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升海教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16-04-05庞鹏宇王沁易
庞鹏宇 王沁易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721001)
曾升海教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庞鹏宇王沁易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721001)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曾升海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经验,探讨曾老师对GERD的认识,总结曾升海教授诊治GERD的学术特色。方法:跟随曾老师临证学习,观察患者服用疏肝和胃降逆汤后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总结曾老师疏肝和胃法治疗GERD经验。结果:患者服用疏肝和胃降逆汤后症状明显缓解,远期疗效好,复发率较低;说明疏肝和胃降逆法在GERD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
主题词胃食管反流中医师@曾升海
曾升海教授,宝鸡市中医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首批名中医,国家第三批名老医师学术传承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第二、四、五期名老医师学术传承导师,从医近四十载,医理渊博,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受益匪浅,现将曾老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做如下介绍。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常见的典型症状有烧心、反流,亦有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不典型症状; 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哮喘和牙蚀症等[2]。更甚者如咳嗽、气喘甚至窒息感等因反流误吸入气道所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骤的加快,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等,GER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本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已成为消化科常见及多发疾病之一。西医治疗常以PPIs、抗酸剂、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物等治疗为主,临床疗效较显,但停药后易复发,部分病人甚至需要长期服药治疗,部分难治性GERD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甚至需要行抗反流手术治疗,更有部分患者虽经西医综合治疗,但仍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治疗,这给患者及家人、社会都带来了严重负担[3]。祖国医学虽无胃食管反流病之说,但历代先贤都有所论治,现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反胃”、“胃脘痛”等范畴。
1阐明病机,确立治法曾老师认为胃乃腑脏,当遵“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之特点,而食管下贯于胃,应具备胃之生理特性,故因归属于胃之范畴。胃以“降”为生理功能,以“滞”为病理特点,即:胃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故气机壅滞是其基本病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怫郁以肝气为首。《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类证治裁》云:“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焦之脾,刚性难驯”。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疏泄,以调畅全身气机为主要功能,脾胃之升降健运赖肝之疏泄有常,如肝之疏泄失常,必影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功能。正如《医家心法·吞酸》云:“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酸者,肝木之味也……,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另有因饮食伤中、肝失疏泄,而致湿热痰浊内生,上犯于食管而出现嗳气,甚至咳嗽、胸痛等食管外症状者。清·叶天士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曾老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其基本病理变化。疏肝和胃降逆为其治疗主旨。因脾升胃降,均赖肝气条达,故治脾当先调肝,只有肝气条达,才能使脾胃气机调畅。在发病过程中肝与胃相互影响,但肝在发病中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故疏调肝木、通降和胃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之主要法则。
2制定主方,和胃降逆根据上述GERD的病因病机,曾老师临床上常以疏肝和胃降逆法治疗,使郁滞之肝气得以疏泄,木气得以条达,自不横逆犯胃,胃气通降复常,则诸症消失。临证用方以左金丸合乌贝散为基础,自拟疏肝和胃降逆汤加减。基本方药如下: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蒲公英、半夏、竹茹、茯苓、白芍、鲜生姜。黄连清肝火、泻胃热;吴茱萸疏肝解郁、调达肝气,其下气助黄连和胃降逆,辛热又反佐黄连苦寒伤中;二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曹玉梅等及魏晓、田丰华研究发现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现代研究二药合用有很好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了GERD的病因[4-5]。半夏降逆化痰以散结;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合黄连、吴茱萸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乌贼骨制酸止痛、固膜敛疮,具有保护胃食道粘膜作用;浙贝母清热散结、软坚化痰,二药合用能够快速制酸止痛,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患者症状,杨春静、彭磊研究提示乌贝散能够健脾安胃、抑酸止痛,可有效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修复损伤胃黏膜,并提高溃疡面的愈合能力,并有一定抗Hp作用[6-7]。蒲公英清热解毒、清肝利胆,助黄连降过亢之肝火,《医林篡要》载蒲公英“补脾和胃,泻火”,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对组胺、五肽胃泌素、对氨甲酰胆碱和幽门结扎法所致大鼠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有良好抗损伤作用,很好的抗HP作用及保肝利胆作用[8-10]。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鲜生姜降逆止呕,即助黄连、竹茹清胃降逆止呕,且防半夏之毒;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降逆之功。
3灵活加减,善用对药曾老师强调胃食管反流病表现形式各异,兼夹症状多样,治疗时应不拘泥于主方,当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曾老师常根据患者兼加症状灵活加减化裁,运用对药是曾老师的用药特色。若合并脘腹胀满、呕恶酸腐者,加莪术、槟榔,以消积导滞、破气除胀。若兼胸脘痞满、纳呆食少者,加白术、枳实消补兼施,以健脾化滞。若腹胀腹痛、粪质干结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善荡涤胃肠积滞;郁李仁辛散苦降,甘润滑利,长于行气润肠,而通大肠燥屎;两药合用一攻下,一滑润,共达润肠行气通便之效。若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明显者,可加白及、瓦楞子;白及寒涩,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瓦楞子制酸止痛、固护黏膜。药理学研究发现白及可保护食管及胃黏膜,能促进损伤黏膜修复;瓦楞子为收敛制酸之良药。若咽喉不适、咽痒灼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射干,三药均苦微寒,共奏清热解毒利咽之功。若合并呕呃嗳气频作者,可加丁香、柿蒂,丁香辛温,即温脾胃,又降胃气,能温胃降逆止呕;柿蒂苦涩微温,善降胃中逆气,散胃寒而止呃,二药合用,对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呃嗳气频作者疗效明显。若口苦口臭等肝失疏泄、胆胃热盛者,可加金钱草、龙胆草、野菊花等清泄肝胆郁热。此外,GERD患者病程较长,且常常反复发作,受情志变化影响较大,若临证中见患者情志抑郁、愤懑忧郁、心神不宁等肝郁症状明显者,当加强疏肝解郁宁神之剂,可加郁金、香附、合欢花、夜交藤等。
4典型案例某男性患者,45岁,中等体型,职员,2013年6月9日门诊初诊,患者以“反复发作反酸、烧心5年余”为主诉。缘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无明显胸骨后灼痛,遂于当地卫生院,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果胶铋胶囊”后症状改善,但停药后症状多反复,遂自行间断服用上述药物,症状时轻时重。2月前曾于其他医院行胃镜检查示“1、反流性食管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并给予口服“雷贝拉唑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吗丁啉”治疗,疗效基本同前。今患者为求中医治疗,遂就诊于曾老师门诊。患者现症:反酸、烧心,伴呃逆,偶有胸骨后灼痛症状,发作性胃脘隐痛症状,发作无明显规律可循,但夜间发作频率较多,无腹胀、嗳气,食欲适量、睡眠均可,体重近期无明显变化,二便正常。舌红,苔略黄厚,脉弦滑数。曾老师处方:黄连、吴茱萸、白芍、野菊花、浙贝母各10g,蒲公英30g,半夏、竹茹12g,茯苓、白及各15g,乌贼骨、瓦楞子各20g,鲜生姜25g,甘草6g。5剂,温水浸泡30min,水煎,1d2服。并嘱患者禁烟酒、避免过饱及睡前进食,以及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二诊:2013年6月16日,患者诉反酸、烧心及胸骨后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胃脘隐痛症状消失,未诉其他特殊不适。查舌红,苔略黄厚,脉弦滑。守原方,加党参15g、白术30g,5付,水煎服。配合饮食调护,后以本方加减共服30付症状全部消失。治疗2月后复查胃镜:食管炎、胃炎及糜烂均已痊愈,胃黏膜红润无异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患者反酸、烧心等症状明显,以肝气不疏、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治疗当以疏肝和胃降逆为法,以使肝气疏畅,木以条达,方可胃气和顺,自不上逆,故用自拟疏肝和胃降逆汤治之。首剂之后,患者诸症均得以改善,故守原方,加党参、白术以健运脾胃,复其生理。效不更方,随后继以原方随证加减,诸症尽除,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 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三亚)[J].胃肠病学, 2007,12(4):233-239.
[2] 陈旻湖, 侯晓华,肖英莲,等.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49-656.
[3] 萧树东,徐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玉梅,林秀花.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8):45-47.
[5] 魏晓,田丰华.左金丸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45-46.
[6] 兰绍阳,陶双友.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治疗良性食管溃疡[J].陕西中医,2013,34(8)998-999.
[7] 杨春静,彭磊.乌贝散方剂联和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4):95-96.
[8]张再康,张紫薇,冯瑞雪.蒲公英临床效用探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8):60-61.
[9]刘锡光.大蒜、黄连、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2):737.
[10] 金宏.蒲公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J].求医问药,2012,10(4):573.
(收稿2015-11-23;修回2015-12-20)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