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调查
2016-04-05冯丽萍张晓宇乔永胜张京社
冯丽萍,张晓宇,石 磊,乔永胜,张京社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调查
冯丽萍,张晓宇,石 磊,乔永胜,张京社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通过对山西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的调查,分析目前该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该地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引领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加大扶贫资金协调、管理和金融扶贫政策力度,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拓宽市场、打造品牌、不断在营销领域增效益。通过以上措施达到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总目标。
连片特困地区;经济林;提质;增效
山西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指吕梁山和燕山片区,共13个县,国土总面积2.26万km2、总人口209万;片区内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5万人,占片区农村总人口的42.9%,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0%;农民人均纯收入4 979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全省平均水平的64%[1]。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耕地不足1 333 m2。
为了改进完善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攻坚政策措施,抓好以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的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笔者2015年9月深入临汾市吉县、隰县、永和,吕梁市石楼、临县、兴县6县,对2市6县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干鲜果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园、核桃红枣加工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2个点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扶贫办、农委、林业局、果业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科技人员、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乡村干部代表等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调查分析如下。
1 基本情况
吕梁市经济林主要有红枣、核桃、仁用杏、沙棘4种,尤以红枣、核桃面积最大,其是山西省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市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市有红枣1 333 km2,面积占全省的40%、全国的10%,正常年景产量3亿多kg,占全省的67%,全国的13.4%,年产值10亿多元,主产区人均收入1 500多元;核桃20 000 km2,面积占全省的50%、全国的7%,正常年景产量超过4 000万kg,占全省总产量34%、全国的2.5%,销售收入8亿多元,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 300元以上;另外,还有仁用杏93 km2、沙棘667 km2,人均经济林近1 200 m2,已成为全市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临汾市经济林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全市初步建立了平川速生丰产林、永和红枣、隰县酥梨、乡宁花椒、吉县苹果、安泽连翘、浮山和古县核桃等七大类林果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林业产业“一县一品”的发展格局。临汾市干鲜果经济林总面积为3 538 km2,产量为85.1万t,总产值超过28亿元。其中,红枣经济林面积为1 580 km2,平川地区分布有1 333 km2,其余分布在永和、大宁、汾西、浮山等山区县;核桃主要分布在古县、安泽、浮山、汾西、隰县、永和等地,现有面积563 km2,产量4.96万t,产值1.8亿元;苹果主要栽植在吉县、翼城、永和、霍州等地,现有面积867 km2,产量75万t,产值23亿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贫困地区人均2 000 m2干鲜果经济林目标基本实现。但总体上看,各县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初级阶段,扶贫攻坚仍面临许多挑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科技[2-5]等方面。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年均降水量只有400 mm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干旱贫瘠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都在80%以上,干鲜果经济林区基础设施配套措施跟不上,上下山的交通道路大多为平车路或人行小道,交通条件的不便和灌溉水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
2.2 政府扶贫合力不够强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构建缓慢,形成合力存在不足。目前,虽然各行业部门投入贫困地区的项目资金不断提高,但各行业部门各司其职,未统筹谋划,各个部门扶贫资金存在多方管理的问题,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扶贫资金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没有完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项目实施,对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培育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更多地习惯于依靠行政力量安排扶贫项目,到村入户精准扶贫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同时,受地理、交通、自然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源参与投入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6]。
2.3 金融富民扶贫门槛高,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缺失[7]
2015年山西省全面启动金融富民扶贫工程,深受农民欢迎,大多贫困农户产业基础、劳动能力、还贷意愿、信用度等方面均符合贷款要求,但是由于收入低,偿还能力不足,而贷不到款,说明信贷扶贫资金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这是因为金融机构针对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建立的授信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做到贫困户“无担保、无抵押”信用贷款。比如,2015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县支行按照风险补偿金的8倍以上放大贷款额度,省里规定的任务是发放贷款4 610万元,但由于贷款门槛高,农户和银行之间的路径不畅通,贷款信用体系不健全,服务不便捷,2015年底仅完成发放贷款20户96万元。
2.4 干鲜果经济林产业体系尚未真正形成[8-11]
2.4.1 科技服务滞后 大多数贫困县没有专门的干鲜果经济林管理机构,没有专业的管护服务队伍,农业机械化作业看不到,致使技术与生产对接的“最后一站”出现了中断。这是因为基层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发展缺乏科技力量支撑,难以健康发展。比如红枣的病虫害防治,仅靠一家一户分散防治成本较高、效果不大,需要集中进行统一防治。
2.4.2 品种混杂现象严重 在干鲜果经济林种植中,存在着苗木品种选用不科学、品种不纯,甚至实生苗建园的现象。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核桃林的发展上,核桃林发展前期由于认识不到位,品种意识不强,盲目引种,没有做到适地适栽,形成良莠不齐的品种混杂局面。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早实薄壳品种,影响了品种效益的综合发挥。
2.4.3 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 许多地区农户重栽轻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栽种达不到设计要求,栽后对树不整形修剪、不施肥。在红枣、核桃林地种植高秆作物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影响树体发育,导致产量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只管种植不管养护”,种时积极性很高(主要是政府扶持工程项目),管时积极性较差(政府未支持),没有真正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4 标准化管护技术应用不到位 虽然核桃、红枣的标准化管护技术有许多,但农民真正应用到位的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低,看不懂;二是技术还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强。有的技术比如红枣防裂果技术、核桃晚霜防治技术等仍需要科研人员下大力气进行科技攻关。
2.4.5 劳动力培训效果不明显 各地扶贫培训虽然力度都在加强,形式多样,培训次数增多,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农业要靠农民经营,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产业的发展程度。在贫困地区,存在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和缺少新型农业人才,青壮年,特别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和低素质劳动力,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
2.5 加工能力不足
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来讲,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各地干鲜果除红枣有些加工外,其他多以原果出售,而且多以散户、散装出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形不成精品、打不出品牌,因而经济效益不高。虽然各县都有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数量不少的冷库,但是真正能够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真正能够精选、贮存、包装及购销的企业不多。红枣保鲜能力不足50%,精深加工能力不足20%。比如石楼县有超过2.7万hm2红枣、核桃栽植面积,正常产量6万t,却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红枣、核桃加工企业,近90%的农产品只是出售原料,多数枣农仍采用传统的晾晒方法,导致30%的枣果在晾晒、贮藏过程中霉烂、变质,影响了红枣品质,最终影响了枣农的收入,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有的“吃不饱”,有生产能力但原料供应不上;有的“差口气”,资金支持跟不上,产能释放不出来,均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究其原因,还是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不强。
2.6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效益不明显
随着干鲜果经济林面积的扩大,果品产量的逐年增加,市场营销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山西省干鲜果经济林产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会上夺金获银,但还存在品牌不响、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的局面。主要原因除产品质量不稳定、包装不讲究、营销手段不灵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名度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品牌宣传工作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竞争意识不强。
2.7 对口扶贫方式不完善
政府一般采取的对口扶贫方式主要是一个部门直接确定一个贫困县、乡、村,然后派出一个工作队,希望通过短期的帮扶实现脱贫致富。从实践来看,这种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包干负责的方式尽管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地方工作队一走,还是很容易返贫。原因在于,帮扶多是短期措施,不可能有长期发展;基础设施短时间内可以改善,但产业不可能短期培育起来;产业不发展起来,农民增收就没有长远保障。同时,还助长了老百姓的“等、靠、要”的思想,培养了“懒人”。
3 建议与措施
2015年4月7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扶贫开发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议上提出,“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要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实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两个高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以敬天为民和近自然林业为理念,以提升质量、增强效益为重点,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稳定种植面积,营造管护并重,确保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总目标[12-13]。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地制宜实施贫困地区乡村道路、基本农田、水、电、信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扶贫一个区域,促进一个贫困区域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整体得到改善。建立抵御自然灾害的防范设施,如在冰雹灾害地区搭建防雹网,在晚霜频发地区配置鼓风机等。
3.2 科技引领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
成立干鲜果经济林管理机构,加强科学管理;组建干鲜果经济林省、县、乡三级专业队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林业厅尽快出台“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技术规程和实施指导方案”。各个县区也要抓紧制定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加大专项科技投入,组织科技人员对制约干鲜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研究;逐步推行干鲜果经济林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打造不同层次高标准的示范园区[14-15]。
3.3 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2014年山西省政府出台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为基层开展资金整合管理提供政策性依据;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下经济作物给予适当补贴,激发农民管好干鲜果经济林的积极性,解决好农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3.4 加大国家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力度
简化“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富民工程”流程,扩大“富民贷”范围,真正让贫困户实现“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研究制定更为合理的农业保险保费、费率标准、赔偿办法、财政补贴标准等。
3.5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建立农民职业培训学校。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一批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技术资料和教材。
3.6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按照《山西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要求,各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专家技术支持和干鲜果经济林产量挂钩的激励机制,制定科技投入和专家支持的补贴政策;完善区内定点帮扶制度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建立“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的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对撂荒、弃荒的现有果林,引导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向协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管护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
3.7 继续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
企业投资或参与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享受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各项支持政策,比如企业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企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所得,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规定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支持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开拓产业扶贫开发新业态。
3.8 拓宽市场,打造品牌,不断在营销领域增效益
建立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围绕高速沿线建立一批功能齐备、运输便利的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和仓储、冷链设施,通过保证产品质量,扩大营销,增加经营效益;打造绿色知名品牌,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可追溯制度,整合现有分散零星的品牌,通过企业、协会、商会等集中打造特色地域品牌,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干鲜果经济林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山西省特色干鲜果经济林产品市场占有率,依靠品牌提升产业效益。
[1]刘滇生.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如何脱贫 [N].人民政协报,2015-09-14.
[2]李淳,闫海旺,刘巧梅.山西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探索,2013(1):29-32.
[3]姚颖.项目管理在推进山西农业化进程中的作用[J].山西科技,2015(2):6-8.
[4]许建庆.山西农业信息增值服务研究 [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4):1026-1029.
[5]李海生.山西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山西农经,2014(1):32-34.
[6]郭芳芳.山西农业经济发展和经营状况研究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6):40-42.
[7]王引荣,梁郭栋.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5):806-809.
[8]何方,张日清,汪灵丹.经济林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林研究,2008(1):16-19.
[9]王引斌,郝福强,王伟.山西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体系探索[J].山西农经,2015(3):24-26.
[10]刘娟.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J].新经济,2015(2):28-31.
[11]王婷婷.山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42-46.
[1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片区产业开发探扶贫新路[J].中国扶贫杂志,2015(14):12-14.
[14]史敏华,郭晓东,崔璐.山西省核桃栽培现状及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13,42(1):14-16.
[15]王煜慧.山西省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8):6-8.
Investigation on Dried and Fresh Fruit Economic Forest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ect Increasing in Lüliang Mountain Contiguous and Destitute Areas
FENG Li-ping,ZHANG Xiao-yu,SHI Lei,QIAO Yong-sheng,ZHANG Jing-she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Through surveying of dried and fresh fruit economic forest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ect increasing in Lüliang mountain contiguous and destitute areas,th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exist in the region and the causes were analyzed.Main reasons were depend on natural,economic,social,market,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so on.Solutions were proposed at the same time.The region should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mprove the ability of fighting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in agriculture,lead the project of the dry and fresh fruit economic forest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ect increasing by technology,increas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coordination,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efforts,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innovate mechan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continue to implement one hundr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ousands of villag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broaden the market,build brand,constantly increase efficiency in the marketing field. The overall goal of2020 all the poor out of poverty on schedule w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these measures.
contiguous and destitute areas;economic forest;quality improving;effect increasing
F326.27
A
1002-2481(2016)05-0707-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5.33
2015-12-27
冯丽萍(1970-),女,山西晋中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干鲜果栽培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