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思考
2016-04-05杨毛吉
杨毛吉
共和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思考
杨毛吉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兽医站 813000)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也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共和县县城所在地恰卜恰镇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平均海拔3200m。近年来全县加快畜种改良和结构优化、发展饲草产业,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使牧业经济出现新的亮点。
1 农牧业基本情况
(1)全县辖4镇7乡1村347个农牧生产合作社,17871户85167人。有天然草场128.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12.9万hm2。存栏各类牲畜174.63万头(只),其中绵山羊124.99万只(藏系绵羊116.99万只、改良羊8万只),占71.57%;山羊31.85万只、占18.24%;牛16.43万头(牦牛14.65万头、黄牛1.43万头、奶牛.37万头),占9.41%;马属动物1.36万匹(头),占78%。适龄母畜比例达53%,总增率4.1%,出栏率43.78%,商品率37.69%。(2)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牛羊育肥户4 325户,占全县农牧户的41.3%。羔羊育肥户4 595户,占全县农牧户的38.8%。全县牛羊育肥共出栏166 399头(只),羔羊出栏112 111只,完成出栏任务11.9%。近年来全县已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6个,入社率达51.4%。据统计,2015年全县共产各类仔畜75.31万头只,成活71.95万头只,成活率达96%,牲畜成活率比以前明显提高。牧业区建立了牛羊育肥养殖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带动不断增强
2 畜牧业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1)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牧区饲养牲畜数量也随之增加,草地资源供养不平衡,草畜矛盾突出,全县各类牲畜共174.63万头(只),折合211.8万只羊单位,全年需草12.71万t,实际缺草27.5万t,超载56.7万只羊单位,超载率36.57%。(2)由于草地长期放牧加之气候干旱,鼠虫危害,毒杂草蔓延和其他人为因素,草地退化、沙化十分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退化草场逆向演替速度加快,重度退化草场5.07万hm2,中度退化草场20.93万hm2,其余草场均呈不同程度的退化。在退化草场上,鼠害发生面积28.66万hm2,危害面积20.83万hm2;棘豆、狼毒草原毒草发生面积21.83万hm2,重度危害面积20.13万hm2。(3)畜牧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牧区畜牧养殖业基础设施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牧户还处于传统放牧饲养方式,奶牛和黄牛饲养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畜牧业技术服务基础条件差、科技人才缺乏,服务手段落后。(4)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由于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牧民的文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制约着他们对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市场经济观念差,对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要求不高,科学饲养水平低。(5)传统的一家一户封闭式的养殖方式生产周期长,且家畜养殖环境卫生差,畜产品质量、品质、卫生等难以保证,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要求,因此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形成品牌效力,经济效益差,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因此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和发展共和县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3 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良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产业,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畜牧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开展集约化条件下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3.1 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时刻提醒他们如不减少牲畜总量,使草场进一步恶化,将给他们和子孙后代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加大出栏,加快牲畜周转,减轻草场压力,给草场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才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稳步增长的先决条件。
3.2 转变广大农牧户的传统饲养观念 引导农牧户树立科学养畜的观念,彻底改变以往的只求牲畜的总量、不注重牲畜的品质的饲养方式。大力引进优良种公畜,提高牲畜的个体生产性能,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加快牲畜周转,减少牲畜存栏总量,减轻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为共和县发展生态畜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大力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共和县实际,推广走舍饲和半舍饲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户户有暖棚和户户有育肥的饲养格局,并结合共和县农牧结合的实际,实施“牧繁农育”的饲养方式,既解决了牧业区的草畜矛盾,又解决了农业区饲草饲料的有效利用,使农牧区走向双赢的效果。
3.4 建立牲畜出栏的奖励机制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先决条件是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的目标,解决好这2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大牲畜出栏率,实现人、畜、草三者平衡与经济化协调发展,鼓励农牧民加大牲畜出栏的积极性,首先要采取政府引导,特别是在政策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尽快出台牛羊育肥的补偿机制和羔羊育肥的奖励办法。其次是业务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广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让广大农牧民真正了解和明白这项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转变农牧民群众的饲养意识,只有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加快牲畜周转,增加经济收入,才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必由之路。
4 大力提倡畜牧业集约化饲养合作化生产模式
(1)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一是抓畜牧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全县5个牧业乡镇大力发展藏系绵羊、牦牛肉商品生产基地;农牧结合乡镇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二是抓畜牧业产业、畜群结构调整。狠抓农区牛改,逐步建成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全县已建牛羊肉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生产能力4025t,占全县商品牛羊肉总量的35.5%。三是注重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改,全县大力推行示范村生态畜牧业生产,重点抓每家每户暖棚的修建、饲草饲料地开发、推广种草及草原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母畜比例、仔畜繁活率、总增率、出栏率的提高,使畜牧业产值明显提高。(2)近年来全县加快畜种改良和结构优化、发展饲草产业,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使牧业经济出现新的亮点,特别是“一村一品”特色养殖业逐步形成。肉牛、奶牛、獭兔、土鸡、藏香猪、大雁和牛羊育肥等高原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环湖生态畜牧业牦牛繁育、切吉乡加什科村加什科羊繁育和塔秀村藏系羊繁育基地等建设有力推进,牲畜成活率比以前明显提高。牧业区建立了牛羊育肥养殖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带动不断增强。(3)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加大现代高效畜牧业建设的投资力度和科技示范村覆盖面。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点。各乡镇虽然“一村一品”养殖规模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大面积展开,总体上共和县农牧业基础实施建设滞后,牧区牧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畜棚覆盖率低,畜牧业生产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落后,农牧民人均收入还比较低。要提高畜牧业整体水平,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示范村覆盖面,就必须加强以点带面的生产技能,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的机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大畜牧业生产投资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畜产品的延伸加工,使综合技术配套建设能力和推广网络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共和县现代高效畜牧业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4)坚持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宗旨,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推广畜牧业适用技术作为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的必由之路来抓。共和县牧草退化严重,要从根本上改善,就必须加强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方面的全面应用,包括优良品种“种子工程’高新技术、牦牛羊快速肥育配套技术、优质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草原保护建设和改良技术,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改变观念,树立科学饲养牲畜意识,加强法制意识和依法治牧,依法治草的思想,保证草原植被得到缓解和发展。(5)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多样化的经营,增加种植的作物种类,适当发展畜牧、渔业等经营,增强家庭农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农场向养殖专业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6)加强农牧服务体系特别是兽医管理体系建设。本着加强县级、规范乡级、充实村级队伍的原则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理顺工作关系,注重提高监督管理的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对畜牧业管理服务工作机构进行充实,逐步建立一系列服务功能健全的公益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不但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还要有扎实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不但要转变农牧民群众的饲养意识,更要转变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采取包乡、包村,服务到户,把农牧民需要的科学养畜的技术,第一时间送到农牧生产第一线,使以往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单纯的传统饲养方式引导到科学养畜的轨道上来。
总之共和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还在于各级领导按照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依靠和带领广大群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发扬一种艰苦创业精神,实行一套科学、严格的管理办法,抓点带面,分类指导,加强对畜牧业的组织领导和有效服务。
(2016–05–23)
S81-01
B
1007-1733(2016)09-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