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共赢视角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

2016-04-05夏蓉蓉

企业导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赢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夏蓉蓉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目前流行的 “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共赢的模式之一。本文从校企合作的意义、现状展开,并结合武昌工学院各院部在校企合作中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从共赢的视角浅谈如何长期稳定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关键词:共赢;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与职业型中间人才出现断层。而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共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是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首先,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重培养质量、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实习等。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次,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再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高等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

(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创新。劳动力市场是交易劳动力的市场,由需求方、供给方、交易场所三方构成。交易对象是供给方提供的特殊商品——劳动力。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也同时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构成。交易的对象是供给方——学生提供的特殊商品——技能,交易的载体是企业实习场地——岗位。借由这个市场的交易,将这种特殊的商品输送到各地、各企业、各岗位。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探索

(一)现状。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质特点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的积极性问题。影响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除相应的法律政策缺失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这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②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一是学生还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学生的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学生专业知识比较差,知识陈旧,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意愿;③地方本科院校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自由散漫;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对校企合作的费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利益。

(2)学校对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从理论上说,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优先录取优秀学生,实现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达成互利双赢。但从实际看,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校企合作,无法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所谓共赢就是指共事双方或多方在完成一项交易活动或共担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能够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校企合作共赢是1+1,但它不等于2,而是要大于2,才能使双方共同获得利益、共同发展。

(二)探索。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当前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武昌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也走向了转型发展之路,为了更好更快适应转型发展,该校一直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避免“东施效颦”地照搬一本、二本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结合自身生源特点和办学实际,聘请众多来自不同层次学校的专家教授,先后五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分类模块,重新构建了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实践教学类、素质教育类五大课程模块,重新审定、合理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以“开启智力、强化能力”为主线充实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期分批组织教师下去锻炼,“带着问题下去,带着任务下去,带着成果回来”。充分利用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与融合。

该校信息工程学院与烽火科技集团虹信公司从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以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兼顾学院学生实际状况、师资水平、软硬件配置等,科学设置合作办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置换方案。与企业“联姻后”,该院将选拔优秀学生输送到企业,企业可以提前了解学生,预先进行培训和选拔;机械工程学院与黄冈天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绿色风机制造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会计学院与美尔雅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实验中心由ERP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组成,实验室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并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变化,会计学院制定了新人培,并根据这一新人培的变化情况,重新修订所有课程大纲。

三、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化和稳定

在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上,武昌工学院各院部一直在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模式和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笔者做为会计学院的教师,发现会计学院除了存在着与当前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中的普遍问题之外,还有以下突出几点:一是虽然建立了实验中心,但是课内实验仍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从事的均是与自身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专业知识应用的并不多,无法进入财务核心岗位;三是当企业急需人才输送时,毕业的学生不能快速上手独挡一面,达不到企业的用工要求。因此,即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是如何将合作深化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亟待解决。

(一)校企合作中,“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首先,站在学校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1)学校可以享受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资金等;(2)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学生有了紧密联系实际的实习和就业基地;(3)利用这一平台,学校可以使学生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交替的模式,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4)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具有指导性作用。其次,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1)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从长远观点,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2)借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3)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4)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二)深化和稳定措施。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利益分析,笔者以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和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1)根据单位需求定向招生;(2)根据单位需求人才定向培养(从大一开始);(3)可根据单位情况,设定专业班级,如会计手工核算班、税务筹划班、财务报表分析班等。从而实现“三合一”:学生、员工合一,作业、工作合一,理论、实践合一。

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来说,加强了专业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对企业而讲,吸纳了紧缺人才,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 “实账实训”模式。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实账实训基地,实账实训场地设计为企业的真实工作场地形式,按照企业中财务部门岗位的设置,在有相对独立空间的实训室分组进行,让学生分组并确定主管、会计、出纳,一般 3~4 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会计主体一个月的账目。使学生能真正零距离接触财务岗位的工作。让学生从取得原始凭证并审核、到做记账凭证、登账、纳税申报、编制报表等环节。以企业真实的原始凭证来进行账务教学流程、实际业务票据等全真资料为基础,通过企业流程认知、手工账、纳税申报三大模块既相互独立又全面系统的全真操作,让学生接受实际岗位上的财务工作操作,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该模式强调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任职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财务人员和科学的教学安排为保障,以真实会计主体为实训对象,由专职实训指导教师验收把关,对学生的凭证制作、账簿登记、报表编制分模块考核,并进行综合鉴定,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并支付相关实训费用。“实账实训”教学可以弥补校外实训由于财务管理职业特性所带来的缺陷,让学生真正获得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实训成绩评定标准,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

3、“分散式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的“分散式实习”,就是将实践教学时间分解到每个学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间断地轮流深入到生产实践第一线进行实习,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验场所及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学校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服务、职工培训及一定的报酬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具体来说,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集中安排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和职业道德教育,从第三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结束,增加在企业进行的综合实践课(包括专业实训课、工厂实习课),具体的做法可以是,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同时到不同的企业进行不间断的实习,到时互相调换。学校在安排专业实训教师的同时聘请企业中熟练的财务人员或管理人员作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期间理论课程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分散式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感受一线的工作环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财务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这也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分散式实习”

的目的也就在于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做)过程中,主动的去认识(学)。和以往多数学校所采取的“毕业实习”在学习掌握了—定的知识后再去实践的方式不同,这是一种边做边学、学做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4、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

转型发展。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不能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在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术进行改革,建议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通过推进学生“三段式”工学结合教育,促进学生立足专业立志成才,即初期找到职业兴奋点,增强对财务管理行业的了解;中期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人员;后期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为企业贡献力量。

通过以上四点建议,既可以实现企业的“赢”,又可以实现学校的“赢”,二者结合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实现社会的“赢”。寻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视野开阔、财管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增强学生竞争力、提高学校就业率、给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仕俊.浅议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J].职业.2014年08期

[2] 郑益仙;胡俊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03期

[3] 赵文龙 李立斌 林惠华. “分散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教改研究.2010年01期

[4] 汪燕.校企合作稳定的长效机制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牛晓霞.基于博弈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猜你喜欢

共赢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共赢发展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与中小微型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