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玉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2016-04-05周仕祥余宽良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黑粉斑病病菌

周仕祥,余宽良

(四川省都江堰市农业和林业局,四川 都江堰 611830)



四川玉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周仕祥,余宽良

(四川省都江堰市农业和林业局,四川 都江堰 611830)

玉米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搞好玉米病害防治,对于确保玉米单产和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发生较普遍、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大斑病以春玉米区发生较为严重,小斑病多在夏玉米区发生。这两种病害经常混合发生,发病后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1.1发病症状

这两种病害都是以为害玉米叶片为主的病害,有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小斑病还可造成茎、穗、籽粒受害。这两种病害发病的症状主要区别是:

1.1.1大斑病发生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不受叶脉限制向两边扩展,中央呈淡褐色斑,周边暗褐色,呈棱状或仿锤病斑,而且一般宽1~2cm,长15~20cm,发生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1.1.2小斑病发生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浸状褐色小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边缘呈赤褐色椭圆形病斑,而且一般宽2~4mm,长5~16mm,发生严重时叶片枯死。

1.2发病特点

这两种病的病原菌均属长蠕孢属。病菌以分生孢子和病部组织的菌丝体在田间残留的病株上越冬,是引起第2年发病的根源。在适温18~22℃,湿度大时,大斑病发生严重;在较高温度26~30℃,湿度大时,有利于小斑病大发生。

1.3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搞病、耐病玉米杂交种。②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叶,集中烧毁或深耕深埋。③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施,合理密植,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青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隔7d喷1次,连喷2~3次。

2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还可为害水稻、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2.1发病症状

该病可浸染叶鞘、叶片、果穗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块。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担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而脱落。病害发生严重时,植株似水烫过的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枯死。

2.2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病菌以留在土壤中的病菌残体的菌丝、菌核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宜时长出菌丝侵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拔节后若遇阴雨,排水不良 ,植株生长过茂,温度高(最适宜温度为26~31℃),湿度大(相对湿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在75%以下的干旱情况下,均不利于发病。

2.3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销毁或深埋。②种植抗病品种。③适时播种,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用5%井冈霉素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药液喷到雌穗以下的茎秆上,防治效果较好。

3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和茎基腐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而且有发病越来越重的趋势。一般年份和地块发病率为5%~15%,严重的达40%~60%,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3.1发病症状

玉米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有的植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似乎水烫过的呈青灰色,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尤为多见。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遇风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变柔韧,不一剥离。根系少而短,变黑腐烂。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

3.2发病特点

该病菌除种子表面也可带菌传播病害外,主要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根,茎组织上越冬。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从根部入侵,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遇高温、高湿及雨后突然转晴就会出现发病高峰。

3.3防治方法

①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品种。②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中耕,分期培土,避免各种损伤,注意雨后排水。③及时拔除折断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埋或集中烧毁。④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温度,减少病菌侵害,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土。

4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西北的春玉米发生较重;在华中、华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

4.1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雄穗和雌穗,发病后不能形成雄蕊,小花膨大形成菌瘿,内有黑粉。雌蕊受害,外观短粗无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苞,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得名丝黑穗病。

4.2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轴黑粉菌属。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菌源,以土壤带菌为主。种子萌发时病菌也萌发,从玉米幼苗或幼根侵入以后再侵入生长点,在植株内扩展蔓延,而后进入花芽和原始基,破坏雄穗和雌穗,产生大量黑粉。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侵染很少,以后无再侵染。

4.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地膜覆盖,促进早出苗,出壮苗。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病原;重病区避免连作。③药剂防治。选用重点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包衣。

5 玉米黑粉病

5.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间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位都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达15cm,一般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直径1~2cm。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襄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5.2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黑粉菌属。以病菌的厚坦孢子在土中或病残体及堆放的秸秆上越冬。越冬的厚坦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借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植株幼嫩组织、伤口、虫伤处侵入危害。形成病瘤后散出大量黑粉,传到别的植株上扩散为害。高温干旱,施氮肥过多,暴风雨后造成茎秆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肥、高密度田往往发病严重。

5.3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②重病地实行轮作。③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摘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进行深翻,减少侵染源。④避免氮肥施用过多,抽雄前后保证水分供应,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和避免人为造成植株损伤。⑤选用包衣种或用20%的粉锈宁乳剂200mL拌50kg种子。

6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又称矮缩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花叶毒素病,黄矮病等。是世界也是我国玉米主要病毒病害之一。我国以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为害较重,一般损失5%~10%。除为害玉米外,该病还能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6.1发病症状

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以后发展为多条实线,扩大后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主脉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在气候不利于病原时,呈现褪绿条纹,故称花叶条纹病。重病株的苞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6.2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原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近几年有报道,带毒种子也是病害初侵染源之一。蚜虫吸食带病杂草和带病幼苗后即带病毒,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传到玉米或其他寄主上,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气温达到20~25℃时,有利蚜虫的迁飞与传播活动,当气温达到26~29℃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播不利。

6.3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②早播早发,能避病增产;麦行点播,育苗移裁,防病效果均好;及时中耕除草、培土保墒、适时灌水、增施氮、磷、钾复混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效果。③及时预防治蚜虫传毒。④清除杂草,减少病原。

猜你喜欢

黑粉斑病病菌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来呀,互相伤害呀!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的克星
黑粉虫的习性与饲养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