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2016-04-05沈霞娟冯世萍

关键词:监护室呼吸机肢体

沈霞娟,冯世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江苏 苏州 215000)

·综述·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沈霞娟,冯世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江苏 苏州 215000)

机械通气为重症监护室常用救治手段。成功脱机为机械通气患者的最终治疗目标之一。除有效的医疗措施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械通气;早期康复;护理

机械通气为重症监护室常用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并取得显著的疗效。有研究报道[1],常规护理条件下患者容易因长期使用呼吸机而产生呼吸机依赖,进而引起撤机困难,从而需要间断撤机以保证患者安全,但这也延长了患者的出院日期,并潜在的增加了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最终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是当前重症医学中的难题之一。目前的相关研究表明[2],早期的康复活动能够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因此研究并开展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依赖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活动,以促进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

大体上说,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包括两方面,肢体康复活动和心理康复。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1 肢体康复活动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护理理念的转变,早期肢体活动在重症患者康复中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所认可[3]。同时根据不同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实施早期不同的康复活动。提倡在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情况下早期开展活动并逐渐发展成有计划的康复活动治疗。

以慢性阻塞性肺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为例,有研究展示了具体实施早期肢体康复活动措施。首先进行对患者的评估:在收入ICU24 h内,每日需专门安排专科医护人员按照3个标准评估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早期活动,3个标准分别为:1.神智清醒:语言刺激能够引起患者睁眼;2.呼吸标准:Fi02<0.6、呼吸末正压PEEP<10 cmH2O;3.循环:无使用血管活性药,无直立性低血压。其次,由ICU专科护士协助患者依序进行4个层级的早期康复活动,时间为镇静中断后,具体的4个层级为:第1层级,将患者床头抬高65°以上,视具体情况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全范围关节,可做20次左右屈伸活动,4次/d;第2层级,于床上进行抗阻力活动,可利用足蹬式下肢活动锻炼器进行辅助,每次持续15 min左右,2次/d;第3层级,床边活动,利用专业起重仪将患者转移至床边椅上,再视具体情况调整患者坐姿,首次需活动持续1 h左右,2次/d,后续活动可逐渐延长至2 h左右,持续2~3 d;第4层级,病房内行走,由医师、护理人员共同帮助患者在病房内进行行走,同时可辅以助步器进一步辅助患者行走,活动1~2次/d,具体的行走综合步数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而定。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确保患者安全,若是发现患者明显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脉氧下降,超过基础水平20%,则立即停止康复活动。该研究以常规机械通气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活动是安全可行的,试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最终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进行早期活动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降低与呼吸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性,同时加强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ICU住院天数[4]。

2 心理康复

到目前为止,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于病人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ICU患者的机械通气期间,要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减轻患者心中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气管插管会使得患者无法言语,因此医护人员要寻求多种与患者沟通的途径,从而起到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的作用[5]。

首先,要注意首因因素对患者的心理影响。首因效应对于判断和评价事物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故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向患者解释当前治疗的方法以及主要目的,要让患者明白不适感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病情恶化,例如可用漫画形式的图画向患者解释当前阶段的治疗方式,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恢复信心。能得到患者自身的配合,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活动。

其次,在机械通气护理过程中,无论是否在进行肢体动能恢复训练,都应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并在能力范围内为患者解除不适感。患者因插管本身带来的不适感可通过常规镇静、镇痛解决,但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一般是独自处于病房内,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茫然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并发抑郁症,更加不利于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灵活变通护理方式莱维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如可利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现代设备帮助患者与外界交流,或是放些轻松柔缓的音乐使患者感到舒适,从而保证患者的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因工作较为繁忙,因此对重症监护室进行交流与鼓励的方式主要依靠肢体语言以及简短的话语,具体的行动为:①每次进入监护室后,保持微笑并对患者予以注视1 s左右,同时边进行常规护理边简单的介绍当前的护理内容与目的,并及时予以患者鼓励,使得患者感觉自己被重视、有好转,从而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②护理时可告知患者当前恢复良好,再坚持一段时间便可转出至普通病房,有利于增强患者对病房的适应性,从而增强患者对治愈的信心;③通过与患者进行部分肢体接触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关怀,可轻触患者的肩部或背部,或是与患者轻轻握手来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痛苦感;④及时向患者转达亲友的关心与话语,可将患者家属所请求转达的话语选择性的将有利于患者恢复的话语进行传达,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依然被许多人关心着,从而振作起来,使得患者意志更加坚强。

音乐治疗:近年来,音乐疗法成效已被逐渐认可。有研究报道,音乐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调节作用,对于调控患者的心理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柔和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帮助患者保持稳定平和心情,避免其他不良情绪造成心率失常等情况出现。

3 小 结

总而言之,机械通气治疗普遍存在于重症监护室,而成功脱机为临床治疗的最终目标。针对这一目标,科学的护理实施能为脱机争取时机,而早期康复护理的开展尤为重要。在临床开展肢体康复活动之前、之时,心理康复的成功能为其保驾护航。在内、外康复护理的有效实施后,机械通气患者才有更大可能性尽早康复出监护室。

[1] 叶向红,江方正,郑桃花,等.肢体功能锻炼强度对外科ICU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143-147.

[2] 王晓燕.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65-66.

[3] 刘桂英.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2):53-55.

[4] 陈妙霞,胡细玲,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依赖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安全性[J].广东医学.2015,5,36(10):1631-1632.

[5] 佟丽莎,刘友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方法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71-173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93

A

ISSN.2096-2479.2016.05.185.02

猜你喜欢

监护室呼吸机肢体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