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及效益分析
2016-04-05干雪梅
干雪梅
(四川省郫县农林和林业局,四川 郫县611730)
郫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及效益分析
干雪梅
(四川省郫县农林和林业局,四川 郫县611730)
摘要: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菌类和动植物类进行合理地种植、养殖,从而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宽广大苗木种植户的增收之路,为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径。本文就适宜郫县的林下种植模式进行浅析,并进行效益分析。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效益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郫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急剧增加,但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花卉苗木走势严重下滑,全县存量苗木近6667hm2,其中二类乔木如桂花、天竺葵、银杏、紫薇等面积占苗木总面积40%以上,且价格继续呈下跌之势,每年持续下跌20%以上。针对郫县的实际情况,本文就适宜郫县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进行浅析,为我县的苗木生产寻找出路,以期迎来新的转机。
1林菌模式
食用菌喜荫,而林地内通风、凉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利用林地的树干搭架、搭棚,靠林地的树叶枝条遮荫,既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栽培程序,又能充分利用空闲林地,提高花卉产业附加值,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空间,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又是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一举两得。
郫县种植食用菌的历史由来已久,年生产规模近5000万袋,超过2000hm2标准化栽培的二类乔木为林下食用菌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郫县现有比较成熟的林下种植有平菇、木耳、香菇、大球盖菇等,这些大宗菌类销售收入在3000~5000元/667m2左右;2015年郫县农业和林业局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在花园镇麻柳村试种6667m2林下羊肚菌取得初步成功,80%的田块正常出菇,产量在100~150kg/667m2,销售价140元/kg,纯收入可达8000~13000元/667m2以上。
2林菜模式
不同蔬菜喜荫程度不同,农户可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和品种,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发展蔬菜种植。林木与蔬菜间的间种,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可种植甘蓝、白菜、芥菜、大蒜等,1年收入在1000~1500元/667m2。近年郫县农业和林业局以郫县院县合作项目为支撑,利用多年生林下小环境及林木落叶,在花园镇发展魔芋林下间作种植模式,魔芋具有喜阴凉、腐质等特点,适宜林下种植,且种植用工少,简单易学,经过3年的示范推广,已取得初步成效,种植面积6.67hm2,年增加收入1200元/667m2左右。
3林油模式
林下种植大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子。油料作物属于浅根作物,根可固氮,不与林木争肥争水;油料作物覆盖地表,可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秸秆还田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这种种植模式,可收获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100kg/667m2,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667m2。
4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又巧妙地消灭了林间杂草和害虫,同时依托林地散养鸡鸭,其蛋和肉质比普通的鸡鸭好,市场前景广阔,林禽共生,两相得利。在郫县唐昌镇平乐村、花园镇等林地面积大的地方,可在林下重点发展生态鸡、蛋鸡、观赏鸡、肉鸭等,林地放养密度为50~60只/667m2家禽。林禽模式投资周期不长,回报率较高,每年可养殖3轮,每年出栏150只/667m2以上,年收入可达7500元/667m2左右。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当前花卉苗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促进花卉苗木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郫县现有2000万hm2的林下空间可发展林下经济,如果50%加以利用,综合几种模式的收益,平均收入按3000元/667m2计算,仅此一项可使农户增加4500万元左右的收益,将为郫县的农民开辟出一个新的增收渠道,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参考文献:
[1] 吴家学.林业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管理学家,2011(11).
[2]江昌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