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师的智慧在学案上起舞

2016-04-06袁婷婷

文理导航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案高中语文策略

袁婷婷

【摘 要】导学案这一课改的新兴产物,最早源于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完整成型于杜郎口中学,随后风靡大江南北,创造出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一大壮观。这一大创举一大贡献曾一度成为评价教师落实集体备课、贯彻新课改理念的标准之一。早在2012年杜郎口中学已经亲手消灭了自己一手创造出的符号,但仍有不在少数的教师在学案后亦步亦趋,戴着镣铐,艰难前行。本文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课堂组织进行分析,呈现出集体智慧。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应该是往学生头脑里“塞”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智慧的表现之一就在于突破这个“一”的框框,追求“多”的呈现。语文教师要勇于打破学案的束缚,上出自己的个性,二次备课才是教师真正智慧的体现。

(一)教学设计显智慧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虽有统一的学案设计的一致的教学流程、问题解读的限制,但具体操作时不能“心中唯学案”,走进死胡同,教师要在每个问题的过渡关联上动脑筋,致力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的认知规律。仍以《屈原列传》为例,学案上呈现的重要文言现象当然要去解决,但是否需要死板的按照文章先后顺序逐字逐句的落实,如果为考虑到学案的完整性、系统性把文章看成僵化的字词落实,设计的问题看似由文表到文里,但其实这时学生常规的学习这类文章的思路,时间越久,学生对古文逐渐失去兴趣,古文阅读素养逐渐下降。是否可以考虑重新考虑文章设计,既解决学案上的重难点,又能让学生有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素养。可以寻找另外的突破口去学习文章:命运和文学、人品和文品、个人与国运,从这三个维度去解读文章,在此过程中落实重要语句的理解、屈原的命运、《离骚》的风格、楚国的命运和屈原的关系,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另外可以拓展历史上文人命运和成就所表现的二律悖反、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的规律和文如其人、文章宁复见为人的辩证观点,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这类问题也形成相对较系统认识。

再如在学《寒风吹彻》这篇文章时,文章思考的问题以深入到人生的终极问题:感受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这对于生活经验感受都很少的高中生来说确实有些高,但也不意味没经历就应该不理解,中间的桥梁需要老师发挥智慧去搭建,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感动于别人的体验,以后再与自己的体验结合,学生从老师、书本的体验中感悟,缩小和文本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文本解读显智慧

特级教师曹勇军认为,“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其实,文本的真正生命就在于教师以智慧把握其深层的意蕴。教师对文本解读程度的深浅直接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浅,甚至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高低,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也是长久稳固的,而这些智慧是学案上呈现不了的。如在教《祝福》时,传统的大众化的理解是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似乎到这里文章主旨目标已经达成,但也有老师又作了其他思考: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除了所谓的亲人、主人,还有一群至关重要的人,那就是周围的群众,从周围群众的行为中分析他们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指出背后的实质是群氓的平庸之恶。文章的理解从文本表层到目的再深入到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心理的探究。文本解读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教师自身既要能进入文本,探其意、领其旨,又要能走出课文对话作者,联系生活,客观评价,才能让文本体现现实意义。这样的解读我想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在慢慢提升。即使是同样的学案同样的教学设计,也因为老师发挥自身的智慧呈现不不一样的光彩。

(三)课堂组织显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组织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学科智慧课堂的展现受到教师自身素养、学生知能起点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比如小组讨论、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等,转换视角,拓宽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智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能够敏锐的把握课堂中的生成,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出现问题可能会超越自己的预设甚至和自己的预设相背,这时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组织,随机应变,分歧正视契机,刚好借助分歧,辨别正误。如在教《长亭送别》时有同学举到祥林嫂一头撞在桌角的例子来说明女性的反抗精神,借助学生的回答刚好可以和崔莺莺的反抗作一个比较,祥林嫂的反抗仍然是因为她有传统一女不事二夫的贞烈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崔莺莺的则是勇敢追求自己的自由。还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张生进京赶考就是为了追求和崔莺莺的平等地位,为什么要反对呢?顺势让学生讨论莺莺为什么怕张生考中?在学生的讨论中自然有了认识本身追求门第观念就是一种封建思想,莺莺要冲破的正是这样的封建观念,体现人性的美好。

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灵魂,课堂是教师尽情施展自己智慧的一片自由的领地,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主动的渴望和追求,精神愉悦,大概是一张学案赋予不了的。

钱梦龙写到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悲叹之中,而是积极寻求突破,普通语文老师也要努力施展自己的智慧,在学案上开出自己美丽的花朵,让语文更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学案高中语文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乡愁导学案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Passage Four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