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至油对肉鸡品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2016-04-05王秋艳刘丽霞
王秋艳 黄 凯 刘丽霞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浅谈牛至油对肉鸡品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王秋艳 黄 凯 刘丽霞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由于肉鸡生长速度过快使肉鸡肌内脂肪沉积量减少,皮下脂肪和腹脂沉积增多,从而导致肉品质下降。由于肌内脂肪是很多风味物质的载体,脂质对肉类风味影响较大,其含量与肌肉剪切力、风味和嫩度成正相关,是衡量肉质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证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牛至油能降低腹脂率,提高生长性能,免疫性能,抗菌促生长,改善肠道菌群区系,具有零停药期和不产生耐药性特点等,但对肉鸡的脂肪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较少。试验通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测定给药后肉鸡脂肪代谢、胴体品质、肝脏形态学变化等,旨在研究复方牛至油对肉鸡生长过程中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
牛至油;肉鸡;脂肪代谢;肉品质
1 牛至
牛至俗称止痢草、土香蕾、小叶薄荷,在分类上属唇形科(Lamiaceas),牛至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至全草长20~60 cm,根细小,直径2~4 mm,表面灰棕色,稍弯曲而略有韧性,断面黄白色,茎方柱形,上部有分支,紫棕色或黄棕色,密被细白毛,单叶对生,叶片多皱褶或脱落,暗绿色或黄绿色,展开后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全缘,两面密被棕黑色腺点,叶柄长1.2~2.5 cm,被毛;聚伞花序顶生,花萼钟状,5裂,边缘密生白色细柔毛,小坚果扁卵形,红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2 牛至油的理化性质
牛至油是淡黄色的澄清油状液体,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牛至油热稳定性一般,其中牛至油预混剂在4℃、20℃时贮存24个月有效成分没有损失,在80℃以上饲料、药物制粒过程中有效成分损失仅0.79%,在后熟化阶段105℃时有效成分损失2.01%。牛至油与常用药物添加剂联用无颉颃作用,不存在配伍禁忌,但与益生素或低聚糖的作用原理相反,有相互影响和相互颉颃作用,不能在饲料中同时应用,否则可能产生不良效果。
3 牛至油的生物学作用
张莉的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牛至油可提高血液中SOD酶活性[1]。J. H. Park等将165只1日龄的樱桃谷肉鸭分成5组饲养至42日龄,结果发现添加0.5%、1%牛至粉末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SOD酶活性,GPx在组织中的含量也有所增加。Marina Soković在对10种常用中草药的抗菌活性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牛至具有最高和最广的抗菌活性,其中香芹酚具有最好的抗菌效果[3]。
4 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陈立华试验发现生长前期(1~3周龄)125 mg/kg,生长后期(4~6周龄)100 mg/kg为肉仔鸡日粮中牛至油的最适添加量,胸肌率、腿肌率比对照组都有显著提高,且腹脂率明显降低。张莉的试验结果表明,当添加100 mg/kg牛至油时,试验组氮沉积率显著提高,料重比显著降低,日增重极显著增加。同时蛋白质的消化率提高,从而减少了粪便中氮排出量。
5 疾病的防治
除会良、黄国清、罗钧秋等通过测定空肠和盲肠的菌群数量,发现在肉鸡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g/kg的10%牛至油预混剂,可以减少肠道大肠杆菌的数目,提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目,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从根本上缓解动物应激。刘国华的研究结果表明牛至油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荆,具有预防球虫病的作用,同时促进机体生长,提高生长速度。推荐在1日龄开始使用,但牛至油在治疗球虫病方面,作用不显著[1]。汤法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牛至油和5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8株ESBLs鸡大肠杆菌的MIC值,结果表明,8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对牛至油敏感,且牛至油与抗生素联用可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2]。
6 脂肪代谢对肉质的影响
肌肉中脂肪由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组成,肌间脂肪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其含量的多少与肉的嫩度、多汁性、风味和肉色等性状密切相关。肌内脂主要成分是磷脂,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其氧化产物直接影响风味成分的组成。肌肉的嫩度由肌原纤维和结缔组织的组成决定,肌内脂肪含量与嫩度成正相关(Thompson,2004)。
[1] 刘国华,陈天国,曾荣,等.牛至油对肉鸡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J].畜禽业,2006,(16):8-10.
[2] 汤法银,谷晓霞,胡功政.牛至油及抗生素联用对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体外抗菌作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0,29(4):22-24.
[3] J. H. Park,S. N. Kang1,D. Shin et al.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and Meat Quality of Meat Type Ducks Fed with Dried Oregano(Origanum vulgare L.)Powder[J].Asian Australas,2015,28(1):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