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故事广播频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与思考

2016-04-06曾志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

■曾志华



中国故事广播频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与思考

■曾志华

【内容摘要】 从一个广播节目形态成长为一个类型化频率广播,故事广播于小说连播而言,是一种承前启后、继承发展的关系。在故事广播中,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是灵魂,也是本体,它是以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字语言音声化的一种再创造。在紧密贴合原有作品文字的同时,更需要有声语言创作主体扎实的语言功力和强烈的语言感染力。从国家文化大发展的角度而言,根植于传统媒体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艺术理应成为行业水准的标杆,更应该肩负起引领专业标准的重任,为发展全民阅读事业、为国家文化大发展构建一个时代的有声文化环境。

【关键词】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文化大发展

2005年是中国故事广播诞生的元年。2005年3 月27日,经广电总局批准,安徽合肥电台故事广播正式开播,成为国内第一家故事广播。随后,各地电台纷纷开始进行广播频率类型化改革,故事广播的阵营不断壮大。如今,全国故事广播频率已经接近50家。

从“小说连播”成为一个类型化频率广播,“故事广播”于小说连播而言,是一种承前启后、继承发展的关系,不过,它的内涵与外延都较之从前要宽泛许多——从定位而言,“故事广播”在与其他类型化频率相区别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纯语言艺术类的广播形态;从内容而言,“故事广播”指的是以各种类型的故事作品为基本素材,以有声语言艺术表现为创作手段生产出来的广播节目集合。

在故事广播中,“故事”的含义既包括长篇小说、散文、诗歌、寓言、广播剧等文艺作品,还包括来自于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非虚构事件、经历、心得等。这些借由有声语言的表现手段呈现出来的一个个“故事”,已成为凸显频率特色的标识。

具体而言,目前故事广播在内容上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比如当代畅销小说、武侠小说、惊险迷案、爱情故事、幽默文学、传记文学、世界名著、童话故事、惊悚故事等;一类是与新闻事件、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比如新闻类故事、专题类故事、法制类故事、生活市井类故事等。有人说,小说、评书是曾经发生的故事,新闻类、法制类、生活类故事则是刚刚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故事。的确,现在“故事广播”中故事的内容触角可以延伸到每一个领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在“自选”动作方面,故事广播频率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新鲜内容,但是在创作方式上,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依旧是不可更改的“规定”动作。

一、故事广播有声语言艺术的当下表现

毫无疑问,对于故事广播而言,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是灵魂,更是本体。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基于节目形态和节目样式之上的一种再创作。

什么是节目形态?“从传统意义上讲,节目形态,是指广播电视媒体组织传播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播出方式。”(1)广播节目形态是广播节目的存在方式和基本载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讲述”应该是故事广播频率最主要的节目形态。

目前的故事广播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1.在节目形式上,有评书播讲、小说演播、故事播讲、广播剧演播、广播小说剧演播、散文诗歌朗读等。2.在表现风格上,有评书式播讲、播音式播讲、朗诵式播讲、故事式播讲、评介式播讲等。3.在人员结构上,有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有来自舞台、影视的表演人员和影视配音员,还可能请来听众,或直接到直播室、录播间,或通过网络、电话,参与节目。4.在人员组合上,有单人播讲、两人对播、多人联播;有直播间与现场的连线、有电台与网络的互动。5.在编辑、制作方式上,有忠于原著的连播,也有缩编选播;有纯人声播出,也有配乐合成。6.在内容呈现上,如前所述,可以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谓题材与体裁不限,古今与中外不限,虚构与现实不限,文学与新闻不限。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的历史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的。故事要讲出来才好听。而同样是“讲”故事,报纸平面的文字也许太过冷静,电视因为画面的加盟一方面可能分散了听故事人对故事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制约了人们的想象力。广播是声音的媒介,通过声音,人们容易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知觉器官产生通感。从这个角度而言,广播更接近讲故事本身。那么,怎么“讲”才可能激发听众更广阔的想象力,让广播的本体真正回归呢?什么样的有声语言艺术表现才能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当中占有听众的注意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呢?综合故事广播全国各地频率的表现,我们认为,当前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名家新人,各领风骚

故事播讲属于文艺作品演播范畴,对于播讲人的综合文艺素养要求极高。不但要求普通话标准,语言表现也应该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除了音色好听,更需要有个性特征,以增加声音的辨识度。

纵观当下的故事广播频率,在声音呈现上,既有经久不衰的名家名人,也有逐渐成熟的后起之秀,各领风骚,共“长天一色”。比如,在央广文艺之声,听众可以听到李野墨的《陆犯焉识》《平凡的世界》《国宝同仁堂》,牟云、林达信的《迟浩田传》,徐涛、李慧敏的《穆斯林的葬礼》《河流如血》;也能听到王勇、啸岚的《少年股神》,王凯、曾?的《上帝的花园》,以及李佳坚守多年主持的《睡前故事》。在北京台故事广播频率,听众可以听到袁阔成、刘兰芳、翟万臣、梁言、徐平、艾宝良等名家的经典作品,也能听到白钢、王明军、酒杰、罗兵等中坚力量演绎的历史故事、当代长篇,还能在《故事恳谈会》《今晚拍案》《读书俱乐部》等节目里领略到年轻主持人小丹、李雷、宏玖、湘麓等讲述故事的风采。

(二)适当跨界,形式多样

“跨界”是现在的一个时尚,它指的是突破原有的领域框架或束缚,在两个以上的不同领域、环节进行融合、合作。跨界,既是一种新锐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种新颖的审美方式。“跨界”在故事广播中也得到了运用,它带来如下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内容上的突破。北京故事广播的《今晚拍案》,是一档专题性纪实法制故事类栏目,通过庭审实录、记者采编、访谈方式等形式讲述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主持人李雷的故事讲述,突出了及时性、生动性和现场感。

二是在形式上的突破。一般而言,故事广播里的节目大都由主持人或演播人员完成,且大量的节目尤其是长篇连播都是录播的。现在,这沿用了几十年的方式开始有了变化。比如廊坊电台长书广播,一改以往评书全为录播的方式,创新广播评书播出形式,尝试评书直播、与书迷互动、现场点评等,给广播评书注入新活力。再如江苏故事广播在保证定位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溢出故事定位、带有跨界性质的节目。他们在周末开办了一个小时的《读书会》,既有对图书出版资讯的介绍、作家、出版社的采访,又有对播出小说予以的补充介绍,并不断加强与听众的互动。早在2009年,他们还专门开辟了名为《夜倾情》的栏目,请听众走进演播室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大大缩短了与听众的距离,收听率也随之上升。

(三)凸显特色,拉近距离

故事广播是一个类型化频率,受到发射功率、覆盖范围的限制,收听人群也相应地有了地域上的“圈子”。因此,注重地域文化,增加有声语言表现的亲和力,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是大多数故事广播的一份坚守。

以“有故事的人听有故事的广播”为品牌口号的北京故事广播,始终坚持差异化战略,凸显“北京”故事广播特色。2009年,在上午8:00—12:00时段,安排的是由主持人李戈、立新、大鹏担纲的《故事大全》《生活探秘》和《笑谈古今》。在有声语言表现上,李戈的平民化、立新的生活化、大鹏的娱乐化是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而京味儿十足的本土化表达方式,则是他们吸引听众、稳固上午时段收听地位的共同法宝。(2)

江苏故事广播有一档名为《城南旧事》的节目,每天讲述一个古都南京的故事,以浓郁的地域性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新疆电台故事广播每周末的《杂话新疆》,主持人是有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疆杂话第一人”之称的赵国柱,他用新疆话说新疆,讲述别具特色的新疆人文故事。河南旅游广播推出的大型纪实栏目《故事河南》,以河南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背景,以典型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地理、自然、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以探寻记忆碎片,记录感动瞬间的新闻故事角度切入,结合某一具体的历史对象,深入故事的发生地进行素材的采集和整合,用讲述、采访、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单独成集或以地域、时间、背景为线条划分制作成系列节目。此外,上海故事广播用方言主持的《闲话上海滩》,陕西故事广播用方言主持的《秦人秦事》等,都大大增加了语言的亲和力,凸显地域特色,为故事广播的延展拓宽了路径。

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几点困惑

笔者曾在2011年做过一份“故事广播收听情况”调查问卷,分为“广播专业人士版”和“非广播专业人士版”两种格式。问卷面向全国以三类人群为发放目标,分别是广播媒体、高等院校和其他行业。共回收问卷1651份,其中有效问卷1264份(非专业人士版1019份,专业人士版245份),有效率为76.56%。这一问卷虽然在量化方式上比较朴素,但也可以作为本文所研问题的辅助支撑。在“认为故事广播最吸引听众的地方”问题上,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3)。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专业和非专业人士认为故事广播最吸引听众的地方出现了几乎一致的看法,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播讲排在了第一、第二位,随之才是节目的形式和制作。换言之,在故事广播中,主持人在节目中主持、串联的作用不是很鲜明,决定频率收听率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节目的内容——播出作品的选材与编辑,以及节目的播讲——演播者有声语言的艺术水平。

图1 故事广播最吸引听众的地方

有声语言艺术水平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普通话标准,还要求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声音不仅要好听,更需要有特色、有辨识度。然而,纵观全国的故事广播频率,主持人的演播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人能播新闻,能做主持,但却讲不了故事,或是讲不好故事。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在“不喜欢收听故事广播的原因”一项中,不少人的留言便是“主持人播讲不精彩、表达单一”“缺乏独到的吸引力,容易使人产生困意”等。

目前,在故事广播中,来自于有声语言艺术表现的困惑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长篇演播人员亟待培养

长篇演播在故事广播的节目中是重头戏,也是产生声音大家的田地。叶咏梅借用朱右对唐宋八大家文章特色的点评,曾经对国内多位演播艺术家的声音艺术风格有过一番精彩的比喻:“曹之活、张之峻、孙之粹、查之严、王之博、瞿张之洁、牟刘之情、李之奇。指的是曹灿的演播灵活、生动、形象;张家声的演播高出于一般,独具神韵;孙兆林的演播纯粹;查曼若的演播严谨;王刚的演播技巧精湛、内容丰富;瞿弦和、张筠英的演播默契、洁净;牟云、刘纪宏的演播真切、深情;李野墨的演播奇特而不平凡。”(4)但就目前看来,这样一种风格各异、大家辈出的景象尚未继续。比如最常见的传统评书篇目,大多来自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等老一辈评书演播艺术家。这些年,尽管在小说演播的艺术领地涌现出了一批后起之秀,也诞生了不少精良的作品,但还是难掩长篇演播既缺人也缺作品的尴尬现状。由此可见,建立健全长篇演播人员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有一个客观现实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目前从事话筒前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收入较高的多为广告配音、专题片解说等,而故事广播所能提供的演播薪酬较低,欠缺市场竞争力,导致不少优秀的演播人员放弃了小说、故事的演播阵地。只有对小说、故事,对故事广播抱有极大创作热情的人依旧在话筒前耕耘着,他们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应该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二)语言表现功力亟需提升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在小说连播的鼎盛时期,很多演播艺术家的语言功力扎实深醇,他们“演播并重”,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表现到位,彰显出高超的艺术感染力。客观来看,目前从事长篇演播的年轻一代,他们不拘传统,敢于创新,也善于从电影、电视、相声、小品甚至是动漫等相关艺术形式中获取营养,在风格呈现上较老一辈们更为丰富多样,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也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年轻一代在语言功力上的锤炼却较前辈们稍逊一筹。有的重“演”轻“播”——人物语言更为夸张,叙述语言则急促、潦草;有的则“演”“播”皆轻——在演播、播讲的过程中,人物语言缺少个性,情节推进缺乏节奏,甚至出现基调与原作完全不符的现象。在表达技巧上,停连随意,重音失误,语气失当,节奏上几乎一成不变,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成为照字出声的“念稿”。有听众说:“听现在年轻人播的小说,很少再听到‘醒耳’的演播了,而‘醒耳’那是一种声音动听、字斟句酌、情真意切的声音的艺术。”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当前故事广播中存在的不足”一项,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在有些方面的看法差别较大,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认为“主持人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士只占到8.14%,但22.18%专业人士则显示出对主持人语言表现能力提升的期盼。我们坚持认为,故事广播中的有声语言艺术,是以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字语言音声化的一种再创造,在紧密贴合原有作品文字的同时,更需要播讲者扎实的语言功力和强烈的语言感染力。因此,我们倡导每一位讲故事的人,不论是主持人还是演播者,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力。只有充分调动创作热情,丰富创作手段,才能实现声音的立体化,为听众打造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图2 当前故事广播存在的不足

(三)广播规范化意识必须加强

对于文字稿件的音声化创作,备稿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也早已成为老一辈演播艺术家们的一个习惯。但是,也许是因为心浮气躁,也许是因为有些节目录播改直播的缘故,在已经播出的节目甚至参评的节目中,我们时常发现字音错误、断句随意,以及内行人一听就知道是因为没有备稿而导致的“淌着走”等问题。

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所有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位在话筒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主体,都应该尽量让自己的普通话标准,让语言规范。任何的疏忽与随意,都是对听众的误导,也是责任心的缺失。

三、基于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有声和有效

1.有声。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你通常收听故事广播的时长是多少?调查数据显示:专业人士中,有40.45%的人收听故事广播在30 至60分钟,38.76%小于30分钟,而收听超过60分钟的人占少数,总共为20.79%(60~120分钟为12.92%,大于120分钟为7.87%)。非专业人士收听小于30分钟的占多数,达44.93%;其次42.6%的人收听为30~60分钟。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收听故事广播的时间都在60分钟以内。这么长的时间要“锁住”听众,让他们听下去,对于听众的耳朵绝对是一种考验,而对演播者的声音便成为一种硬性考量。因此,我们强调“有声”,一是编辑对演播者声音的选择,一是演播者自己对声音的调控。毕竟每一部作品对应的声音音色、声音造型以及演播风格都应该是“量体裁衣”予以专业订制的。

2.有效。“有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播手法上要有效。老舍先生曾说,好的声音应该是往听众耳朵里钻,而不是蹦。要想往听众的耳朵里钻,就必须让我们的声音生出“翅膀”。这个翅膀的一翼是语言表达的技巧,另一翼则是充分到位的案头准备。技巧是我们在话筒前创作的工具,而充分到位的案头准备则是通往生动形象的有力手段。这当中,包括用心阅读,吃透原文;包括对景物的刻画,对人物性格、内心的刻画;包括叙述语言上对节奏、语气的掌控,人物语言上对身份、个性、性别的拿捏,等等。只有步步到位,才能让声音层次灵活多变,声音内容丰富多彩。同时,时常有专家和听众提出,有些作品要么配乐的音量过大,要么音乐的选择不当。这些都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听众对作品的欣赏,同样也是一种声音的失效。此外,除去技术制作上的偏差,会不会有“语言功力不够,音乐来凑”之嫌疑呢?

二是选择内容上要有效。我们发现,在众多的故事广播节目中,有时候会有表现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同一个人,在表现某类题材的作品时,感觉非常到位,而在另一部作品的演播中,则显露出吃力不讨好的情形;还有的人,进行长篇小说的演播很出彩,但在讲述一般性故事时,则显得很不搭调。这些应该都属选材不当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与渐已形成的风格,我们应该尊重这个事实。为了让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真正有效地传达到听众那里,我们有必要在故事讲述的第一个环节,“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二)本体的回归和客体的张扬

故事是叙事性作品,它当中有着一系列为表现主题服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或情节。讲述故事既要注重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又要求通俗易懂。而这一切在广播中都是依靠声音来完成的,所以,本体指的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

诚然,通过广播呈现的故事没有影视呈现那么直观、绚丽,但也正是因为故事广播的这种不直观、不具象,使得故事广播有了有别于影视剧、同时也是优于影视剧的独特优势——充分的想象空间。相对于“具有动画、声音、视频和(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被称作‘富媒体’”(5)而言的简媒体艺术广播,符号的开放性和想象空间的无限性均使得受众的解码过程走向复杂而深化,恰恰是这种“复杂性的解码又有助于唤醒主体的潜能和深度”(6)。因此“没有画面,唯有声音”的特性,使得广播纯粹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想象的艺术。有人说,看书是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尽情“跑马”,看电视是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海中尽情“跑马”。听故事广播如同看书,听众可以在声音的世界里无限释放自己的想象空间。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35%的专业人士也认为故事广播的最大优势为想象空间广阔。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创作是在真正意义上让广播得以本体的回归。

客体指的是有声语言创作的内容依据。在故事广播中,这个内容依据便是“故事”,它是声音艺术创作者认识解读的对象,也是声音艺术创作者创作活动的对象。

如前所述,现在故事广播中的“故事”已经超越了纯文学的范式,它的内核开始成为生活中各式各类的题材。换言之,世界有多广阔,故事的取材范围就有多广阔。那么,直接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故事会不会更吸引听众呢?财富故事、健康故事、法律故事等,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是不是会广受欢迎呢?关于故事广播内容方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专业人士认为受欢迎的内容依次为:当代畅销小说、惊险迷案、爱情故事、武侠小说、幽默文学、传记文学、恐怖故事、童话故事、市井故事、世界名著。而非专业人士认为受欢迎的内容依次为:爱情故事、幽默文学、当代畅销小说、惊险迷案、市井故事、恐怖故事、武侠小说、传记文学、世界名著、童话故事。

由此可见,我们有声语言创作的内容依据是广泛的,作为客体的创作对象应该高调张扬。故事广播如果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历史、对现实进行故事化的解读,必将别有洞天。总之,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艺术的本体必须是“美”的,表现它的客体应该是“多元”的。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受众喜欢并接受我们“多元化”的“美”的故事。

(三)行业标准的引领和建立

根植于传统媒体的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艺术理应成为行业水准的标杆,更应该成为专业标准的引领。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兴趣与形式的转变,1994年才被引进到中国的有声读物得到了快速的扩张与长足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建立了或正在建设有声图书馆,参与出版有声读物的出版单位也达到上百家,尤其是可供下载的有声读物资源网站开始大面积出现。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比如网络监管不力导致的版权混乱、渠道难成体系以及门槛过低等,加之一些播读者的专业水平、录音设备等种种因素,导致目前有声读物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我们认为,要想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有声读物事业,关键是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和声音质量,这与有声读物的作品选择有关,更与播读者的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关。从国家文化大发展的角度,让故事广播的有声语言艺术作品引领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专业水准,同时借鉴故事广播专业制作的丰富经验,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声读物的评价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样既可以促进有声语言艺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又能够实现有声读物资源的优质整合,为发展全民阅读事业、为国家文化大发展构建一个时代的有声文化环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那些经由有声语言“立”了起来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在“没有画面,唯有声音”的前提下,在融媒体时代,更凸显出“讲故事应该是广播的强项”这一鲜明的频率特色。这种专业化的个性特征,使我们能够在业已细分的广播市场,进一步关注听众和客户的需求,以差异化的策略去吸纳那些被内容细分了的人群,并充分运用广播中有声语言的艺术魅力开发新的受众群体、新的市场。其实,无论是从前的小说连播,还是现在的故事广播,借助古今中外的文字作品所蕴含的知识与智慧,用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对受众产生心灵的冲击与启迪,应该是这种类型化节目形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故事广播赖以生存的价值所在。

注释:

(1) 李立:《认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新闻界》,2006年第1期。

(2) 李唯唯:《故事,如何精彩不落幕——浅议以差异化建构竞争优势》,《中国广播》,2011年第11期。

(3) 调查问卷制表人为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系统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陈静。

(4) 叶咏梅:《机遇奋斗成功——揭秘演播艺术家的成功之路》,载《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中卷/演播风格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5)(6) 姚争:《“后广播时代“的简媒体艺术——新兴媒体竞合下的广播》,《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2020年山西省艺术创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