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都英杰竞风流
2016-04-06郑晓
文/郑晓
皮都英杰竞风流
文/郑晓
辛集市地处冀中平原南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之东65千米处,距首都北京250千米。石德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东西穿越,安新、天王公路南北贯通。境域面积960平方千米。
辛集市历史悠久,远在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县,北齐为安国县地,隋开皇六年(586年)置安定县,开皇十八年改鹿城县。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中,始更名为束鹿县,取“束缚安禄山”之意。之后经1230年,县治虽有迁移,但县名无变化。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束鹿县,改设辛集市。2013年,辛集市成为河北省首批省直管县(市)。
辛集市自古是多元文化交流汇集之地。汉代的“刘秀走国”、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金宋交兵”,明代的“靖难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留下了沧桑足迹。明清以降,古镇辛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皮毛集散地和重要商埠。据乾隆年间《束鹿县志》记载,辛集镇“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虽居偏壤,不减通都。”因皮货云集,繁盛过于县城,以“河北一集”之称享誉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得到空前发展,崭新的国际皮革城成为辛集市的地标建筑,辛集被国家授予“中国皮革皮衣之都”荣誉称号。
辛集人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置县至今两千余年,文臣武将、志士仁人辈出。特别是近百年间,涌现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在不同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政声显赫的领导人李锡铭、王金山、任青远等;文学大家老向、公木、方纪等;科技界精英曹天钦、赵进义等;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刁光覃、陈书舫等;著名教育家刘泽如、赵今声等;著名书画家赵望云、任率英等;军事将领边章五、梁毅、李镜如、赵光远等。
朝鲜停战谈判中方首席代表——军事家、外交家边章五
边章五
边章五(1900—1954),辛集市文朗口村人。192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团长、旅参谋长。1930年蒋、阎、冯军阀混战,冯玉祥战败下野,边章五所在部队被蒋介石编入二十六路军。
1931年春,蒋介石调二十六路军南下江西参加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结果伤亡惨重,龟缩在被红色区域包围的宁都县城。在我地下党组织帮助下,边章五参加到以二十六路军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旅长董振堂为首的秘密起义领导核心,于12月14日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宁都起义。他们带领17,000多名指战员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起义后,边章五任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14军40师师长。1932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扩大和保卫苏区,他率部相继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水口战役等一系列浴血奋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联合抗日。边章五随同周恩来、叶剑英到武汉,任中共长江局军事组第一组组长,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当时,为了方便与国民党军打交道,共产党方面按照国共级别对等原则佩挂军衔,周恩来、叶剑英佩中将军衔,边章五佩少将军衔。1938年11月间,蒋介石决定仿效共产党的办法,在南岳衡山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要求共产党派干部教游击战。叶剑英任训练班的副主任,边章五等6人担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军事教官。这个训练班1939年春天开始,学员多是国民党各战区派来的军官。边章五向学员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我党所提出的游击战术,宣传了我党的抗日主张。训练班结束后,边章五于1940年随同叶剑英和周恩来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在中共南方局任军事组组长。为了消除国人对日本要学习希特勒进行闪击战的顾虑,边章五写了一篇《论闪击战》的文章,以雄辩的论据,一扫亡国论的悲观情绪,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边章五先后任晋冀鲁豫国防工业部副部长,旅大公安总局代局长兼警察学校校长,中共旅大地委社会部部长、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辽南军区副司令员、辽东军区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48年7月,任辽宁军区司令员,指挥该军区所属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配合主力兵团作战,直到解放了东北全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章五任新中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馆中将武官。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3月,从苏联紧急调回国内,任解放军第23兵团副司令员。8月20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3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先头部队入朝作战,担任修建泰川、院里、南市3个机场及后勤警戒任务。
1951年10月23日,边章五以中将的身份被志愿军总部任命为朝鲜停战谈判首席代表,接替邓华,与敌人继续展开谈判。在谈判桌上,美帝国主义的代表气势汹汹,打着“联合国”的招牌,妄图凭借军事力量为他们撑腰,向我们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施加压力。边章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谈判代表团关于停战谈判的原则和立场,把前方的军事斗争和后方的谈判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据理直陈,寸步不让,严厉斥责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他常说:“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也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在一年半谈判期间,由于工作量特别大,工作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边章五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周总理令他立即回京,被强行送进医院,进行治疗。1954 年2月9日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54岁。
“长安画派”创始人——著名国画家赵望云
赵望云
赵望云(1906-1977),辛集市周家庄人。中国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画坛的闯将。
赵望云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尤喜画画。1922年,先后考入北京私立京华美专、国立北平艺专学习。1927年,他组织李苦禅、侯子步、张伯武等几个画友成立“吼虹艺术社”,从事国画改革活动,并主编《吼虹艺月刊》,被评论为“苍头特起”之艺术前锋。1932年底,赵望云被《大公报》聘为旅行记者,在《大公报》为他开辟的“农村写生”专栏连载。1933年,《大公报》根据读者呼声,汇辑出版了由冯玉祥题诗的《赵望云农村写生集》,社会上争相抢购,一售而空。
1935年,赵望云与冯玉祥联手绘制了一套《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赵望云的画配上冯玉祥的诗,以《上山的挑夫》《担水的老人》《抬轿的山民》和《山路的洋车》,揭露社会的贫富对立,唤起人们的悟觉。
1937年末,赵望云应第六战区司令冯玉祥之邀,去武汉创办了《抗战画刊》。所发作品,多为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寇侵略,传达人民心声的漫画和宣传画。赵望云被选为“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和“中苏文化协会”理事。
1941年《抗战画刊》停刊,赵望云赴川西写生,然后在成都举办画展。并结识了古典派画家张大千,两人兴致勃勃地谈艺术,谈人生,谈国事。1942年8月,赵望云携妻子迁居西安后,赴河西走廊祁连山写生,于1943年1月23日在重庆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西北旅行写生作品展览,轰动了整个山城。日理万机周恩来饶有兴致地赶来观看,并购《相马图》以示支持。郭沫若慧眼识才,挥毫写诗相赠:“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慧者师自然/着手自成妙/国画叹陵夷/儿戏殊可笑/江山万木新/人物恒释道/独我望云子/别开生面貌/我手写我心/时代维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他和从延安来的著名的画家石鲁,把散居西安的何海霞、贺志伊等一些优秀画家集中起来,组建“平民画会”,创作出一批既有传统又有新意的新国画,初步形成了以“泥土味、高品位”为特色的艺术流派。
1950年后,赵望云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文物处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西安美协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美协主席等职务。1961年10月,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李梓盛等一批西安优秀画家的作品展出在中国美术馆,其中有赵望云作品30余幅。展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以表现黄土高原地域风情作为审美主体的“长安画派”脱颖而出,德高望重的赵望云被尊崇为“长安画派”领袖。
1977年3月22日,重病中的赵望云,紧握手中的画笔,留了他的绝笔之作。3月29日,赵望云在西安去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者——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
公木
公木(1910-1998),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笔名公木、木农、龚棘木、章涛、席外恩、四名、魂玉等。辛集市北孟家庄村人。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
公木1922年后先后入深泽县河疃高小、直隶省立正定第七中学、北平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中学时开始写作诗歌,其中《脸儿红》被《大公报》发表。在大学,成为黎锦熙、吴承仕等人的得意弟子,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抗战开始后,为寻求革命真理,公木辗转来到西安。经林伯渠介绍,赴山西参加了晋绥军区的抗日战争。紧张的前线战斗生活,使公木从一个革命的知识分子,真正变成一个拿枪打仗的革命战士。1938年创作了优秀叙事诗《岢岚谣》,成功塑造了一位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农民英雄形象。从这首诗开始,他正式使用“公木”这一笔名。
1938年8月,公木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4个月,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分配在抗大工作。他看到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广受欢迎,和作曲家郑律成商量,要写一部歌唱八路军的大合唱。他用了一周的时间,一气写下《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7支歌,加上原有的《子夜岗兵颂》,共8支歌,由郑律成谱曲,定名为《八路军大合唱》。公木因此获得了“八路歌手”的赞誉。这些歌曲由八路军战士在战火硝烟中一直唱到抗日战争胜利。随后,人民解放军又高唱着由《八路军进行曲》改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埋葬了蒋家王朝,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88年7 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正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1年,公木被调到军委政治部,主编《部队文艺》。1942年5月2日,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他清楚地记得,在中共中央办公厅门口,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一一与前来参加会议的代表握手。当周扬介绍到他是《八路军大合唱》歌词的作者时,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写兵好,唱兵好,演兵好。”
1945年9月,公木奉命参加东北文艺工作团,到东北参加革命工作。他改写了陕北民歌《移民歌》的第一段,并续写了三段,由刘炽编曲,这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歌曲《东方红》。在3年解放战争及建国初期,公木主要筹办并从事学校教育工作。曾任东北大学教育长、教育学院院长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兼副教务长等职,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1951年下半年,在学校如何向正规化转变问题上与校长发生分歧,受到错误批判,10月被调任鞍钢教育处处长。不久,东北局经过几次复查,撤销了对公木的处分。公木心胸坦荡豁达,他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出钢铁、出人才”的指示,全心投入到鞍钢职工和干部的培训工作,亲自编写教材,开辟教育网,为鞍钢职工教育开创了局面,奠定了基础。1953年8月写的“鞍钢培训工作检查总结报告”上报中央,受到毛主席的赞扬,连夜让中央办公厅打电话给公木,表示祝贺。公木诗兴大发,连夜创作多篇诗歌。这件事成为公木终生难忘的回忆。
1954年10月,公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所长,他亲自写讲义、授课,指导创作,为培养文学青年,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这期间也是公木诗歌创作丰收时期,出版了《哈喽,胡子!》等五本诗集,及诗歌评论集《谈诗歌创作》。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吉林省图书馆工作,半劳动改造半工作,他以苦为乐,潜心钻研了《老子》《庄子》等古籍,后来竟成了我国研究这个领域的权威。
1961年11月他被摘去右派帽子,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代理系主任,他把当年活跃于战场上的劲头,完全移注于教书育人的新事业中。他热情辅导学生办墙报,搞创作,为那些相识、不相识的青年作者和文学青年看稿、改稿……1964年应邀为电影《英雄儿女》写出了主题歌《英雄赞歌》。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公木沉冤昭雪,恢复了党籍,已到古稀之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任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副校长,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社科联合会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社会活动虽然繁忙,他却从未放松过创作、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他不但给中文系学生授课,广育英才,还出版了《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先秦寓言概论》《中国诗歌史论》《中国历代寓言选》(上下卷)、《毛泽东诗词鉴赏》等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
公木先生心系家乡,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系,并于1988年回家乡探望。他把日本友人为他生日送上的50万日元捐赠给家乡,建立薪火奖学金。把几万册珍贵藏书捐赠给辛集图书馆,现藏于“辛集公木纪念馆”中。
曹天钦
曹天钦(1920~1995),祖籍辛集市大李庄村。英国剑桥大学生化系博士学位。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名生物化学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曹天钦生于北京,1944年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46年10月,经李约瑟博士介绍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先在剑桥大学攻读化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后师从著名生化学家斐利,从事肌肉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研究。留英6年是曹天钦获得知识和成果的重要时期,由于他出色的研究成果,1951年被剑桥大学罔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这是该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曹天钦和未婚妻谢希德在李约瑟博士的协助下,以赴英结婚为理由,在1952年5月成功地由美抵英和曹天钦举行了婚礼。3个月后,他们终于克服各种困难,从英国启程于1952年10月1日到达上海。
夫妻双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和物理学家谢希德
谢希德
曹天钦返国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上海)副研究员,他立即筹备实验室,并开展了肌肉蛋白质、胶原蛋白质、神经系统蛋白质等研究。1956年5月,他和谢希德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曹天钦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直至1984年。1979年至1988年,曹天钦被选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他和当时的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一起,为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曹天钦主要从事肌肉结构蛋白和神经系统蛋白等生物化学研究,他对多种蛋白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并获突出成就。他是肌球蛋白轻链的发现者,对马王堆汉墓古尸保存研究作出了贡献。他主持建立了系统的蛋白结构分析技术——氨基酸组成、末端分析、肽段分离、顺序分析工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他开展了植物病毒性病原的研究,是我国率先运用蛋白质化学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植物病毒并获得了多项重要发现,为进口小麦的检疫提出了科学依据。他著有《原基球蛋白与副肌蛋白的显微镜研究》等学术论文近百篇。
曹天钦是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1966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的消息在国际发布,英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国成功合成人工结晶胰岛素的消息,《纽约时报》也用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它被认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1980年曹天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并先后任学部副主任、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1983年,他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选聘为国外院士,1984~1988年当选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理事会理事、执行局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曹天钦的夫人谢希德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推动中国半导体的物理和表面科学方面也功绩卓著,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很高声誉。她曾先后出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新中国重点名校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1988年当选上海政协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
曹天钦和谢希德逝世后,按照遗愿,都将遗体捐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为了纪念和弘扬曹天钦、谢希德夫妇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崇尚科学道德,毕生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2004年7月9日,在上海市福寿园知博苑竖立了曹天钦、谢希德院士纪念铜像。
(作者单位:辛集市政协学宣文卫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