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联合血液培养在诊断菌血症中的应用价值

2016-04-05林礼兴廖娟李扬宇秦雪君周子鑫林青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菌血症抗菌血液

林礼兴,廖娟,李扬宇,秦雪君,周子鑫,林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联合血液培养在诊断菌血症中的应用价值

林礼兴,廖娟,李扬宇,秦雪君,周子鑫,林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目的 评估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联合血液培养在预示菌血症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入院疑似菌血症的患者,收集其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72h的血清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血液培养,排除污染生长情况,纳入研究的血液培养阳性47例,并收集30例正常人的血清作为对照。同时对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7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和72h三个时间点的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血液培养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42例,革兰阳性球菌5例,将患者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三个时间点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连续监测C-反应蛋白可以有助于菌血症的诊断,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补充指标,对于病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C-反应蛋白;血液培养;菌血症

院内血流感染是重症医学科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重症医学科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白细胞增多等都是菌血症的预兆,这些症状在诊断菌血症时敏感度较高,但特异性较低。血液培养是诊断菌血症的金标准,但临床阳性检出率较低,且培养周期较长,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疾病开始时其血清水平便升高,与疾病早期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浓度并结合血液培养,探讨其在诊断菌血症患者的评估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菌血症患者,收集其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和72h的血清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血液培养,排除污染生长情况,纳入研究的血液培养阳性4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为67.8±13.2岁。根据血液培养鉴定结果将血液培养阳性病例分为G-菌血症组4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为21例,年龄68.9±13.3岁;G+菌血症组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8.4±7.8岁。并收集30例正常人的血清作为对照。

1.2测定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72h抽取静脉血,离心取血清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同时对30例正常人的血清也进行C-反应蛋白测定。C-反应蛋白采用贝克曼公司生产的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进行测定。血液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act/Aalert3D全自动血液培养仪及配套血培养瓶 (包括成人需氧培养瓶、成人厌氧培养瓶和中和抗生素儿童瓶)进行培养,并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其中成人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液培养瓶(每套含需氧培养瓶和厌氧培养瓶),每瓶采血5~10ml,采样后立即送检,当仪器阳性报警后,将其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放于35℃培养,待形成菌落后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排除污染标准:单瓶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芽孢杆菌、棒状杆菌或丙酸杆菌。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第25分位数,第75分位数[M(P25,P75)]描述,对于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其中两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47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和72h三个时间点的C-反应蛋白血清浓度分别为96.11(13.30,152.31)mg/ dl、103.15(23.18,164.84)mg/dl和107.00 (53.50,136.89)mg/dl。可以看出,在病程初期C-反应蛋白便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个时间点之间的C-反应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P=0.456),但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和病情的改变呈现递增的趋势。

2.247例患者血液培养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22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其它肠杆菌科细菌3例,其它非发酵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表面葡萄球菌1例、草绿色链球菌1例及鹑鸡肠球菌1例。根据培养结果,将其分为大肠埃希菌组和肺炎克雷伯菌组,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三个时间点相互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细菌革兰染色的结果,将患者分为G-菌组和G+菌组,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在三个时间点相互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血流感染引起的重症感染甚至是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临床上缺乏早期诊断血流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是其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早期有效的诊断血流感染,并及时给予正确治疗是减少菌血症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措施,有研究表明血流感染若未进行治疗则可能进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是感染性休克,其死亡率可高达30%~50%[1]。故各种早期、有效诊断血流感染的指标是临床医生急需的。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肝脏中合成并分泌,在正常人血浆中含量很少,其浓度水平与各种感染、组织损伤、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2]。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C-反应蛋白可迅速升高,在一段时间内达到高峰[3]。因此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对47例确诊血流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患者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h和使用抗菌药物72h的C-反应蛋白浓度,未见明显差异;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的C-反应蛋白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异,表明C-反应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的感染现状,可以作为诊断菌血症的指标。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将其分为大肠埃希菌组和肺炎克雷伯菌组再进行三个时间点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可能是与这两种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有关[4],故根据细菌革兰染色的结果,又将患者分为G-菌组和G+菌组后再进行三个时间点的比较,仍是未见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标本数量过少、三个时间点的时间太接近有关。但本文所收集的47例患者血液培养结果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与之前的研究相符[5,6]。

有报道C-反应蛋白在感染24h内升高,高峰在2~3d出现并可持续到感染被控制[7],本次研究的三个时间点的C-反应蛋白浓度随时间呈现递增的趋势,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C-反应蛋白半衰期有关,因本次所选取的时间节点仅到使用抗菌药物72h,未继续监测后期的C-反应蛋白浓度,无法有效地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但有研究表明连续监测C-反应蛋白不仅有助于感染的诊断[8,9],同时还可以监测治疗效果[10,11]。在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的24~48h内重复监测C-反应蛋白的浓度还可以有效鉴别未感染的新生儿,其阴性预测值可达99%[7]。在使用抗生素后每日监测C-反应蛋白浓度,可以早在第三天便可识别预后不良的社区获得性败血症患者。同时对于社区获得性败血症患者,连续检测C-反应蛋白的浓度还能够有效地识别个体对于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演变——改善或是恶化[10]。故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仍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指标,对于菌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血液培养可指导临床医生有效及时的诊断治疗菌血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Shapiro NI,Wolfe RE,Wright SB,et al.Who needs a blood culture?A prospectively derived and validated prediction rule[J].J Emerg Med,2008,35(3):255-264.

[2]Volanakis JE.Human C-reactive protein:expression,structure,and function[J].Mol Immunol,2001,38(2-3):189-197.

[3]Chirico G,Loda C.Laboratory aid to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infection in the neonate[J].Pediatr Rep,2011,3(1):e1.

[4]Elson G,Dunn-Siegrist I,Daubeuf B,et al.Contribu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to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J].Blood,2007,109(4):1574-1583.

[5]Lindvig KP,Henriksen DP,Nielsen SL,et al.How do bacteraemic patients present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what is the diagnostic validity of the clinical parameters;temperature,C-reactiveprotein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4,22:39.

[6]吴绍莲,胡辛兰,池春燕.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38-140.

[7]Hofer N,Zacharias E,Muller W,et al.An update on the us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current insights and new tasks[J].Neonatology,2012,102(1):25-36.

[8]Povoa P,Coelho L,Almeida E,et al.Early identification of 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infections with daily monitoring of C-reactive protein: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 Care,2006,10(2):R63.

[9]Vandijck DM,Hoste EA,Blot SI,et al.Dynamic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Gram positve vs.Gram negative bacteremia: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J].BMC Infect Dis,2007,7:106.

[10]Povoa P,Teixeira-Pinto AM,Carneiro AH,et al.C-reactive protein,an early marker of community-acquired sepsis resolution: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 Care,2011,15 (4):R169.

[11]Coelho L,Povoa P,Almeida E,et al.Usefulnes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monitoring the severe community-acquried pneumonia clinical course[J].Crit Care,2007,11(4):R92.

R515.3,R446.5,R446.62

A

1674-1129(2016)04-0501-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4.029

林青,E-mail:fjlinqing@126.com

(2016-03-30;

2016-06-29)

猜你喜欢

菌血症抗菌血液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预示革兰阴性菌血症的价值评估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