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维审视*

2016-04-04赵本纲

关键词: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赵本纲, 胡 凯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 410000)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维审视*

赵本纲, 胡凯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 410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以全新的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公民个人价值观。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紧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维度,切实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相统一,方能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

关键词:十八大; 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不仅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维度,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统一起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一个国家为了什么而奋斗?把人民利益当作什么?如何平衡国家意志与人民公共意志的冲突?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在其价值观体系当中进行合理的构架与安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国家价值观直接影响公民价值观,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来看,有什么样的国家价值观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价值观: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它的青年大学生必然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民主、诚信、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1. “富强”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国家发展的价值追求

国家的价值目标包括国家的终极价值和非终极价值,二者之间的界线不一定很清楚,前者一般包括正义、和平、秩序等,后者则包括民主、平等、富强、效率等。在不同的国家里,这两种类型的价值目标及其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强民富”是第一要务,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优势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是对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借鉴和汲取。”[1]“富强”的国家价值观是一种进步的价值认知和科学的意识形态,与“发展”形影不离。以“发展”为主线,以“富强”为根本,应当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国家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显而易见,经济上的落后即是物质文明的匮乏;经济上强大,才能在价值引导上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31-32国强民富已经成为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核心价值范畴。

2. “民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国家权力归属的根本要求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民主源于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的自主性、自由的类本质的价值诉求和积极确认。近代以来,民主已经成为中西方不懈的政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有本质的区别,它从国家价值观的维度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特色。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归全体公民所有,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明确表明自己的界限: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民主,“主权属于多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类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党的十八大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是民主价值观的普遍性、理想性、目标性、框架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特殊性、多样性、具体性和实践性的高度概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权为民赋、权为民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正是在其理想与价值允许它存在的范围内真正实现其主权归属的先导性价值,即社会最广泛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并通过法律规范外化为政治制度保障而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要求。

3. “文明”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关于国家进步的核心理念

一个社会越是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国家就越进步。社会主义文明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五大层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文明价值观是与落后的精神文化相对应的特定意义上的价值观,其目标是传承、发展最先进的文化,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只有谨守“文明”这一国家价值观,追求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国家,才有可能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总揽国内外大局,给国内的人民带来幸福,给国际社会带来和平。

4. “和谐”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从国家价值观的角度,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本身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多元发展。“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和谐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时,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扬弃,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坚持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稳定和谐、党的领导”作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时的基本准则,为民族复兴、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升华

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反映主体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或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内容的提炼与升华,为当代大学生在理想追求、精神激励、道德培育等不同层面的成长奠定了新的时代基础,为大学生建设中国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1. “自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历史。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是人的超越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程度,全面发展是人的丰富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广度。从社会价值观所代表的群体来看,高校大学生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既是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又是价值观教育的客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自由,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能实现“四有”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大学生群体而言表现为一种“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当这种“社会的要求”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不一致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体现出自身的基本精神和导向,凝练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的要求”离不开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支持,应当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能动性,注重在实践中自觉加强社会价值观建设,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引领当代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

2. “平等”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社会不断进步的价值诉求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性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简而言之,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内,平等就是人与人的平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5]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现代相继形成的社会平等思潮,平等思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处于意识形态的前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最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当前,平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社会不断进步完善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实质上的平等地位。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层面平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的认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主体性的一致性,把绝大多数群众所追求、所接受的价值定位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要从党着手解决“社会中不平等现象越来越冲击着大众,人民对于平等的呼声越来越迫切”[6]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来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减少社会冲突与矛盾;从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活力的过程中来提升各民族的社会认同感;从“平等的社会环境能有效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中使平等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通过大学生精英不断拓展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公正”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社会正能量发挥的现实保障

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蕴涵着追求公正的价值诉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内核直接反映了当前中国公民“最大公约数”的根本利益与期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7]公正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思想、精神、道德层面的成长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有的公正价值观必将引领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权责不对等的公正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现实中不公正的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年间我国基尼系数全部高于0.4,截至2012年底为0.474,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分配领域的不公正较为突出,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和权利保障机制运行不畅,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未能充分共享改革成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捍卫公正价值观并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正能量,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性,实现中国现时代特色的价值诉求。

4. “法治”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社会永续发展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法治观是人民追求良好治理模式和制度选择的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即“法治体系形成时,就是法治国家建成时。”[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关于理想社会共同法治观的凝练。社会主义法治观从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上都体现出时代的法治精神,成为融通国家、社会、个人价值目标的纽带,不断深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永续发展价值认同的刚性保障。大学生是社会的高知群体,是未来国家实力、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培养数以亿万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捍卫者和接班人。换个角度,大学生走出校门成为具备正确法治观的社会主义公民之时,就在个人法治观养成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法治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建立起符合法治价值的社会秩序。“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概而言之,社会维度的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内化为大学生群体内在崇法尊法的意识与精神,促使其在实践中构筑社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旨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9]。

三、个人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回归

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价值观不同于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现实需求,是当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个人维度的内化与回归。

1. “爱国”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公民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0]爱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与浩然正气,孙中山先生更是将爱国放在个人价值观的首位,教育青年人“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与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对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是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不难看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1]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铁证如山,“爱国”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和第一位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正如中国教育家张伯苓大师所言:“中国不亡有我在”,爱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个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今天,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等物质文明与历史文明的热爱,更是一种家国天下不可分割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育。必须将“爱国”作为青年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教育的一项基本义务和美德,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将其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唯有当代青年精英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万众一心,方能“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早日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2. “敬业”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公民良好职业道德的直接需求

“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也是“爱国”、“诚信”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价值追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以诚实劳动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是关乎公民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直接需求。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奉献与奋斗依然关系到国家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敬业精神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群体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齐治平”爱国思想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爱岗敬业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石,是对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认同,属于普遍适用性的行为规则层面。加强青年大学生敬业精神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社会主义个人价值观在社会准则层面的要求,反映敬业教育精神层面的内涵与务实层面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爱岗敬业的价值观,从业乐业,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对国家社会的热爱融为一体,让职业成为事业,形成自身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无论经济社会面貌如何改变,无论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何种程度,劳动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众志成城,有无数个忠于职守、品格高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公民,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必然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诚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个体健康道德品格的关键因素

诚信乃为人之本、社会之本、法律之本,是道德的基础、社会的必需。诚信人格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个人维度的立身之本和必备道德品格。从古至今,诚信历来受到不同社会形态各阶级、各阶层的推崇,经儒家学派的发展丰富,至东汉时期董仲舒已经将其定位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核心内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成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精神文化精髓。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诚信是道德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上层建筑,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道德的内容必然不同,但无论道德的内容如何变化,其“诚信”内容却始终未变。“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诚信守法品质的教育,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打牢整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崩溃,不仅仅会给国民经济和国民消费带来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造成深远的影响。”[12]96诚信关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最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诚信人格教育任重而道远。“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13]对于高校而言,诚信人格教育必须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教育青年大学生自觉作出科学的合乎时代和社会伦理诉求的价值选择,自觉做到明礼诚信、明辨是非,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彰显健康人格。

4. “友善”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个人美德的普适性要求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友善”源自人们对于善价值的追求,是人际之间为了实现善价值的相互促进和帮助。在一定意义上,友善意味着人们对于他人的自我道德投射,旨在建立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友爱才是稳定、持久和值得人们追求的。每个人都有成长并与人交往的责任,价值观会深深地影响和决定人际交往的行为选择和人生选择。心理大师萨提亚认为:人有三度出生,第一度出生是精卵精合;第二度是离开母体;第三度是能为自己负起责任而不再依赖他人。第三度出生才是生命真正的价值[14]。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拥有一套随着自己的成长而形成的价值观,友善互助的价值信念是一种对他人道德相似性的评判与接纳。友善互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倡导的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特点的价值观。毋庸讳言,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友善”遭遇到“冷漠”、“残酷”等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友善现象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年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教育于己于公都已达到至关重要的地步。高等学校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从决定民族素质高低的高度去培养、提高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并影响他人。友善是一种公民正能量的传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无疑能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良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交往,都须遵从友善这一黄金法则。友善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国家社会都能友善,才能从本质上推动基于美德的社会群体与个人对优秀品质的追求,它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状态。只有人人从“我”做起,让以善为原则的价值观真正根植人心,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友善,社会文明才能更进一步。

四、结语

“消灭一块土地上野草的最好方法就是往同样的土地上种上庄稼。”[15]用国家、社会、个人新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武装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清除其头脑中旧的错误的价值观,无疑是当前再好不过的选择。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尤其是9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方式,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紧紧把握三个维度的内在要求,以生为本,“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自身修养与外在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6],建立健全开放式、全方位和立体式的传播体系,及时反应,正面引导。唯有多方面有效协作、积极配合,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立菊,许艳丽,马丽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以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 [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123-125.

[2]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杨丹娜.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N].南方日报,2012-12-10(1).

[4]张立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 [J].唯实(现代管理),2012(2):60-61.

[5]编者.感悟十八大: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J].党的文献,2013(2):95-98.

[6]覃正爱.论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要素的意义 [N].长沙晚报,2013-03-01(2).

[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5-06-02(1).

[8]陈宝成,徐显明.形成法治体系才是法治国家建成时 [N].南方都市报,2011-03-11(3).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2-11-18(1).

[10]王永恒.层次与逻辑: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J].河南社会科学,2013(9):73-77.

[11]吴继华.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 [J].中华文化论坛,2011(3):147-149.

[12]吴敬琏,马国川.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3]于华.意识形态终结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冲击及回应 [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6-138.

[14]周明.萨提亚沟通姿态研究述评 [J].青年与社会,2013(1):294-295.

[15]夏金凤.农民土地意识变化的社会学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6]陈晓晖,武一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71-275.

(责任编辑:郭晓亮)

Three-dimensionalexaminationofSocialistCoreValuesfosteringofcollegestudents

ZHAOBen-gang,HUKai

(SchoolofMarxism,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00,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ummarized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centrately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ll benefit the fostering of country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values of Marxism, and personal values of socialist citizen. Only by grasping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ore values, grasping the new dimension of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unifying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inner demands of healthy growth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solidly, ca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e further enhanced, and be turned into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 pursui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untry values; social values; personal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5-11-02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A23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CGD109)。

作者简介:赵本纲(1982-),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3.15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3-0274-06

*本文已于2015-12-24 15∶0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1224.1502.020.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