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以提高质疑能力的历史教学策略

2016-04-06薛亚湘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质疑能力问题意识高中历史

薛亚湘

【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鞭策我们不断反思,积极应对,致力于观念和教法的创新,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分析当下的教学情况,本文从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注重方法、创新模式,针对教材、有效引导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22-02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人的认知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在无形中驱使个体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这一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提问能力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根源上解决,转变观念,改善教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活其问题意识。

一、转变观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需要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构建逐渐形成。作为课堂的主导,我们要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转变观念首先要做的是克服学生思想上的惰性,让其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需要,即迫切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去思考研究。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以下几点观念:1.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2.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3.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就应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4.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样,学生就会克服惰性,积极融入教学,主动思考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

其次,要帮助学生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其觉得创新的源泉处处皆是,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总会有所发现。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在学习历史时就不会畏手畏脚,而去大胆质疑,无形之中形成了问题意识。

此外,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提问,主动思考,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在讲玄奘西行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回想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情景,让其融入情境。没一会,学生就对玄奘到底去哪里取经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西天”是欧洲国家,有的觉得是西亚国家。这样一来,学生认知就产生了冲突,开始相互质疑,逐渐发现各自的认识误区。长此以往,将有利于其知识框架的构建,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注重方法,创新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启发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历史学习不是单纯的理论记忆,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只有不断地思考、提问,学生才能有所收获。为此,教学时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促进其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要加强师生互动,在主导课堂时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提问的双向性,促进学生知识反馈。比如,在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时,为了深化学生思考,笔者就先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其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说完,学生就对笔者的表述进行提问,整个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问:为什么鸦片战争会让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什么样的社会算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有的学生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什么具体的变化?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思考,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此外,笔者采用渐进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帮助其求证和探究,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复苏、活跃,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慢慢深入。比如,在讲《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笔者就先抛出问题:“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对其近代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能回顾所学知识。随后,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借此巧妙地引入新课,衔接新旧知识,促进学生探究。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善待一切他们提出的简单、幼稚的问题,无形之中培养学生“敢问、愿问”的学习习惯。

三、针对教材,有效引导,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历史教学离不开课本,我们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围绕教材展开,既不能超出教材,也不能过于简单,要有针对性地引导。

(一)抓住要点,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不好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教材内容的不理解、误解,导致其认知模糊。为此,我们要深入教材,把握要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其深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笔者会引导学生质疑教材中的重要语句,让学生弄清其内涵。比如,在“在4·12政变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重掌了大权。”一句中,学生就不太了解“以退为进”,为了让学生主动质疑,笔者就先让学生自行解释,然后发现不太了解,笔者就引导学生提问。自然地,学生就找到了“以退为进”,笔者就顺水推舟,带领学生探究了解。

其次,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认识不清,为了避免混淆,笔者就会帮助弄清。比如,在讲《中国近代史》时,从头到尾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的学生学了三年,临到高考还是没有弄清。为了避免这种“表面”学习,笔者会引导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深挖,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促进历史学习的完整性。

最后,我们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大胆质疑教材中的重要结论,以此促进思维碰撞。比如,有一次学生对“中法战争的结果是因为李鸿章卖国造成的不败而败”一结论质疑,这就很有意义,《中法新约》的签订能帮助中国避免更大损失,而且妥协不等于卖国,这种“识时务”体现的是一种斗争艺术。从教材的结论来看,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其的质疑,表明学生学习的深入。

(二)及时反馈,深化思考,增强学生信心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和学生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他们离不开我们的引导,我们需要其及时反馈,双方互助,在深化思考的同时推进教学。

所谓反馈,不是课堂上的简单问答,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针对教材有所拓展,能提出问题,质疑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样的反馈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思考,深化学生思维,提高问题质量;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无形之中增强学习信心。对于这一举措的实施,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后,针对相关内容提出三个问题。然后,笔者把这些问题收集到一起进行筛选,挑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拿到课堂上分析探究。为了增强学生信心,笔者让他们把名字写在问题后面,针对挑选情况进行表扬,以此鼓励学生提问。有一次在讲《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就有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如何?2.中国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3.黄金时期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反馈给笔者很多信息,以便笔者及时调整教法,优化课堂教学。此外,笔者针对学生提问中的不足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的同时促进思维发散,形成问题意识。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还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体实施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克服思想惰性,跟随教师的节奏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勇于创新,最终实现学科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兆宇.历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9(11)

[2]战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谢丰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5(11)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质疑能力问题意识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