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
2016-04-05岑溪市水纹中心卫生院广西梧州543204
邓 丽(岑溪市水纹中心卫生院,广西 梧州 543204)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
邓 丽
(岑溪市水纹中心卫生院,广西 梧州 543204)
目的探究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痊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痊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5%,且死亡率4.3%,及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26.1%、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预防护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血栓形成者可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一种因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所引起的心脏病,其临床表现除了有原的肺、胸疾病外,还可能出现肺、心功能衰竭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1]。肺源性心脏病的急性加重期为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此时期的临床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伴或不伴心力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在治疗的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2]。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均符合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标准,同意加入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7.6±2.1)岁;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6.8±3.1)岁;以上一般资料进行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护理(用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加强凝血功能监测,是否有出血症状),预防静脉血栓(卧床休克,禁止挤压、按摩患肢,避免因静脉压升高引起血栓脱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预防措施:(1)促进静脉回流。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因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保持半卧位或端坐呼吸,静脉回流下降,且患者的活动力降低,下肢肌肉收缩性下降,血流速度减慢,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故而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开展合适的锻炼,诸如抬腿、足背伸展、屈曲等,运动强度应依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有研究显示,如患者有乙状结肠宿便,则发生血栓的几率明显升高。因此在治疗期间需确保大便的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腹压上升阻碍下肢静脉回流,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避免静脉内膜受损。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应用下肢深静脉;静脉留置针时间不可过长;在进行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需严格控制滴速;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不可在同一位置进行反复穿刺;在穿刺时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纠正低氧血症,避免低氧对血管内膜造成损害。(3)避免高凝状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呈高粘滞性,存在多发性原位小血栓形成。因此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治疗心力衰竭、降低水肿的过程中,一般会给予利尿剂,浓缩血液,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需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进行抗凝治疗,1次/d,连续1周。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影响患者的活动量及睡眠质量,使得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帮助患者积极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抗凝溶栓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等情况时,考虑为颅内出血,及时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穿刺点渗血、黏膜出血等出血情况。(3)预防肺栓塞。患者长期卧床,发生肺栓塞的几率较大,故而在血栓形成后需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并尽量卧床休息,避免挤压、按摩,以免血栓脱落,如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等症状,考虑肺栓塞,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痊愈率(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出现)、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痊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肺功能受损。机体处于低血氧状态,导致红细胞继发性增多,使其顺应性降低,粘稠度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在急性期存在酸中毒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刺激血小板的附着及聚集,激活凝血反应链,导致纤维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应激增加,使得血液粘滞性及凝固性增加,从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3]。患者处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进行静脉注射药物时间过长,加重血管壁的损伤,且部分患者心衰伴有胸腹水者,需保持半卧位或端坐位缓解呼吸状况,双下肢下垂,导致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利尿剂使得血液发生浓缩,增加血栓发生几率。而血流缓慢、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三大病理基础[4]。故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流变学,有抗凝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液粘滞度,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血栓的形成,且其对血小板功能及粘附性的影响小于肝素,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通过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静脉内膜受损、避免高凝状态等三方面预防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患者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抗凝溶栓处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鼓励患者卧床休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依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宜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实施预防护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血栓形成者可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1] 蔡宇星,吴正霞,张春峰,等.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3):433-434.
[2] 尹 方,刘 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56-957.
[3] 张琳琳,陈迎平.依那普利联合丹参酮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102-103.
[4] 车晓杰,李春梅,路英慧,等.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9):2008.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6.11.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