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审美表达
2016-04-05汤无垠
汤无垠
【摘 要】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恰当的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采取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美术作品,并且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同他人交流。可是事实上,小学生的现状远远达不到新课标中的要求,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本文就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教师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应如何应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思考。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恰当地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使学生愉悦地思考、感悟、实践、创造,从而使美术课的教学更为有效。
【关键词】 审美表达;主体;差异;自我体验
一堂美术课,无论学习了什么内容,采用的是何种表现方法。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审美表达来展示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发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认识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课本内外欣赏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但他们却不善于对艺术作品进行表达,这给美术作品评价提出了问题和挑战。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现状呢?下面我将先来分析其原因,再来探究改善审美表达的方法。
一、小学生审美表达的现状与原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人物装饰画》一课中,书本中有一幅毕加索的油画《人像》。我抛出了问题请大家来对这幅作品进行分析,某位同学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这幅画画的很好。多么苍白无力的一句话,我陷入了反思中:他们欣赏了不少优秀的美术作品,也知道达芬奇,梵高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眼界。但是他们对画家作品并不熟悉,让学生描述一幅他们不了解的作品时,答案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些美术作品学生表现出一副毫无兴趣的姿态,试问又怎么能够从美术作品感受到美。所以,在谈论美术作品时,往往只是泛泛而谈,如“这幅画给我感觉很宁静”、“我喜欢这种风格”等这类浅显的感受,如果让学生进一步详细介绍或谈谈个人见解时就非常困难了,特别是面对近现代抽象的作品时,他们往往表现的不感兴趣,不理解。甚至有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什么呀,我画的都比这个好。”这样的话语,这就让我们美术欣赏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状况。
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学生的思想,情感是很丰富的,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样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也会引起学生的响应。我们不能把原因归咎于学校和家长的不重视上。那么造成学生在面对美术作品时,不善表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主要以“注入为主”,而非“唤醒为主”。学生方面则以“接受为主”,而非以“获取为主”,学生没有自己去体验,自然不能找到合适的语境使其言辞达意、言含心声、言有深度。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系统的知识,对于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求名画鉴赏,那么美术课堂中审美表达的效率当然会十分低下。学生对美术作品没有完善的了解,那么又从何谈起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二、改善审美表达的方法
首先要在课内课外丰富学生对美术史的知识面。国内有上至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彩陶;有历朝历代的绘画、雕塑、工艺品和建筑艺术;还有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各种美术作品。国外有古希腊、古罗马气势磅礴的雕塑;有文艺复兴时期 “三杰”的传世之作;有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以及异彩纷呈的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这些值得去欣赏,去探讨,了解这些风格和流派,也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备课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城市与乡村,校与校,班级与班级之间,不同的学生之间,能力也是不同的。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备课,才能知道采用哪种教学手段。
其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美术课堂应当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反之,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美术课堂不必面面俱到,教师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发现什么,而是作为一名引导者,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自己品尝。抓住大的主线,四两拨千斤,给学生留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自我体验,从而产生自己的独特认识。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情韵,抓住作品动情之处,一旦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因此,我们应抓住动情处,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激发其表达冲动,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便会有话要说,有感可发,也会抒发肺腑之言。
最后,我们知道学生个性上的差异、智商上的差异以及生长环境所造成的差异等等。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正常的完成学习和掌握知识。对于较好的学生呢,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只是小菜一碟并且他们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了。较差的学生呢?他们在美术课堂上,不能够及时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这时要兼顾到那些跟不上的学生,给他们制定较低的要求。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来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识情感。作为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意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能力和知识的水平,把知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更快乐更积极。
【参考文献】
[1]张玉能.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3)
[2]马文全.从美术欣赏课中的常犯的误区中走出.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3]徐玮玮.美术欣赏课应注重的几个教学环节.新教育.教育科研论坛,2009(7)
[4]陈丽娜.美.需要发现,更需要引导.中国美术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