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材下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新研究

2016-04-05刘勤曹海燕

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新

刘勤,曹海燕

(广东海洋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健材下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新研究

刘勤,曹海燕

(广东海洋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要:在政府供给有限、市场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推进农村社区文化需要建设创新。基于粤西多地点农村的实证调查分析,健材下乡丰富了村落文化生活,加强了村民交往,协调了村民人际关系,推进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材下乡具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意义。

关键词:健材下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新

一、研究缘起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公报中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结构位置,强调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探求文化强国的建设道路,要将根系伸向中国农村,朝向农民流动常态背景下还有近50%的人群生活在农村的现实。

当前,政府供给有限、市场供给不足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常态。这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提出了创新诉求。[1]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对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心无力;市场主体发育和市场空间有限,限制了市场供给社区文化的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仍旧以政府“送”文化下乡为主的现实背景下,探索深入社区村民日常生活而非文化事件生活的送文化创新,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就更具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健材下乡,是近年来政府推行的农村体育工程活动。现阶段,少数农村社区逐步建立了健身设施,村民开展了健身活动。健材下乡普及范围有限,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有的健材下乡研究,单纯地瞄准于农村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提升,研究视域过于狭窄,无意间忽略了健材下乡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包括社区文化建设功能,自然束缚了其进一步的深入展开。

基于此,研究当下粤西地区农民文化生存状态,发掘村庄现有资源,引导与支持农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区文化,使村庄成为农民在短期内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不得不往返迁栖时的稳固后方,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二、研究梳理

当前的文化强国建设存在城乡倒置、区域失衡的状况。[2]关注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研究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急切的有待研究的领域。这关涉到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农民村庄生活的合理性等基础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回应现代化进程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有借鉴意义。

关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长期受国外学界的重视,并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实践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内容主要在于梳理农村新风尚,培养农民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通常被归属于“社区发展”,注意到了社区文化对人际互动的推动作用,能够增进社区福利和社区自治互助。法林顿于首先提出了社区发展概念,斯坦纳论述了社区发展的内涵,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森与波尔斯比较详细的论述了社区发展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观点。[3]国外研究者的研究和行动实践,对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核具有启示意义。

基于现阶段研究和行动的状况,学界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朝向社会基础领域。董海宁的调查注意到老年协会这样的组织,将乡村社会中交往互动最弱势的人群聚合在一起,通过公共生活生产了社区福利。[4]贺雪峰长期进行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验试点工作,关注到世纪之交的农村社区处于重大转型期,农民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在快速发生变化。[5]这就更需要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应对文化建设困境的要求。吴理财等的实证调查发现当下的农村私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公共文化活动日渐式微。回应这种现实,需进行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建设。[6]何兰萍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衰落影响了农村生活的离散与解体,急待加强此方面的建设。[7]刘勤则基于无主体村庄的认知,讨论了公共生活繁荣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道路创新的重要价值。[8]

基于社会基础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纵深分析,不再着眼于简单的农村文化建设,而是将农村文化与其他要素结构进行关联分析,跳出仅就农村社区讨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制约,分析至上而下和由外而内的要素、制度等,如何与自下而上和由内而外农村社区互动、互构。这种讨论刚刚启动。综观己有成果,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展开深入探讨。

从研究层面看,现有成果多属于学界的认知研究,注重经过个案的田野调查,或理论分析,深化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从技术上看,现有成果就偏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要素和系统分析,较少关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操作问题,缺少处境化的分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之间的上下内外互动。

基于此,探索发现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就具有现实意义。“健材下乡”的讨论即是这样一种创新探索。它长期被置放于全民健身的话语体系中,其实施情况受到政府供给、村民认识与参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落健身设施安排的不合理性、群众体育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健身设施的使用率低、管理的完善程度不强以及民众参与的经常性和长期性不高等问题。但在实践中,“健材下乡”已远远超出了健身的范围,成为农村社区交往互动的有效途径。

三、“健材下乡”:多地点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调查组以粤西农村村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粤西龙潮村、调塾村、百姓村、新村、调顺村、方兴村、后坛村等7个村落。根据每个村落人口数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状况,项目组按照一定的比例对每个村落进行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98%。

根据主题,按照有无健身设施标准,问卷针对两类群体设计了不同题目,总共13道题。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由被调查者自行完成问卷的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无健身设施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有了健身设施后的使用情况和影响。问卷外,调查辅助了访谈法,询问当地村落健身设施的现状。

随机调查中男性村民占样本总体的57%,女性村民占样本总体的43%,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多数村民(占71.43%)居住在村落的时间超过了十年,这构成了熟悉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居住1年以下(占7.14%)和1~3年(占14.29%)的村民也有相当比例,表明村落的农民开始有了一定的流动性。借助李克特量表测量显示,村落内邻里关系较好,交往密切,互动频繁。“我十分熟悉我的邻居”和“邻里关系好,村民之间很团结”的分值都在4左右,“作为本村村民,我感到自豪”仅次之。这证明村落社会具有较高的内聚和认同。

村民之间相互熟悉,以至于加强认识程度的聊天方式在熟人社会中变得很为生疏,人们之间很少聊天。村庄内部有很多其他替代性的活动,增强了村民彼此之间的熟悉,如“村里经常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分值达到3.121,维系了村落的熟悉状态。

(二)“健材下乡”的基本情况

“健材下乡”是启动不久的一项惠民工程。调查显示,26.8%的村民选择“村落里面有健身设施”,73.2%的村民选择“村落里面无健身设施”,占调查样本总体的绝大多数。全民健身的主旨正初步向农村扩展。

村落无健身设施的主要原因,41.5%和32.3%的村民认为是“资金不足”、 “政府不重视”;9.2%的农民认为是“村里没有场地来建设”;“村民不支持”占4.6%。此外,“有其他公共文化设施替代”只有少数,仅占了1.5%。“健材下乡”的主要推动还是政府。受困于资金有限和重视程度,这项下乡活动推进的速度比较缓慢。

访谈中,也有一些村民认为,由于健身器材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因此使用时容易导致意外,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民认为建设健身设施涉及个人利益,如健身器材费用的分摊等。

村落已经建有健身器材,主要包括篮球场(占20.34%)、乒乓球台(占16.1%),、活动双杆(占11.86%),双人儿童秋千和太极轮也比较多(占8.47%)。另外分别有,如单双人漫步机、跷跷板、腰背按摩器、双人立式坐踏、坐推坐位训练器等简单器材。

健材下乡的主要推动者是地方政府。在已建健身器材的村落,健材投入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占69.23%),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只占23.08%,企业或社会团体的资助很少,仅有7.69%。这与前文所述政府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相呼应。

有健身设施的农村,50%即一半的健身设施建设已经有5年甚至更长久的历史了;建设时间为1~2年和3~4年的比例相同,都为23.08%;一年以下的比例仅占3.85%。健身器材在一段时间使用后将面临一系列后续的维护问题。

四、健材下乡对村落文化生活的影响

相对于建有健身器材的农村村落而言,缺乏健身器材的农村村落的文化生活状况有很大的落差。

(一)缺少健身设施村落的文化生活状况

调查计算的分值排行中,“我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和“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分值均为3.30,两者位居第一。村民有其他替代性的娱乐活动,比如打牌、看电视等。

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在无健身设施的村落里文化建设的形式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从“村里的文化广场活动比较多”、到“村里有文化活动室” 再到“村里有图书室”,其分值均居于2.7~2.9之间,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存在普及率低下情况,大多数村落里没有文化广场。实地调查还了解到部分村落存在文化活动室残旧,使用对象范围小等问题。

通过访问,在无健身设施的村落里,村民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农民之间没有更多方面的交流。

“相邻之间感情疏远”和“村里有无健身设施,我都无所谓”两者分值居中,村民感情平淡,平时各自忙碌工作,缺少交流,对自身健身要求较低。调查还发现部分村民认为健身会浪费其时间。

(二)建有健身设施的村落文化生活状况

健材下乡的农村,在社区文化生活方面则表现出另外一幅情景,健材下乡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为不同人群提供了一个交往沟通的场所、时机和事由,让村落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健身点只是没事的人才去的地方”的分值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农民的思想观念里,健身场所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益处的。与之相比,“我经常使用健身器材”的分值较高,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想法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上。

健身器材使用频率最高的有两种群体,一是家庭妇女和老人,他们带孩子到宽敞的健身点去玩,同时为了打发时间,自己也会在照顾孩子的闲暇时间中去使用健身器材;二是热爱锻炼身体的村民。与一些旁观的村民谈及他们来健身地点的原因,其中大多数认为健身设施周围有空地,村委逢年过节会组织或邀请一些文娱团队表演节目等,所以偶尔过来观看并且拉家常等。

健身设施的使用频率,侧面反映村民对其的态度和行为。“村里健身设施能满足我的需要”与“村里健身设施让我身体更好了”的分值相同,都接近3.5,表明现有的健身设施在锻炼身体这一方面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效应。“有了健身点,邻居交往更多了”、“经常到健身点的人关系变好了”和“我到健身点获得了很多的消息”三者的分值都超过了3.5,这显示了健身器材的建设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之外,还促进了村民的邻里关系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加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由此可见,“健材下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村民身体上锻炼的需求,而且符合了心理上交流的需求,促进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发展,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

(三)比较视野下健材下乡的文化建设功能

对比有无健身设施村落的村民状况,发现有无健身设施对村民在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别,各方面大多对拥有健身设施村落的村民生活状况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证明“健材下乡”对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有一定正面效应。

有健身设施的村落,举办文化娱乐活动的频率、村民参与程度都远远高于无健身设施的村落,然而有健身设施村落村民的邻里关系弱于无健身设施的村落。有健身设施的村落,村民邻里之间的感情状况的综合分值是3.593,而无健身器材的农村则是2.765。这巨大的差别表明了,健身设施对加强村民邻里关系的作用。通过比较,“健材下乡”的文化建设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健材下乡”功能有外溢。健身器材在乡村的普及,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了普通的休闲娱乐场所、健身场所;此外村民的健身观念也不断潜移默化,有所改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减少低质量的娱乐行为消费,减少不健康的日常习惯,远离麻将桌,走向更加健康的文化新生活。

其二,空间选择弱者更丰富。尤其是对弱势群体而言。社区文化建设的对象瞄准,不是针对强者,而是针对弱者。“健材下乡”的服务主体是农村村民和社区居民,目的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这一建设中,为居民提供了以往所不曾拥有的高品质生活保障,满足了居民丰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其中最大的获益者则是这些低需求、低生活保障的普通居民。

其三,邻里关系融合有提升。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讲,使用健身器材使人际关系变好达到了3.5以上的分值,与没有使用健身器材的相差甚远。从中可以得到,“健材下乡”对促进村民的邻里关系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在建有健身器材的农村里,人们借用健身器材这个平台,为邻里之间的交往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之间交流的频率,农民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增强。

其四,社区文化建设树新风。健材下乡的落实与推进,伴随着相应村规民约的制定,保护健身设施以维护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健身器材与制度并行的过程中,相应的健身活动逐渐铺开,强身健体的观念慢慢深入人心。

“健材下乡”的推进,对村民的交往与交流起了重要的改善作用。“健材下乡”既增多了村民彼此之间交流的频率,又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有助于营造广大农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使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发展,农村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五、完善健材下乡机制,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针对健材下乡的实际效果,探索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尝试进行一些更大范围的道路探索,具体包括:

(一)实施健材下乡,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从道路探索来看,当前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送文化下乡形式为主。如何种文化在乡?成本等可行性问题,未见到有可行的探索。在这点上,健材下乡是路径探索创新。实施“健材下乡”,完善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文化建设。将文化产品——健身器材“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为村民提供了真实、贴切的文化交流场景和材料,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村民的交往密度和交流频率。

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供给仅仅依靠村落社会的自组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引入外部力量,探索新型的文化下乡方式。[9]“健材下乡”在推动农村开展健身运动的同时,供给了村落社区的地方性公共物品,促进了村民尤其是弱势村民交往生活的变革。当前可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共同协调,利用健身器材等形成新的公共空间,探索农民社区文化交往的重构,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二)形成多元供给,形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这一个角度凸显了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村民、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也都应参与其中,切实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形成供给多元化,改善政府供给有限的局面。[10]

完善健材下乡体系,必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多元参与的格局。因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推动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健材下乡”建设中来。要做到真正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身活动,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健材下乡”对自身益处,从而培养积极健身的生活习惯和形成主人翁意识,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此外,在推进形成农民的健身主体意识过程,要重视发挥外出回来村民的“强主体”作用。外出回来的村民思想较为新潮,对健身观念接受能力强,在这股力量的带动下,村民意识将进一步加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三)落实健材维护,保障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持续

在实地调查和访谈过程中,项目组了解到广大农村健身器材的管理方面尚存在不足,很多健身器材损坏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要逐渐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与维护。提高居民自觉维护和监督一职,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落实健材维护,保障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持续。

文化设施的维护不仅需要各个负责部门的参与,而且更需要村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加入到维护这些设施的大军里去,共同遵守维护设施的约定,提高维护的自觉性。对农村地区健身器材维护和更新的工作是实现农村地区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和社会效应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村地区的群众体育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逐步培养和形成各个区域专业或兼职性质的农村地区健身器材的维修和养护人员队伍,并制定健身器材使用和维护制度。有关管理部门需扩大健材下乡的范围,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差异性的设置相关器材,实现物尽其用,使居民的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爱好,保障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持续。只有通过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健材下乡的政策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农村的社区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树立健康意识,倡导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风尚

发展新农村,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持续推进项目文明建设。树立健康意识,倡导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风尚,在健身中爱护、维护器材使用,增强体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农村活动,改善村民整体精神风貌,远离黄赌毒,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开展创建多种类型的团结邻里的活动,拉近村民之间的距离,促进邻里关系,形成良好乡风。将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文明习惯等文化建设内容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硬件建设中,培育和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文明素质,实现乡风文明的文化建设目标。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需长期立足于城乡二元结构。它强调农村社区仍将是农民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化生活空间并影响农户生产生计。健材下乡中,倡导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风尚,除健身之外,建设具有内在发展能力、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的文化村庄。

六、结论

粤西农村为例的“健材下乡”实施情况调查,在有无健身设施的比较中,发现“健材下乡”深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的形式,密切了村民的交往互动。“健材下乡”初步实施,尚有一些有待完善提升的地方,但可以作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翘板之一,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广东海洋大学的植森林、汪彩培、刘海春、陆秋梅、陈佳曼、姚绮曼、范金凤等同学参与了调查活动,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108-112.

[2]赵静.城乡统筹中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人民论坛,2013(2):212-213.

[3]陈涛.社区发展:历史、理论和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18-23.

[4]董海宁.现代农村社区福利的产生与促进——对浙江宁波L村老年协会为个案的调查[J].社会,2003(11):9-12.

[5]贺雪峰.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6):45-61.

[6]吴理财,夏国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J].学习月刊,2006(8):34-36.

[7]何兰萍.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8-13.

[8]刘勤.公共生活中的自我认同与社会整合:粤西“年例”解读[J].广东海洋大学,2011(2):26-30.

[9]徐学庆.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J].学习论坛,2012(11):58-62.

[10]管义伟.农村社区文化建构的逻辑、主体与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2(5):77-81.

(编辑:佘小宁)

Fitness equipments to rural: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of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Liu Qin,Cao Haiyan

(SchoolofPoliticsAdministration,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China)

Abstract:Under circumstances of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and market supply, to promot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depends on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demonstra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of many rural places in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fitness equipments to rural helps greatly enrich villagers' cultural life,strengthen villagers' communication,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r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Fitness equipments to rural has path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for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Fitness equipments to rural;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2-0083-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12YJCZH133);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PDJH2015B0250);湛江市社科规划项目(ZJ14YB09);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XL2015140)

作者简介:刘勤(1979-),男(汉),湖北十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新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