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茧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止措施
2016-04-05贾晓虎
种茧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止措施
贾晓虎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乐山614013)
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常会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究其原由,是种茧期发生了大量病死蛹,降低了蚕种繁育系数。死蛹的表现症状较多,主要有败血蛹、僵蛹、旋蛹、干蛹等,大都属于细菌、真菌类病害[1]。笔者结合本场生产经验与教训,探讨种茧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和防止措施。
1死蛹发生的原因
1.1蚕体虚弱
因蚕体虚弱,抗病力差引发死蛹,一是蚕种本身的问题;二是大蚕后期食用偏施氮肥的桑叶,或成熟度不够、日照不充足、轻度污染(如农药、废气废烟)、发热变质等不良桑叶,导致蚕体虚弱,降低了抗病能力,增加了对病原菌的感受性而引发后期死蛹。
1.2创伤后的病原菌感染
如果在上蔟、采茧、运输、削茧、鉴蛹及摊蛹放置等环节,技术处理操作粗放,容易造成熟蚕与蛹体的创伤,感染病原菌发病死亡。尤其是在削茧后蚕蛹的保护过程中,因蛹体裸露,容易接触病原,受到伤害,还易散失体内水分,导致蛹体虚弱;或发生旋动,受伤出血,从而感染病原菌发病,严重时呈暴发性死亡。病原菌的存在是客观的,它广泛分布于空气、尘埃、蔟室、蔟具及削茧制种等场所,若消毒不彻底,留下漏洞和死角,就会造成病原菌对受伤蛹及虚弱蛹的侵害感染而发生病害。
1.3不良气象环境影响
发生死蛹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合理的调节能使蛹体健康,死蛹少,羽化率高,单蛾产卵量多且优。反之,蛹体虚弱,死蛹多,羽化率降低,单蛾产卵量少而劣。若上蔟至化蛹期间温度过高,则影响蚕的化蛹转化,增加半脱皮、不脱皮蛹以及后期的软化死蛹。高温多湿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和传播,加之闷热气候,蚕儿体质下降,容易感染病原菌发生败血死蛹。湿度过大又使真菌繁殖、后期发生僵死蛹的几率增大。环境过于干燥,蛹体水分散失快,易发生旋蛹,蛹体旋动往往相互影响,造成连锁反应,导致创伤出血,感染病原发病死亡。
2防止死蛹发生的措施
2.1增强蚕儿体质
蚕的健康程度,是决定其抵制不良环境与病原微生物能力的基本因素,而优良的叶质是提高蚕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因此,除选用强健性好、抗病力强的蚕品种外,还要加强桑园培肥管理,多施有机肥,做好摘心和适熟桑养蚕工作,注意大蚕期用桑量大时的桑叶管理,防止在采、运、贮环节中出现发热发酵的变质现象。饲养中要规范技术操作,切实做好良桑饱食、眠起处理、扩匀蚕座、气象调节等环节技术工作,精管细养,提高蚕体质量,增强抵抗力。
2.2加强种茧期保护
贯彻种茧期防伤意识,规范各环节技术操作,从上蔟开始就要注意防止熟蚕堆积抓伤,在采茧、运茧、削茧、鉴蛹、摊蛹等过程中,更要时时处处提醒注意,防止操作不当伤及蛹体而受病菌感染发生死蛹现象。适度推迟削茧时间,减少病原感染机会,也是防止死蛹的有效措施[2]。在做好防伤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气象的调控工作,温、湿度调节要正确合理,严防高温和低温、闷热、干燥与多湿。种茧保护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25℃,发蛾调节安全温度范围为21~27℃,
适湿范围为75%~85% 。若遇到高温闷热天气,最好的办法是用空调降温,若无空调,可采取开窗并用电风扇进行换气,高温干燥情况下可直接向蛹体喷清水补充水分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3]。
2.3净化环境杜绝病原微生物
蚕儿进入5龄时,除继续做好大蚕期蚕体蚕座及桑叶消毒,淘汰病、弱、小蚕等防病卫生工作外,对即将使用的蔟室、蔟具及削茧、鉴蛹、制种用具再次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清洗要认真细致,务求干净彻底,做到不留死角,不漏消一件用具,保证环境清洁卫生,彻底杜绝病原微生物,确保蛹体安全。
参考文献
[1]华南农业大学.蚕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41-43.
[2]韩学博.原蚕后期死蛹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蚕业,2006,27(1):26.
[3]谈文辉.防止种茧后期死蛹提高蚕种繁育系数[J].蚕学通讯,2013,1:33-34.
作者简介:贾晓虎(1986-),男,本科,从事家蚕种质资源保存及遗传育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