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篇有约
2016-04-06主持人
主持人◎橙 子
佳篇有约
主持人◎橙 子
读精彩故事,学解题思路
“佳篇有约”自2016年升级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和老师的赞誉,很多读者来信表示再也不怕阅读题啦!本期,我们邀请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高级语文教师邵荣卉老师,为我们讲解阅读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专业的老师为大家分析、解题,阅读理解题迎刃而解!
本期特邀讲师:邵荣卉(山西省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哲理屋】
同情的眼神
文◎佚 名
一个寒夜,一位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位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段路的。”
骑手勒住了马:“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帮助老人上了马,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还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
当他们走进村舍时,骑手好奇道:“先生,我注意到您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当我经过时却留住我,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我已经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您的眼中仁慈和同情之状相当明显。我知道,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老师说】老人的回答是对主题的总结,“美好的品德”是指仁慈和同情,乐于助人的精神。老人从最后一位骑手的眼睛里看到了仁慈与同情,感受到了骑手内心友善的好品德。
【踩考点】老人的话,不但解开了骑手的疑惑,还让读者明白了拥有美好品德的人值得信任。重点回答往往会成为考点。如:“美好的品德”指的是什么?“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什么?
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需要安慰和怜悯的人的帮助太少了。”
【老师说】“触动”可以理解为“老人的一番话使骑手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感情的变化源于内心的反思。结尾处,借骑手之口点明“不要因为忙碌,忘记对身边人的安慰和帮助”的主题。
【踩考点】这种在文末点题的写法在记叙文中经常用到,也会成为考点。如:“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中“触动”的是什么?
【名著堂】
外婆和鞋(有删节)
文◎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它的形状很普通,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我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我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点儿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回来。我常常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点儿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我便会想起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老师说】生命的意义总在生活的点滴里寻觅。文章给人留下无尽的念想,儿时的快乐时光、外婆对“我”的关爱与离世,都随着时光流逝埋藏在记忆深处,使回忆变得温暖,生命变得温柔。
【踩考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是本文的考点。如: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暖心坊】
特殊的听众
文◎佚 名
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片茂密的小树林。
林子里静极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把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内心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耳聋患者。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老师说】文中几次出现“特殊的听众”,表达的意义却不相同。在文章的开篇,“特殊的听众”作为一名耳聋患者,愿意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听我拉琴,给我勇气和鼓励;在文末揭示“特殊的听众”其实是健康人,突显出另一层“特殊”的含义——老教授为了给我鼓励而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踩考点】“特殊”一词在文中几次出现,具体语境不同,含义也不相同,理解前后“特殊”的不同含义,很可能会成为考点。
很快我发觉自己变了。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那位特殊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老师说】文章对老妇人的描写独具匠心,寥寥数句的动作、神态描写,使一位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老教授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眼神就是无声的激励。
【踩考点】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可能会成为考点。如:分析“老人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一句中,“总是”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不过——她是个耳聋患者。”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
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