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融合的3B民办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6-04-05马燕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本文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目前3B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解决校企对接的最佳途径与方式,在最大限度保证服装专业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有效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3B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低分数进、高能力出的目的,进一步创新民办高职院工学融合服装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学融合;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2-0011-03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马燕红(1980-),女,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工程、服装职业教育。(广东 惠州/51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基于工学融合的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整体上已进入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阶段。如何协同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是高职院校立足的关键。

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我国服装产业不断升级,也加大了向高端制造业迈进的步伐。因此我国产业急需能够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革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我们只有通过探索创新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融合,摆脱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才能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把专业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才能真正把产业、专业、就业相连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有优势、专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和尝试,也通过各种渠道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但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层面上局限了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发展:①软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②学校投资方办学理念局限于经济利益,缺乏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③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程度不高和社会服务意识薄弱。④缺乏行之有效的、由政府部门引导和监督的民办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工学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到工厂实习,通常是“工”有余而“学”不足,表现形式为“以工代学”,同时,学校的教学往往又脱节企业的生产,出现了“工”“学”矛盾。产生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如何按照企业需求来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民办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以“三业对接、双轨并行”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引领学校走出一条“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新模式,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成为学院践行“学工并举、崇尚实用”理念的一面旗帜。

(一)创新了“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受社会需求变化影响大,要求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高职服装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力求做到专业方向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毕业生既要适应行业经济对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根据珠三角和惠州地区服装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切入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3B民办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基础薄弱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服装专业在原有的建设经验上大胆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宽进窄出”的培养方式,即学生在第一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开始根据对职业岗位的兴趣、个人能力等选择服装设计班、毛衫设计班和人物形象设计班三个专业方向班的其中一个。这种灵活的培养方式既整合了专业教学资源,有避免个别专业方向出现生源不足而影响民办院校过渡浪费财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择业。

(二)实现双轨并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服装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能需要综合运用专业技能解决服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服装设计专业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艺术、科技、市场和管理四大要素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运作和企业管理。推行以“教、学、做”项目一体化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学时超过总学时的58%,让学生在仿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参与生产活动,完成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提高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并行。

(三)构建了工学融合,开放互动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内容上,服装设计专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实施教学。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提倡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教学方式,除了个别课程是在教室里采用常规授课方式外,大部分课程是在一体化实训室或校内实训工厂授课,以企业典型产品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实施真实生产,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

(1)以企业产品为案例创新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实施中,以服装企业的典型产品作为载体,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以典型产品的生产与工艺教学相融合,以工厂生产品种为案例组织制版教学,通过加入典型产品等案例教学使学生受到与企业同步的规范训练,学生不仅从中获取专业知识,还可以掌握工厂使用的第一手技术资料。

(2)以真实生产实现与企业对接。校内的实训工厂全日向学生开放,在保证学生的实训教学外还担负着一定的服装接单产品的生产任务。师生共同参与产品款式设计、样衣制作、流水生产线的组织生产和加工过程,使在校学生真正体验到服装生产的组织与运作,从而实现了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的对接

(3)设立“文焰工作室”,注册《同方童园》商标,实施品牌运作。学生参与设计、制版、营销策划等活动,直接与市场接轨,使教师和学生受到了市场认知、实践操作、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

(四)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工厂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以“多形式、多渠道”的校企合作方式,突破了民办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等瓶颈问题,为专业的实践教学有效开展搭建了平台。该专业先后与佛山安东尼服饰有限公司、东莞飞宇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小当唛服饰有限公司以“设备捐赠”“设备借用”“设立工作室”方式分别共建了校内实训基地——“安东尼服装实训工厂”“飞虎电脑横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文焰工作室”。其中“安东尼服装实训工厂”是依据服装生产流水车间进行布局,按照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和实践教学双重功能。

(五)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重要场所和物质基础支撑,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平台。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建设一个既具备教学和服务功能,又能实现“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存和发展的有利途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双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实践平台。

服装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采取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学校主导为主的组合模式,即企业捐赠设备、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实训基地的安东尼服装实训工厂自2010年开始至今,承担了本学院新生军训服、附属幼儿园园服、附属小学校服、志愿者工作服等接单生产和加工任务,仅学院新生军训服的生产产量已交付3万多套,为学院创造的经济效益总金额约200多万元。该生产性基地实施接单生产任务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性生产情景,又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平台,把 “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经济性”实训,从而降低实训教学成本,有效实现了教学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四、工学结合民办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创新工学融合人才培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依托广东纺织服装支柱产业优势,围绕珠三角地区和惠州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以全面提高服装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进一步推进工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专业结构优化,提升了专业内涵,增强了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重构了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有效对接

(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软实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具有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的不合理比例等先天的不足,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职业基础能力的提升。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当今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发展战略。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几下方面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水平:一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学校可选送中、青年教师到服装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的服装企业中选拔一些能工巧匠为教师培训新技能、新方法等。二是提高参加生产性实训任务的教师实践课时酬劳,可参照企业加工生产的绩效给予补贴,这样有利提高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课程内容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基于工学融合的3B民办高职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三)不断地拓宽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教学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体。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基地过程中要改变满足实践教学单一的功能,要加强和行业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品牌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各类培训,促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通过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使基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社会;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只有不断扩展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才能实现基地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民办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四)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政校双管”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

政府部门积极要为民办高职院校搭建校企合作有效平台,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同时,政府应对积极参与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且产生了成效的企业给予一定经济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朱素霞.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教改策略分析[J].成人教育,2011(6):89.

[2]陈志强.高职高专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31(5):40.

[3]周劲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8下).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