有千年的流播历史,其传播媒介涉及口头、书面、戏剧、影视和网络形态等介质。据1959年的数据显示,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和300多个曲艺曲种中均有“白蛇传”传说的剧目和曲目[4],现代以来影视版本共计25部,已搜集到的民间口传版本约237篇;流布地域涉及全国14个省市以上[5]。此外,与“白蛇传”传说紧密关联的节日、信仰等民间习俗在江浙一带仍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历史演化的复杂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传播媒介的丰富性、资源信息的交互性使“白蛇传”传说呈现出立体化的复杂形态,更为保护与管理增添了困难。已有保护单位如“白蛇传”传说的“非遗”申报与保护单位之一,江苏省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对“白蛇传”传说的图谱式保护进行了实践性的尝试。但是,馆内陈列的围绕基本母题的图片在具备“图”的可视性特征外,尚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谱系化,同时“非遗”资源之间的交互关系未能得到明确梳理。

谱系化是“非遗”图谱编撰的基本原则,“重图形轻谱系”的保护在实现“非遗”资源可视化特征的同时,又存在将“非遗”“片段化”从而割裂内在逻辑的可能。本文试以谱系为中心,分别从情节谱系、空间谱系、时间谱系以及关系谱系四个方面探讨“白蛇传”传说的图谱编撰原则。

一、核心情节谱系——图像

核心情节是指民间叙事中具有组织连接故事功能且具有很强稳定性的情节单元。它不同于“母题”(motif)的概念。在民间叙事中,“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6],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情节要素,或是难以再分割的最小叙事单元,由鲜明独特的人物行为或事件来体现”[7]。“核心情节”与母题有共通之处,它们都强调在故事的变异发展中相对稳定的、能够串连起故事内在逻辑的稳定性特征。但不同的是,“核心情节”不一定是指“一个故事中最小的”的母题,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母题,也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在民间传说中,核心情节通常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人物行为关系,正是传说中的核心人物关系、核心情节演变才使得该传说与其他传说形成鲜明的区分度,从而具有明确的标识性功能。因而,以传说的核心情节为人物行为关系的基础,以直观、可视的系列图像系统地呈现传说的情节演变,并辅之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即为核心情节图谱。

田兆元在分析神话的构成系统时指出:“神话是一个多层面构成的神圣的叙事体系……它首先是一个语言形式的叙事存在……除此之外,图像、雕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传承神话。”[8]他认为,神话包含语言叙事、图像叙事与行为叙事三种叙事形式,它们或独立、或共同讲述并传承着神话。这三类叙事形式同样存在于民间传说,核心情节图谱正是基于民间传说的图像叙事功能,它在剔除传说中变异性较为突出的异文情节以及无关乎逻辑演变的一般性情节之后,以前后逻辑关联的图像对传说重要内容作出鲜明的标识。核心情节图谱通过一系列体现内在情节发展逻辑的图片,更加形象化地,以图像的叙事方式让人们对传说中较为稳定的核心情节有一个视觉上的感知。在具体的编撰中,可以在传统意义的母题基础上,适当扩展至核心情节,以便更为完整、系统地呈现传说的图像叙事功能。

“白蛇传”传说公认的母题主要有:“游湖借伞”、“保和堂施药”、“端午惊变”和“水漫金山”四个内容。这四个母题既是关乎传说情节演变的核心事件,也是历代变异中最具稳定性的情节,更是各地地方戏曲中经常演出的曲目。但是,依据这四个母题尚不能实现图像叙事所承载地“讲述”传说内容的叙事功能。核心情节图谱的编撰可以此四大母题为基础,扩展为如下12个核心情节:1.游湖借伞;2.赠银定亲;3.道士赐符;4.保和堂施药;5.端午惊变;6.勇盗仙草;7.水漫金山;8.断桥重逢;9.法海收钵;10.永镇雷峰塔;11.塔前祭母;12.小青倒塔。从四大母题扩展至12个核心情节,其内在谱系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呈现。因而,在编撰“白蛇传”传说核心情节图谱时,应以传统母题为基础,补充其他重要情节图像,使得图像前后更具衔接性与内在逻辑性。

二、空间谱系——地图

现代民俗学从起步时便始终关注民俗的空间流布研究。顾颉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作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分别从历史的系统与地域的系统分析孟姜女故事的流变。其中,地域的系统即是对民间传说及其异文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顾颉刚甚至还曾提出希望能绘制一张孟姜女故事地域图和孟姜女故事演进图[9]。尽管这终究只是停留在一种理念上的构想,但现代民俗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图谱的形式可以更为清晰、简洁地呈现民间传说的空间关系。欧洲民俗学早于十九世纪已将地理学的地图标志方法导入民俗学科。日本民俗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出现配有民俗地图的民俗学论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民俗地图已成为日本民俗学界十分常见的记述方法之一。民俗地图“客观显示民俗分布、表示民俗存在、变迁、移动的记录性手段。当民俗学者用它标示某种民俗研究结果、揭示某种民俗规律、阐述民俗理论时,民俗地图则成为研究性手段”[10]。在标识民俗空间流布的地理性上,民俗地图的记述和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在具体编撰“白蛇传”传说的空间图谱时,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忽视的,即“白蛇传”传说的故事来源。《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中绘制了一幅四大传说的“数字故事分布地图”,它“以地图的方式,表达故事搜集资源的地区分布,同时也是故事分类的讲述地点分布”。具体操作是“以中国行政区划数字地图为地理底图,含国界、省界、主要河流、省会点、省名和省会名等地理要素,以白色为底色,以突出显示四大故事的故事讲述地点分布”[11]。其所运用的故事数据主要源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数字故事分布地图”所标识的空间分布信息主要关注两个内容:1.故事搜集地的分布;2.故事讲述地的分布。其所依据的故事资源主要是搜集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民间故事三套集成省卷本。这就必然使得该分布地图带有先天性的不足。以该书附有的“中国四大故事分布地图”中的“白蛇传”传说的分布区域图为例,地图中以亮黄色的圆圈作为“白蛇传”传说的故事讲述地分布标识,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白蛇传”传说讲述地分布标识

由表1可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搜集的“白蛇传”传说故事讲述地点共计30个,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其中,福建省的讲述地最多,为6个,而作为“白蛇传”传说的发源地之一——江苏省仅有3个讲述地,白蛇修炼地——四川省竟然是空缺。这在必然遭致疑问的同时,更为编撰“白蛇传”传说空间图谱的故事来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与江苏分会分别搜集并汇编了“白蛇传”传说的地方异文本,2007年,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120篇,另外加上浙江分会未被选入的8篇异文,共计128篇,具体省市的分布情况如表2[12]。江苏、浙江两省涉及讲述地较为丰富,故讲述地统计至市,上海至区,其他均至县。

表2 “白蛇传”传说省市分布

表2显示,“白蛇传”传说的口头讲述空间范围涉及15个省市,讲述地数量为69个。而这仅是局限于“白蛇传”传说的故事文本。“白蛇传”传说的传统传播形式十分丰富,地方戏曲、民间歌谣、叙事诗、谜语等等,均在传播空间上拓展了其地域分布,在绘制“白蛇传”传说的地域分布图时,应该将各种形式的传统媒介都考虑在内。

此外,传说景观作为传说的物象存在,是传说在地化的集体记忆,“白蛇传”传说的空间图谱对各地留存的相关景观加以标注,可以在对比景观地的传说流播历史与现状中凸显传说景观对传说流播的重要影响力。

三、时间谱系——图表

不同于空间谱系对传说横向流布的地图式呈现,时间谱系强调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演化过程。目前,学界已经开始尝试非遗时间谱系的图示表达方法。周耀林、程齐凯(2011)提出了“时序图谱”的概念。认为“很多图谱形式都可以融入时序概念,从而将非时序图谱转换成时序图谱”,“两种有前途的时序非遗图谱形式是“非遗”传承图谱和非遗演化图谱”[12]。“非遗”传承与演化的时间性与内在逻辑性十分明显,以图谱的形式加以展示可以更加明了地呈现其在具体的时间阶段上传承演化的过程。

对“白蛇传”传说历史演化过程的梳理是“白蛇传”研究的焦点之一,学界主要集中在对其主题流变与主要人物形象转化的分析上,目前仍然以文字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时间谱系以演化图表的图谱形式来呈现“白蛇传”传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化特征,可以实现更为直观、清晰的梳理实效。

表3十分清晰地呈现了“白蛇传”传说自宋话本以来的不同时代里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改编者甚至整个时代的情感倾向等多方面的历史演化过程。当然,时间谱系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是推演图示的形式,在具体列出图表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分类进行图示展演。

四、关系谱系——网络图示

关系谱系是将“非遗”资源视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从而对其进行立体式保护与研究的“非遗”网络谱系。具体到某一项“非遗”资源,其内部也同样是一个由某一中心点向不同文化形式辐射的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些不同的文化形式既是中心点“非遗”资源的传承途径与表达形式,同时也因其渗入其他“非遗”形式而反过来对该“非遗”资源的更广泛的传承提供多样性的可能,甚至在中心点“非遗”资源已经失传时,仍然可以通过网络谱系的探寻发现其多途径的传承模式。

就“白蛇传”传说而言,口头传说是这一“非遗”网络的中心点,由这一中心点拓展开的不同的传承形式有:戏曲的表演传承、地方性的信仰传承、端午节日的节俗传承以及不同手工制作的技艺类传承等等。它们由中心点向多种文化形式辐射、转化甚至渗透,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了“白蛇传”传说,而且在地域性扩展上也扩大了传说的影响力。它们共同支撑并架构“白蛇传”传说的传承形态。

表3 “白蛇传”传说不同时期的演化特征

上述交互关系图谱不仅可以清晰呈现口头传说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的交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不同表达形式推演出背后不同阶层的广泛受众、地域之间的文化认同等更开阔的研究思路。

以图谱的形式对“非遗”资源进行整理与保护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关键在于具体操作中如何避免重“图”轻“谱”以及选择最为合适的图示形式。谱系化是进行“白蛇传”传说图谱编撰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以图像标识核心情节、以地图指示地域流布、以图表呈现历史演化以及以网络图示展演交互关系是本文尝试的图谱设计。

参考文献:

[1]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2]赖彦斌,董晓萍.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3.

[3]赖彦斌.数字故事地图的历史人文内涵[J].西北民族研究,2012(4).

[4]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活动中研究动态[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部出版),1984:22.

[5]康新民.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6]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99.

[7]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8]田兆元.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0-91.

[10]何彬.民俗地图小论[D/OL].[2015-04-11].http://www.chinesfolk/ore.org.cn/blog/?hebin.

[11]赖彦斌,董晓萍.数字故事民俗地图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08.

[12]周耀林,程齐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图谱表示[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3).

(责任编辑张楠)

On the Compiling Principles of the Pedigree Chart of 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

YU Hong-yan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so-called pedigree chart is the combination of "pedigree", which serves as the internal logic between the chart and content,and "chart",which possesses the visual content including maps,charts,graphs,and other forms of diagrams.The compilation of 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edigree principles to indicat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the images,charts,graphs,and network diagrams to preserve the legend in the forms of visualization and keep them as the data results.

Key words: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 pedigree; chart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1-0005-04

作者简介:余红艳(1979- ),女,江苏阜宁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民俗学博士,主要从事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信仰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12&zd019)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6

猜你喜欢

白蛇传谱系图谱
神族谱系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绘一张成长图谱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