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2016-04-05陆品高

兽医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血凝致病性流感病毒

陆品高

(江苏省启东市合作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启东 226200)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陆品高

(江苏省启东市合作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启东 226200)

禽流感是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由于其血清型众多,流行毒株复杂,感染宿主范围广泛及传播途径多样,给家禽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给养殖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新的毒株不断出现,甚至对人也造成危害,所以禽流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本文就禽流感病毒的概况、流感病毒的进化机制、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和检测技术进行综述。

禽流感;病原学;进化机制,流行现状;检测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空气的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病原的不断变异使得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威胁。其中禽流感就是危害养殖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由于其血清型众多给此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通过交换基因片段不同亚型可实现重排,从而产生新的毒株[1],同时由于其抗原变异的频繁所出现的抗原飘移和转变更增加了防治的难度[2],所以对禽流感进行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禽流感的病原、流感病毒的进化机制、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和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

1 禽流感病毒的概述

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根据核蛋白与基质蛋白的差异性将流感病毒分为A、B、C三个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最广,可以感染多种禽类、人及其它哺乳动物。流感病毒由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其结构外层,一种为血凝素(HA),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这两种成分是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主要依据。目前流感病毒共分为17个HA亚型(H1-H17)和10个NA亚型(N1-N10),HA与NA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AIV[3-4],理论上HA和NA组合可形成144种不同的禽流感病毒,目前已确认的可感染人的禽流感就有135种。

根据其致病力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中,H5、H7亚型属于高致病性AIV,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引起禽类大量死亡;OIE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5]。H1和H3亚型虽然属于低致病性AIV,在禽类中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也较低,但在人类流感中曾因这两种亚型AIV引起全球性大流行。自1997年香港发现第一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以来,H5N1禽流感病毒在亚洲各国多次引发人类流感疫情;近期,H7N9禽流感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提示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疫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2 流感病毒的进化机制

流感病毒只有借助宿主的酶系统才能进行复制和繁殖,离开了宿主流感病毒就不能长期存活,所以宿主与流感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病毒的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对病毒的进化形成免疫选择压力,流感病毒会利用点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方式进行免疫逃避。由于流感病毒是RNA病毒,RNA聚合酶的错配率很高,而且没有3′—5′的校正修复功能,流感病毒在繁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突变和错配,当变异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病毒亚群,引发新一轮流感疫情。流感病毒在宿主本身及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选择压力下极易发生基因结构和蛋白构想的改变,致使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能力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病毒的感染对象、感染能力和宿主范围,这在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意义。流感病毒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感染更多的个体时,才可以形成足够大的准种群,与此同时病毒受到的选择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促使病毒进化动力相应地增大。

流感病毒进化在自然选择压下会呈现一定的方向性和稳定性,并且流感病毒的不同基因具有不同的进化特征。其中编码表面糖蛋白的HA和NA基因进化较快,而编码内部蛋白的M基因却相对保守。由于流感病毒在感染宿主过程中面对的进化压力(如疫苗、抗病毒药物以及宿主自身的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是不同的,因此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从而导致流感病毒的基因型和表型日益丰富,而相对丰富的基因资源又可以在大量的水禽中得以保存[6]。H7N9亚型流感病毒为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株,农业部专家称,据统计,此前全球共检出25株H7N9亚型流感病毒,均来自野鸟,病毒可通过候鸟迁徙传播,候鸟迁徙将病毒带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

3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大流行之一,20世纪总共有3次人类流感的大爆发,包括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和1968年“香港流感”。1997年,香港发现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物种障碍使人感染并致死6人,致死率60%[8],这是历史上首次报道人类直接感染AIV,随后,东南亚、北非和欧洲等地区都有人类散发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报道。2009年由猪流感病毒、AIV和人季节性流感病毒构成的重配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行,以及近几年H5N2、H5N5和H5N8亚型重组病毒的不断出现,除了高死亡率的H5N1曾严重爆发外,H7亚型也有传播,如1967年英国H7N3,1975年澳大利亚H7N7,1985年美国的H7N7,1991年至今,报道发生高致病力流感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的H7N3和H7N7,巴基斯坦的H7N3等;2013年3月在我国上海和安徽发现并感染人的新的流感病毒株H7N9,都表明流感病毒的进化出现了新的动向。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爆发于冬、春季节,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快,一般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禽均易感。其中在鸡、火鸡、以及某些野禽的易感性最高。鸭、鹅等水禽类的易感性较低,也可感染人类。本病的传染源为感染禽流感和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猪、马、貂、海豹、鲸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本病的传播主要是水平传播,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气溶胶或直接传播。

4 禽流感的诊断技术

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疫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除了典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具有诊断意义外,大部分禽流感无法以临床症状做出准确诊断。所以要快速、准确的诊断禽流感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3种类型。

4.1 病原学检测

4.1.1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AIV在鸡胚中生长良好,将疑似病料经适当处理接种在9~10日龄的鸡胚中,分离培养病毒。若检测出有凝血活性,可进一步确定分型;若无凝血活性,则认为未分离到病毒,该方法具有精确、敏感的优点,但操作繁琐,耗时较长,需要1周左右时间。

4.1.2 电镜技术。利用电镜技术可以直观准确地鉴别病毒,根据病毒自身的形态、结构等不同特征,能很快做出诊断。检验结果与样品制备技术、收取病料的部位和时间有关,电镜法不能用于亚型及致病性测定且其受到设备的限制,投入资金较大。

4.2 血清学鉴定

4.2.1 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该方法是诊断禽流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家禽血清中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在血凝抑制试验中常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假阳性,因此在进行血凝试验前,血清样品除了需要灭活外,还应该用高碘酸钾除去非特异性血凝抑制因子。同时动物感染后产生抗体需要时间长,对于感染时间短采用此法易产生假阴性。

4.2.2 琼脂扩散(AGP)试验。AGP试验的原理是利用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琼脂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来检测AIV群特异性血清抗体的一种试验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特点,但是试验受反应物浓度和时间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4.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显色反应来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快速、敏感度高(其敏感度高于AGP试验和HI试验)的特点,因此,本法常用于大批样品盒血清学检疫。

4.3 分子生物学(RT-PCR技术)

RT-PCR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AIV RNA基因,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缩短了对AIV的检出时间。通过研究表明,多重RT-PCR快速检测方法对AIV高致病性H5、H7亚型感染的诊断及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9]。

综上所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发的禽流感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且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感染人,并致死的病例不断出现,使禽流感不仅仅是引起经济损失的问题,同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由于禽流感病毒血清型众多,变异频繁,至今仍没有一种疫苗能够保证禽类能抵抗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攻击。因此,利用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高效、安全、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适用的禽流感疫苗对养殖业的发展非常急迫。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定期使用中草药添加剂,提高机体抗病了,从而尽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1] 李永清,王欣,李媛.抗禽流感病毒M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细胞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5):78-82.

[2] 车永亮,胡军.猪圆环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4):65-69.

猜你喜欢

血凝致病性流感病毒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抗甲型流感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流感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采用2种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方法的评价
哺乳仔猪高、低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治
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止血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抗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多肽的研究
对影响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