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盈江县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

2016-04-05翟云娇

兽医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盈江县典型性非典型

翟云娇

(云南省盈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盈江 679300)

浅谈盈江县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

翟云娇

(云南省盈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盈江 67930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盈江县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非典型、温和型猪瘟。主要表现为猪瘟病毒持续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颤抖、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由于当前猪病比较复杂,猪瘟又出现非典型化,往往易被其他疾病或继发并发感染造成误诊而忽视猪瘟的存在。本文简单阐述当前盈江县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病变、发病原因及防制方法。

非典型猪瘟;流行特点;并发感染控制;防制措施

当前,盈江县对猪瘟的控制,均实施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典型猪瘟的发生和流行。但近年来,规模养猪场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典型、温和型表现占据主流,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由于当前猪病比较复杂,猪瘟又呈非典型化.往往易与其他疾病继发、并发感染,造成误诊,而忽视猪瘟的存在,因此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1 非典型猪瘟的发生与流行

1.1 流行特点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多呈隐性带毒,经调查,盈江县带毒率范围一般为2~10%,且多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一般死亡率低,据调查显示成年猪的死亡率为2.1~2.4%,有时还发生在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多呈散发,很少成遍发生,虽然流行速度缓慢,但其对全县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依然十分严重,其中小猪及哺乳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凡带毒母猪所产仔猪的猪瘟病毒带毒率为50~100%不等,而致死率可高达85%以上。

1.2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通常体温仅升高0.5~1℃,潜伏期可达20~30d以上才发病,病程可长达几个月都不发病,但表现为僵猪,发育停滞。多伴有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皮肤干性、结痂、脱落后新生瘢痕无色素而呈现“花皮猪”,发病期伴有后肢瘫痪、步行不稳、精神不振,口渴等。在发病前、中期白血球总数稍有下降,但不明显,仅比正常值略低,淋巴球增多。有的感染带毒猪几乎就没有临床症状。

1.3 病理学特征

解剖多例病猪,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偶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剖检的病猪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轻者充血水肿,病程5天以上病猪,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个别呈扣状溃疡。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可见个别雏形溃疡,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胆汁浓稠。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或出血,乃至溃疡。

2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2.1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种猪,其本身虽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

2.1.1 带毒母猪综合征

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症状。病仔猪常在2~30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

2.1.2 后期侵袭性猪瘟

指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郁血。基本无治愈可能,病程1周后死亡。

2.2 慢性(温和型)猪瘟

主要发生在农村散养猪。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的,皮肤出现淤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常继发、并发其他疾病感染引起死亡。

3 非典型性猪瘟病因分析

3.1 母猪持续性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注射疫苗均无保护力。

3.2 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除了出现上述生产水平降低的情况外,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3.3 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猪瘟持续感染母猪造成的垂直传播是引起仔猪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及不发病的仔猪带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所产生的水平传播方式,还会造成其它猪的感染并污染环境。因此一旦种猪场有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猪存在,就会引起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时刻都有猪瘟发生的危险。因此要根除猪瘟就必须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对种猪场进行彻底净化。

3.4 免疫水平低下

疫苗接种仍然是目前我国防制猪瘟的唯一手段,疫苗保存不当、免疫操作不当和免疫剂量不足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以致出现感染是近年盈江县猪瘟发病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3.5 多病原混合感染

这几年盈江县猪病单一病原感染极少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病原混合感染猪后症状复杂,诊断与治疗时应特别注意。

4 控制措施

(1)加强宣传猪瘟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相关规范,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稳定和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使兽医防疫、检疫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确保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建立全县猪瘟流行病学数据库,强化预警预报系统,并且建立县、乡、村三级紧急反应系统。

(2)加强猪瘟免疫监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因地制宜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75%以上。

(3)正确采用超前免疫 是在乳猪出生后立时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超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但必须按规程使用,即在注射疫苗后1~2h才允许仔猪吃奶;疫苗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贮存,随用随取,避免因疫苗贮存不当造成免疫失败。超前免疫后应在仔猪35~60和70~90日龄各再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1次。

(4)坚决淘汰带毒猪,慎重引种,定期监测 非典型带毒猪的净化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对于非典型性猪瘟在种猪场的发生,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来控制和根除当前不现实,经总结,在猪瘟病毒严重污染的猪场中,以净化种公、母猪和后备带毒种猪为主要措施。具体的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进行猪瘟抗体检查,只要检查出阳性(带毒)猪,立即淘汰,严禁将带毒猪作为种用,淘汰带毒猪后彻底清圈消毒。对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一般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进行一次,经过多次可有效净化,效果明显。

(5)猪瘟弱毒疫苗的正确使用。猪瘟弱毒对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在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时适当加大首免疫苗用量,可有效地防止仔猪发病与死亡,但应注意要保证冷藏贮运,避免疫苗失效。

(6)自繁自养,全进全出。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入。为切断猪瘟传染机会,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等进行2~3次认真消毒,再空圈7~10d后才可补栏。日常消毒须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7)规范引种,严格检疫。如需引种,应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备,引进的种猪须具有产地检疫等相关证明,到场后隔离观察30d方可混群。

(8)综合防制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管理应激等关系密切,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动物卫生法典[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2] 兽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盈江县典型性非典型
Additions to Goniothalamus (Annonaceae) in the flora of China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对盈江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对实现盈江县工业园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