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拙《山水纯全集》之“理”
2016-04-04颜成丽
文/颜成丽
韩拙《山水纯全集》之“理”
文/颜成丽
【摘要】《山水纯全集》为中国北宋山水画论著作,韩拙撰。总体来说,韩拙既推崇文人士大夫,又讲笔墨、格法、气韵,韩拙主张画家要博闻广识、师造化之理及师古人格法。本文主要关注韩拙《山水纯全集》中的“理”,从自然之理、创作之理、诗意之理、习学之理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山水纯全集;自然之理;创作之理;诗意之理;习学之理
《山水纯全集》是中国北宋山水画论著作,韩拙撰。韩拙,字纯全,号琴堂,南阳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善画山水窠石。被王诜举荐给端王赵佶,在画院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虽然韩拙的绘画作品早已失传,但《山水纯全集》记录了他的相关艺术见解。全书共分《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论人物、桥、关城、寺观、山居、舟船四时之景》《论用笔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论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10篇。
宋代理学的核心范畴是“理”“气”“涵养”,启发了宋代画论中的“画理”“画气”“主养说”,韩拙的理论也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体现在《山水纯全集》中的“理”。虽为画院资深画家,但由于“予世业儒,萦名薄宦,赋性疏野,惟志所适,慕于画。”他是以“士大夫之体”来要求自己的,即其所谓“不修士大夫之体,岂不为自轻其术哉!”《山水纯全集》论画主旨归宗儒家,特别是北宋士大夫所更新的新儒学,即理学或性理之学,韩拙画论“理”关乎多个方面。
一、自然之理
宋代“理”在画论中出现次数越来越多,“理”的探究正是宋代绘画的目标。宋代画学的关键词可以说是“理”,自然之理主要是画家所画题材与自然规律相符合即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道:“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广乎人事。”我们画画的时候四季景物就要符合四季景物的特点,接着他说:“春可画以人物,欣欣而舒和,踏青郊游,翠陌竞秋千,渔唱、渡水、归牧、耕锄、山种、捕鱼之类也。夏可画以人物,坦坦于山林阴映之处,或以行旅憩歇,水阁亭轩,避暑纳凉,玩水浮梁,浴鹤江浒,晓汲、涉水、过渡之类也。秋则画以人物萧萧,玩月、采菱、浣纱、渔笛、捣帛、夜舂、登高、赏菊之类也。冬则画以人物寂寂,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人,骡辆运粮,雪江渡口,寒郊雪腊、履冰之类也。”春天要画草木萌发,以及人们心情愉悦劳作之情,夏天画人们纳凉等。这些都是四季存在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自然景物去描绘。而且在《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中韩拙为我们分析了烟雾、云霞这些意象的分类、特点,以及画家应该怎样去区分。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由于对象不同,他们所画的境界和气氛就不同。比如范宽画北方山水,高山深谷,构造奇特,像我们看电影的特写镜头,山峰迎面而来,雄浑的景象正是北方山水的本来特点。宋代理学家程颢说过:“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意思是万物皆有理,也就是自然规律,顺应则昌盛,违反则灭亡。在《论山》中山有四时之色:“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也讲的是山在不同季节的面貌也是不一样的。画画的人就是要深刻了解四时之物象,了解大自然之规律。这也就是韩拙《山水纯全集》当中要告诉给我们的自然之理。
二、创作之理
创作之理指的是画面内在要素的有机联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规律。即画面物像之间的联系。画面各个物象并不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而是画面的生命。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他的意思是这些物象的组合以及之间的构图就是画面之间的联系,这些创作的道理是我们要掌握理解的。还有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度乎人事”,山水林木既要遵循自身之理而成画,还要兼顾人事之理而布局表现,他说“山有主客尊卑之序,阴阳逆顺之仪”的意思是画山有主尊客卑的次序、阴逆阳顺的仪态。“主者,众山中高而大也。有雄气敦厚。傍有辅峰丛围者,岳也。大者尊也,小者卑也。大小冈阜,朝揖于前者,顺也。”高大雄伟为尊,矮小为卑,这观念与他“予世业儒”是息息相关的,主客尊卑就是儒家之理。也和孔子的“比德”思想一脉相承。山水画创作主要就是在立意构图,笔墨皴法为用。所以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性在道艺一体、以道驭艺。
三、诗意之理
宋代绘画对诗意的追求,诗书画相通,“诗中有画”是宋代艺术最宏大的隐喻。“诗”意之理也就是人“思”之理,也就是画家的内心感情。他主张绘画源于画家内在之灵动,进而体察大自然的外在变化,最终统一在物我相应的境界之中也是这样的意思,即所谓:“默契造化,与道同机。”在《论用笔格法气韵之病》中提道:“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如果行笔或粗、或细、或挥、或匀、或点、或重、或轻,不能一一分辨明白,那么,追求形似者,气韵柔弱而没有真画。“北宋画家董源之《夏山图》,画山、画坡岸,都不作奇峭之笔,且无雕琢习气,画中景物的高低晕淡深浅,都极自然,表现出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有较强的表现力,犹如他那老劲雄放的字体,虽笔墨不多,但表现极有生趣,“其笔太粗,则寡其理趣;其笔太细,则绝乎气韵。”
四、习学之理
《论古今学者》中“天之所赋于我者,性也。性之所资于人者,学也。性有颛蒙明敏之异,学有日益无穷之功,故能因其性之所悟,求其学之所资,未有业不精于己者也。且古人以务学而开其性,今之人以天性耻于学,此所以去古逾远,而业逾不精也。”学之理与师古有很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艺术家不仅要有先天的自然禀赋,还要在后天不断努力与学习。也可以像张璪说的“外师造化”向大自然学习。在《论山》中“画若不求古法,不写真山,惟务俗变,采合虚浮,自为超越古今,心以自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难可与言之”的意思是画如果不讲求古人之法,不对照真山写生,只去追求世俗画风变化,采撷来以合乎虚饰浮夸的时尚,妄自称说超越古今,内心被眼睛蒙蔽,把对的变成错的,这些都是懵懂不知山水格法要妙之士,难以与他们谈论。“画真山”与“古画法”并举。他也在《山水纯全集》里这样叹息“哎!今天的人推崇少的非议多的,忘记古人迎合今人,才为名声利益所诱惑改变,博古好学的太少了。”
结语
韩拙的《山水纯全集》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他的画论中的“理”,笔者分别从自然规律之理、创作之理、诗意之理、习学之理四个方面来论述韩拙《山水纯全集》重“理”。绘画需要“理”,掌握自然之理、作画时的创作之理、画面表达出的诗意之理、我们怎样学习之理。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韩拙.山水纯全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颜成丽,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