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2016-04-05卢婷婷
【摘 要】对高职音乐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形式等方面提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 音乐专业 建设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84-03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重要凸显的位置。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下发,这标志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迈入改革、创新时期。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应以人才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心,产教融合创特色,真正做到坚持内涵、深化改革。
一、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推进和发展。当前高职高专音乐领域的招生包括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内涵建设匮乏、薄弱。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及相关单位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音乐人才,但当前中小学音乐师资几乎要求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音乐表演专业培养从事舞台表演的音乐人才,但由于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音乐人才与专业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人才在专业技能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相比相差甚远,导致培养的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第二,培养规格中侧重理论知识,忽略能力及素质培养。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理论知识学习任务繁重,违背了专业具备的特点——艺术实践能力。第三,课程设置中,课程性质不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偏小、相近内容的课程重复开设,出现“为教师设置课程”的盲目现象。同时,教学内容与职业内容缺乏融合,导致培养对象出现“学不致用”的情况。第四,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不能满足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需求。第五,教学方法传统、保守,无法跟上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发展。第六,教师队伍建设缺乏行业领域的技术参与、指导,专任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第七,实训室、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出现设备较陈旧、使用功能不够明确、使用空间狭小的状况。
二、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思路主要如下:
(一)建设目标。围绕学校升格转型的“一条主线”,拟把音乐专业缔造成“特色鲜明、区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特色优质专业”,构建“保基础、宽口径、广交叉、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引领专业内涵建设步伐、确保人才培养优质的技术技能型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音乐人才。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发挥基地建设的标杆、覆盖作用,带动相关专业发展,促进学校艺术类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建设思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为指导依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学校提出的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专业特色为中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整合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建设实训、实践基地,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音乐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三、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调研人才市场需求、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分析音乐专业的动态趋势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专业特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鼓励帮助学生获得“双证”及其他相关国家认证资格证书,为社会行业输送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的音乐人才,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一核心、二强化、三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建立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育人机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联合教育部门和行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突破单一的封闭的课堂实践和学校实践,结合学生的主修方向创建“演学结合”、“讲学结合”、“工作室和学习结合”以及“项目化结合”等凸显专业特点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平台,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音乐人才。
(三)改革课程体系。依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优化、增设”等途径,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以“模块教学”为方向,突出技能方向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快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中教学大纲、课件、电子教案等内容的建设,完成课程教材的编写及正式出版。
音乐教育专业增设实用性主要课程,如即兴伴奏与弹唱、舞蹈创编等;增设专业方向性课程,如合唱与指挥选修、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技能训练等;增设专业特色课程,如舞台主持与化妆、礼仪、器乐(古筝、古琴、二胡、扬琴、双排键、爵士鼓)等;增设专业拓展课程,如音乐表演、简笔画与手工制作、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凸显“社团模式”特色,通过创建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民族民歌组合、地方民族器乐组合等活动社团,增加实践平台和机会,最终培养学生具备“奏、唱、跳、讲、编、写、演”七位一体的综合能力。
音乐表演专业增设职业基础主要课程,如舞台主持与化妆、礼仪等;增设专业方向性课程,如舞蹈基本功、声乐表演、声乐排练、器乐合奏、钢琴编配与弹唱、古典舞、民间舞、舞蹈排练、舞蹈编导、民乐合奏等;增设专业特色课程,如地方曲艺、古琴斫制与琴道养身等;增设专业拓展课程,如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舞蹈创编等。此外,组建合唱团、舞蹈团、流行乐队组合、打击乐器组合、地方曲艺等“社团模式”实践教学模块,促进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使学生在声乐、钢琴、舞蹈、民乐方向均具有基本技巧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形式。根据现代数字化快速发展时期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针对音乐专业课程的特性,突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虚拟教学法,侧重实施工学结合、模块教学、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微课、翻转课堂、研究课等教学形式,多探索能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教学方式。
(五)改革协同创新创业教学体制。将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的理念贯穿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渗入课堂内外机制。学校通过经费、场地和其他政策支持,与地方、企业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让学生熟悉创业、管理、运营的系列流程。
(六)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将技术技能型音乐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与课程建设中,成为专业指导委员成员,促进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同时,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引资入校”,找准企业、用人单位的利益关注点,共同建立共享共赢型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
完善科研与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指导,协助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大力支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利用学校良好的硬件资源与人力资源,由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为社会提供行业技能培训、项目申报等服务。
(七)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模块式、功能性”的特色,由校企合作实训模块、特色课程实训模块、现代数字技术实训模块、艺术实践实训模块多模块有机组合,实现实训室建立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不同专业培养与特色教学相融合,高配置与实用性相结合,先进性和效率性相统一。建立音乐专业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和鉴定手册,确保实训基地有序、高效、可持续运作。
功能齐全、管理完善的共享共赢型实训室建设,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虚拟—仿真—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为行业专家进校指导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设施,为本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构建由专业教师与一线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师德高尚、专业基本功扎实、行业指导经验丰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师队伍。可通过打造高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融合的“搭档式”的合作共赢关系,形成“调、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师团队。
具体来说,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体系,鼓励“走出去”,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实践。同时注重“引进来”,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到学校兼任技术指导,发挥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的作用,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践指导、表演艺术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承担教学任务。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建立一支高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融合的特色“搭档式”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综合素质全面、教学水平高、技术技能强、梯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品质教学团队。
(九)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继续做好现有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有步骤有计划地选送在校生或毕业生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依据人(下转第105页)(上接第85页)才培养的多元化,鼓励、引导在校生或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学、幼儿园、艺术培训中心、文化局(馆)等单位和部门实习、就业,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专业认同感。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的科研合作,带动和指导其教育科学研究,充分体现院校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参与各市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职后培训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基层教师教育,提升现有社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服务广西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在音乐专业高学历人才日趋增多甚至超社会需求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必须找准自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通过创新的特色的专业建设,在时代浪潮中激流勇进,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增加所培养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在专业建设中,围绕“多元”和“实践”两大特色,以“促进人才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教学设计、教师队伍、社会接轨等全方位进行创新建设,摒弃落后的专业设置,才能做到“坚持内涵,深化改革”,最终实现缔造“特色鲜明、区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特色优质专业”目标,进而促进学校艺术类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鲁昕.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求是杂志, 2015(2)
[2]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GA298);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项目——“‘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下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创新研究”(2014JGA288);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琴·声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卢婷婷(1978—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