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例门诊药房处方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6-04-05胡伟
胡伟
(枣庄职业学院,山东枣庄277100)
181例门诊药房处方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胡伟
(枣庄职业学院,山东枣庄277100)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差错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0~2014年门诊药房《差错事故记录本 》 记录的181 处门诊处方差错。结果2010年65处(0.16%)、2011年51处(0.12%)、2012年26处(0.08%)、2013年20处(0.05%)、2014年19处(0.04%)。差错原因主要有药品数量差错(多发或漏发) ,同一药品不同规格、 不同剂型、 不同厂家差错,相似(包装、名称)药品错发、用法用量差错、用药禁忌差错、过期或失效药品差错,电子处方差错和其他差错。预防对策是:严格遵守处方调剂操作规程;规范药品摆放,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加强药师 、医师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完善的处方调剂差错登记制度;取药流程和员安排科学化;加强科室沟通与交流。结论 门诊药房处方差错原因多样,针对处方差错原因加强管理、提高门诊药房人员素质和自动化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门诊差错。
关键词:门诊药房;处方差错;原因分析;预后措施
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名誉,更关系到每位患者的用药安全甚至于生命安全[1]。如何在工作中减少处方调剂差错,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增加患者满意度,是每一位药师需要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枣庄市立医院 2010年~2014年门诊药房《差错事故记录本 》 记录的181 处门诊处方差错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减少临床用药中的处方差错,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1门诊处方差错分布
1.1时间分布共181例门诊处方差错。其中2010年65处(0.16%)、2011年51处(0.12%)、2012年26处(0.08%)、2013年20处(0.05%)、2014年19处(0.04%)。5年中我院的门诊处方差错率呈下降趋势,其中2012年份尤为显著。主要是当年份我院加强了对门诊药房规范化管理,并在门诊药房发起了以“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率”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
1.2差错来源和类型分布差错由医师原因导致44处,其中用药禁忌差错11处、用法用量差错21处、电子处方差错10处、其他2处。由药师原因导致123处,其中药品数量差错(多发或漏发)62处,同一药品不同剂型、规格、产家差错25处,相似(包装、名称)药品错发26处,用药禁忌差错6处,过期或失效药品差错2处,其他2处。由患者原因导致14处,其中药品数量原因11处,其他3处。
2差错类型分析
2.1药品数量差错(多发或漏发)药品数量差错是调剂差错的主要类型,共计73例(药师原因62例,患者原因11例),占40.3 %。如一盒发成多盒、1粒发成1板。其中输液处方中液体漏发的现象较多,共18例。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调配发药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凭印象调剂而未能认真的遵循“四查十对”的步骤调配发放药品,造成了错发或漏发的情况;取药高峰时或调配大处方时,发放同一处方的间隔较长,同时没有告知患者药物还未发放完毕,从而造成患者提前离开而少发了药物[3]。
2.2同一药品不同规格、 不同剂型、 不同厂家差错同一药品不同规格的差错,如喜炎平针剂2 mL/50 mg误发成5 mL/125 mg,谷红注射液5 mL误发成10 mL。同一药品不同的剂型的差错,如恩替卡韦分散片(国产)误发成恩替卡韦片(进口),罗红霉素分散片误发成罗红霉素缓释片。同一药品不同产地的差错,如头孢曲松(国产)误发头孢曲松(进口),华法林(国产)误发成华法林(进口)。
2.3相似(包装、名称)药品错发门诊药房药品种类繁多,不同厂家药名相似或同厂家的不同药品其包装相似的也较多。外包装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是药师识别药品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调剂错误的重要原因。如速效救心丸误发成速效心痛滴丸,脑血康误发成脉血康,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凯斯,海南通用三洋药业)误发成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凡林,扬子江药业)等。
2.4用法用量差错调配人员在书写标签时,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患者按照病情应服用47.5 mg(半片) qd,误写成95 mg qd ,使得患者服用药品剂量过大,造成不良反应增多,影响患者用药安全。这一般是由于医师不熟悉电子处方或过分依懒电子处方造成的。在儿科用药中,出现了较多关于剂量问题的处方差错,医师在下电子处方时没有将成人用药量换算成幼儿用药量,造成剂量过大,如一3岁急性中耳炎患儿,体质量15 kg,服用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善普兰)医嘱为0.2 mg bid,剂量明显过大,应为0.075 mg bid。同时部分药师仅按电子处方打印标签用法,而没有严格的按照“四查十对”要求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造成用法用量错误。也存在用法用量交代不清楚、不够全面的错误,如质子泵抗酸药应为饭前服用而说成饭后,胰岛素注射液应为冷藏,而药师仅简单说放冰箱,患者把该药放到了冰箱冷冻,造成药品失效[4]。
2.5用药禁忌差错由于部分医师和药师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药品不熟悉,出现了药物配伍禁忌。如抗生素药物与活菌类药物联用,质子泵抗酸药物与吗丁啉一同服用,这些药物存在着配伍禁忌,联合服用会造成药效下降。考虑到孕妇和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有些药品不能使用,如将24个月个以下禁用的痰热清针剂发给 1周岁的患儿, 将怀孕前3个月禁用的阿司匹林调剂给了怀孕2个月的孕妇。
2.6过期或失效药品差错一些近效期药品,在发药时未过期,由于开药量过大或者患者购药量过多,待服用药品临近结束时发现已经过期;部分药品保存措施不当,尤其是整盒针剂,出现破损现象而发放药品时未发现。
2.7电子处方差错部分医师年龄偏大,对于电子处方使用不熟练或按错数字键等,造成了药品的剂型、规格、数量的差错。如利多卡因针误选为利多卡因胶浆,艾司唑仑20片误选为2片,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瓶误选为11瓶。
2.8其他差错门诊药房业务量较大,取药高峰时,大厅环境吵杂,患者和家属往往情绪急躁,容易听错姓名,错将其他患者的药品领取而造成调剂差错[5];在药品摆放时,某些相似药品位置较近,造成调剂差错;某些药品摆放位置变动后,药师没有认真核对,仍按以往的习惯取药造成调剂差错;书写处方(急诊绿色通道处方)不规范、字迹潦草也会造成调剂差错。
3预防差错的措施
3.1严格遵守处方调剂操作规程 《处方管理办法 》 第三十五条规定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 第三十七条规定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6]。调剂发放药品时,处方必需由具有专业知识扎实、认真负责的药师担任。药师调剂发放药品时应认真审核处方,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处方要及时和医师沟通。交付药品时, 按照处方用法、用量或药品说明书进行用药交待, 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必要时可给予患者或家属手写的用药指导便签[7]。单人值班时,调剂处方时必须由自己重新复核一遍。
3.2规范药品摆放,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药品应根据剂型和药理作用不同分类摆放,摆放时要整齐有序,位置要相对固定。对于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剂型、不同厂家)和相似药品(名称、包装)要相隔摆放,并及时提醒到每一位药师[4];同时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严把药品的验收入库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贮藏药品,增加高危药品摆放标识并在易发生差错药品位置上贴醒目的警示标签,避免调配错误,不定期(日常)、定期(每季度)检查药品有效期,做到“先进先出, 近期先出”。
3.3加强药师、医师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药师和医师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积极性和责任感;药剂科要定期组织专业知识讲座,加强药师的“三基”培训,继续开展“品管圈”活动。相关文献和我院实际中都表明“品管圈”活动对于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和降低处方调剂的差错率有着明显的作用[2]。开展药品调剂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比赛,开展业务学习,充实理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随着医院药学由传统型向知识技术服务型转变,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临床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每位药师应该具备的。这就要求药师要通过在职继续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4进一步完善的处方调剂差错登记制度在发生差错后要及时登记并召开科内讨论会,认真分析和查找调剂差错的原因,制定可行的措施,从而避免类似差错重复发生。定期的召开科室内会议,鼓励员工提出工作中存在的差错隐患和相关的意见,讨论并给出改进建议。
3.5取药流程和员安排科学化建议实行自动叫号系统,取药流程设定为“自助刷卡缴费、取号排队/后台打印调配清单→调配药品→扫描条码呼叫患者/将药品递给发药人员→发药人员核对、发药”。针对由于疲劳而导致的调配差错,应该合理安分配人力资源,患者取药高峰时段适当增加调配人员。
3.6加强科室沟通与交流收款挂号处务必要在患者挂号时留下可联系手机号码,以便出现问题方便解决;定期编制药讯和更新药物信息,为医师提供用药参考; 针对个别医师的问题,加强沟通,避免相似(如按键错误问题)问题的出现。
总之,处方调剂差错的问题不仅仅危害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也影响到医务工作者的声誉,其发生的原因牵扯到医院的各个环节,因此防止药房调剂差错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要时刻警惕,工作中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调配,出现问题要认真分析,善于总结,针对性的采取合理可行的防范措施。相信在科学的管理下,调剂差错是可以避免的,同时保证每位患者享受到安全合理有效的优质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晓红,尹喜峰.急诊药房药品差错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1):67-68.
[2] 顾继红,郁文刘,江璐,等.品管圈活动在减少我院门诊不合格处方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41):3890.
[3] 符锐,邓程润.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9):110-111.
[4] 王爱华,冯欣.药剂师配方发药差错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事,2005,19(7):413-415.
[5] 周璇,张兰,白少华.新调剂模式下门诊药房差错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药业,2009,18(22):62-63.
[6] 张新平,郑明节,袁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0):791-792.
[7] 匡长春,谢俊,刘宏.利用流程再造优化门诊药房服务[J].中国药房,2011,22(5):418-420.
(收稿日期:2015-07-23)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6)06-0091-0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6.0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