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疫病流行3个环节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
2016-04-05罗军武
罗军武
(云南省昌宁县柯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昌宁 678103)
强化疫病流行3个环节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
罗军武
(云南省昌宁县柯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昌宁 678103)
本文从疫病流行的3个环节(3个基本条件)入手,深入分析湾甸乡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疫病流行3个环节的防控措施及建议。
动物疫病;流行;3个环节;防控措施
1 疫病传播的3个环节及其作用
分析疫病之所以能传播或流行,就具备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3个环节,这3个环节周而往复,形成疫病的持续流行和蔓延。
1.1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由某种疫病的病原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病原体的动物,它们能排出大量的病原污染各种外界环境,即包括畜舍、用具、饲料、水源、空气、土壤等。
1.2 传播途径
病原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疫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就在于认识每种疫病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以便采取加强管理、消毒、无害化处理污染物、杀灭媒介昆虫等针对性措施,切断病原体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被感染,这是防控动物疫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播途径分为两大类:水平传播,即疫病在动物群体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的形式横向传播;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的纵向传播。
1.3 易感动物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每种疫病病原体的感受性大小。一个地区动物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疫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感染发病后的严重程度。动物易感性的高低虽然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体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都可影响到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2 目前在控制疫病3个环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染源控制方面
2.1.1 疫源的检测。目前的疫情监测方案仍以主动监测为主,样品多采自健康的动物,而发病和死亡动物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和及时检测,因此,这种方案发现传染源的几率很低;动物诊疗机构接触的都是发病动物,是最易发现疫情的场所,但目前没有将其纳入国家的疫病监测系统;产地检疫工作不到位,特别是种用动物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室检测;屠宰检疫过程中发现的疑似发病动物不能及时采样送检和进行疫情追溯;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的还不够全面,很多疫情没有最终追到疫源。
2.1.2 疫情报告。疫情报告不及时和瞒报疫情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受地方利益考虑,私自处理疫情比较常见;养殖者、兽医从业人员报告疫病的意识差,致使多数疫情报告不上来,甚至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疫情后也不上报;疫情报告机制和系统需进一步改进。
2.1.3 消灭传染源。目前,国家只对禽流感、口蹄疫、奶牛布病等少数几个疫病出台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政策,但由于补偿标准低、补偿经费到位迟等原因,一些地方扑杀不彻底;其他多数疫病没有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政策,发生疫情后对发病和死亡动物及其产品私自处理、不按规定处理,甚至非法加工上市,造成病原扩散蔓延;除奶牛外,其他种用、乳用动物和宠物的健康标准没有出台,疫病净化没有依据,影响了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开展,而病原随引种传播,是当前疫病防控的重要问题之一;疫病防控的区域化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到位,没能调动地方疫病防控的积极性。
2.2 控制传播途径方面
2.2.1 强制免疫。从近期国家实施的强制免疫计划来看,一是如何提高免疫密度和采购疫苗质量,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是从不断有散发疫情判断,一些地方免疫密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应免动物占当地动物总数的比例太小;三是应根据疫病防控情况,建立强制免疫的退出机制。
2.2.2 饲养管理问题。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畜禽,养殖水平较低,饲养条件差,常常产生应激反应,加上环境卫生问题,导致动物抵抗力差;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作为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病原抗药性增强,药物的效果降低。
2.2.3 运输管理问题。运输工具设计不合理、不按规定运输、饥饿或饮水不足等应激因素,造成动物抵抗力下降;给动物大量使用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造成动物免疫力下降等,均可导致动物在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很快发病。
3 强化各环节措施,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3.1 有效控制或根除传染源
完善疫病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制定各类动物健康标准,为养殖企业明确疫病控制目标。动物健康标准是疫病控制的目标。因此,应尽快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种用、乳用动物和宠物健康标准,以及商品动物健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各类疫病净化方案,指导养殖企业逐步净化疫病。加强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完善扑杀补偿和无害化处理政策。按照市场机制,完善对扑杀动物和无害化处理动物及其产品的补偿制度,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增强养殖者配合疫情处置的积极性,及时消灭传染源。
3.2 彻底切断传播途径
建立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各项防疫制度和措施。一是制定严格准入制度,明确各种场所的防疫条件,对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交易、兽医生物制品生产、动物疫病研究、检疫隔离等场所或环节,实行准入制度,强化这些场所和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二是制定科学的防疫制度,针对畜牧业各生产环节,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各项防疫制度,切断疫病传播途径;三是按《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名录》,尽快制定每一种疫病的防治技术规范,有效指导养殖者做好各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强实验室等场所的生物安全管理。
建立外来动物疫病屏障体系。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畜产品消费方式的转变。
3.3 有效控制易感动物
3.3.1 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免疫仍是当前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一种可以掌控的有效手段。应制定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管理办法,对强制免疫疫病的种类、免疫程序、实施区域和时间、强制免疫的实施主体,疫苗的生产、分发、使用、质量监管,疫苗采购,经费管理,免疫效果监测,强制免疫的监督,特别是强制免疫措施的确定机制等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强制免疫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强制免疫的作用。
3.3.2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和用药程序。各级动物防疫机构要加强对免疫工作的指导,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畜禽的品种、目龄、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疫苗种类、性质等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免疫程序,并视情况的变化而对免疫程序进行适时调整;合理用药,防止过度用药,提高药效,控制病原产生抗药性及动物体内的兽药残留。
3.3.3 加强抗体监测,确保免疫效果。通过免疫抗体水平监测,进行适时免疫和加强免疫,使每一个动物群体常年保持较高免疫的水平。对免疫监测结果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要查找免疫失败的原因并予以弥补,全面提高免疫抗体水平,确保免疫效果。
3.3.4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防疫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完善对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管理,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队伍,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村级和规模养殖场(户)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提高基层动物防治水平。
[1] 王长江.强化疫病流行三个环节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7):1-6.
[2] 杨绒,张静.强化疫病流行3个环节的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J].新疆畜牧业,2015,(3):41-43.
罗军武(1969—),男,大专,畜牧师,长期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