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修复外耳道乳头状瘤手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2016-04-05宋俊
宋 俊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江苏 无锡, 214041)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修复外耳道乳头状瘤手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宋俊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江苏 无锡, 214041)
关键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外耳道; 乳头状瘤; 皮肤缺损
外耳道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肤,是外耳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南方较多见,好发于20~25岁男性[1]。本病有恶变倾向,恶变发生率2%左右。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范围较广的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术后易发生外耳道狭窄。作者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海奥口腔修复膜,中美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修复外耳道乳头状瘤手术后皮肤缺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外耳道乳头状瘤病例9例,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女3例,男6例,年龄16~55岁。
1.2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阻滞麻醉。手术步骤:局麻成功后,在耳屏与耳轮脚间行耳道切口,撑开外耳道口。看清肿瘤范围后,显微镜下沿外耳道乳头状瘤瘤体外1~2 mm彻底切除瘤体及基底部分,电凝止血,测量外耳道皮肤缺损的面积及形状,选择规格及型号适宜的口腔修复膜(常用规格有2 cm×2.5 cm、3 cm×4 cm等;常用型号有A型,厚度0.10~0.29 mm;B型,厚度0.30~0.69 mm等)进行修剪,覆盖在皮肤缺损处,靠外侧部分与皮肤缝合,靠近鼓膜部分边缘则置于外耳道皮肤之下,用小碘仿纱条填塞外耳道。耳道口常规加压包扎。术后1周拆线。术后15 d取出外耳道内碘仿纱条,常规外耳道换药。
2结果
术后随访9例患者,术后15 d取出外耳道内碘仿纱条发现口腔修复膜呈白色,较软,表面光滑有伪膜,修复膜边缘软组织有不同程度反应性水肿,无炎性化脓渗出。3~4 周后修复膜基底面开始出现黏膜上皮化,周围软组织与修复膜结合部位的反应性水肿消退,修复膜略有收缩。3个月后植入的修复膜完全上皮化,呈粉红色,肉眼不易区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继续观察6个月~1年,外耳道无肿胀、疤痕挛缩及狭窄,无乳头状瘤复发。
3讨论
外耳道乳头状瘤为临床多发病,目前认为HPV感染、慢性炎症刺激和宿主的免疫力降低是其主要致病因素[2]。瘤体多数基底较广,生长于表皮层,不侵及皮下组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外耳道为弯曲S形腔道,手术视野小,暴露不佳,出血多时视野更不清晰,不易准确切除。如切除范围过小,会因为切除不彻底而复发,但切除皮肤过多又容易导致外耳道狭窄。有学者[3-4]研究了耳前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缺损,但取皮瓣过程有创伤,植入耳前皮瓣较厚、较大,术中需磨除部分骨性外耳道,手术创伤大,有加重术后外耳道狭窄可能。
本科使用的海奥口腔修复膜,其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经过处理后保留细胞外基质-真皮支架和基底膜,基底膜有利于修复膜的上皮化,真皮面有利于宿主细胞长入和快速血管化[5],且组织相容性好,在体内能完全降解。作者体会如下: ① 显微镜下充分暴露肿物,准确切除,可减少术后复发; ② 不需要取皮瓣及磨去外耳道骨质,手术时间短,创伤明显减小; ③ 手术过程中,将修复膜准确地贴附在移植床上,展平,外侧缝合固定,内侧置于皮肤下方,适度加压,有利于修复膜存活; ④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组织相容性好,易于周围上皮爬行,对皮肤缺损修复效果好; ⑤ 术后外耳道不易发生外耳道狭窄及瘢痕挛缩。
参考文献
[1]李添应. 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40-40.
[2]夏明玉, 朱文元, 陆锦玉, 等. 外耳道乳头状瘤人乳头瘤病毒DNA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4, 42(6): 349-350.
[3]徐允良. 耳前转移皮瓣在修复外耳道乳头状瘤缺损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10): 119-119.
[4]赵波, 王家东. 游离皮瓣在外耳道乳头状瘤切除术中的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27(10): 349-351.
[5]Rub in P A, Fay A M, Remulla H D, et al. Ophthalmic plastic applications of acellular dermal allografts[J]. Ophthalmology, 1999, 106(11): 2091-2097.
中图分类号:R 7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7-152-02
DOI:10.7619/jcmp.201607049
收稿日期: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