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6-04-05贺州广济医院广西贺州542800
杨 庆(贺州广济医院,广西 贺州 542800)
・儿科护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杨 庆
(贺州广济医院,广西 贺州 542800)
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6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导管脱落、坠床、跌倒、未严格遵医嘱给药、护理不及时所致的意外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4%,远低于常规组的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度与常规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总满意率为100.00%,后者仅为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引入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提升家属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风险管理;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是各医疗单位的重点科室,儿科护理也逐渐引起医疗部分的重视。儿科护理不仅关系到患儿的康复情况,对其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也很有可能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由于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均与成人存在明显不同,且幼儿大多活泼好动,因此住院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伤害、给药失误等不良事件,不仅对患儿本身造成严重影响,也影响医疗单位的形象[1]。基于此,本研究特将风险管理引入儿科护理中,期待能够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提高家属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编号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62例。入选者均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和研究要求,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罹患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者;存在精神或智力发育障碍者;家属或本人拒绝配合本研究者。常规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5.6±1.2)岁;试验组男31例、女31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5.4±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有:①了解患儿既往病史、过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等并做好详细备注;②详细告知家属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及风险,并指导正确的预防方法;③对患儿病情发展及症状变化情况加强监测,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试验组均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首先由儿科住院病房护士长牵头鼓励所有护士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工作过程中患儿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及各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有:①坚强监督管理。鼓励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并且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强化不良事件预防意识是全体护士意识到提高患儿照护安全性的重要性;②定期开展风险讨论会议。鼓励小组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并总结工作经验,相互间加强沟通交流,使护理操作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达到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③完善考核制度。将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记录责任护士的绩效考核中,同时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奖惩制度,鼓励全体护士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导管脱落、坠床、跌倒、未严格遵医嘱给药、护理不及时所致的意外事件等,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
评估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参照医院满意度调查量表由家属独立完成调查,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试验组导管脱落、坠床、跌倒、未严格遵医嘱给药、护理不及时所致的意外事件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4%,远低于常规组的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2.2 家属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家属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有54例、8例和0例,常规组家属分别有41例、12例和9例。前者总满意率为100.00%,后者仅为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8,P<0.05)。
3 讨 论
在医院儿科住院病房中实施常规护理能够保证患儿基础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快速恢复稳定,同时还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出院。但是常规的护理操作在儿科病房中应用也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通过对既往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可以发现[3]:①常规护理操作模式下患儿容易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事故,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护患纠纷;②常规护理操作模式下可能会出现护士未严格遵医嘱给药或护理不及时导致意外事件等情况,也会影响护理质量和医疗单位形象。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独生子女比重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儿科护士也需要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和操作质量,才能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
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操作模式,在儿科病房中的引入和应用能够通过各方面作用显著患儿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还可显著提高住院期间的安全性,有效减少导管脱落、坠床、跌倒、未严格遵医嘱给药、护理不及时所致的意外事件等不良事件,对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且积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4],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到儿科病房中,结果发现不止患儿导管脱落、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降低,还可显著改善患儿住院期间的整体生活质量,从而保证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家属满意度的提升也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常规的护理操作方法相比较,风险管理模式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具有明显优势:①首先能够系统化地总结儿科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事件,并经过细致分析发生原因后制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方案[5];②对患儿的人身安全、用药管理和其他护理操作管理都更为重视,也是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中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且前者家属满意度和总满意率与后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儿科病房中引入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同时还可显著改善家属满意度,综上所述,建议在儿科住院病房中实施风险管理方案,对减少不良事件、改善家属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均至关重要。
[1] 曾月嫦,麦海娟,马梦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38-39.
[2] 刘 悦.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78-79.
[3] 张明霞.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6):97-98.
[4] 马燕燕,孙小桦,唐 云.浅谈儿科护理风险管理[J].医学信息,2016,29(18):21-22.
[5] 安 静.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114-115.
本文编辑:王 琦
R47
B
ISSN.2096-2479.2016.11.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