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文书法艺术特征类分研究

2016-04-04胡长春

书画世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金文铭文

文/胡长春

精英论坛

金文书法艺术特征类分研究

文/胡长春

内容提要:对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的把握,是作为古文字学研究对象和作为金石书法取法范本的分野所在。目前我们对金文书法风格特征的把握还是基于古文字学的立场的描述,如商代后期、西周的金文按时间和王世的序列,春秋战国按地域风格,尤其是战国时期基本都采用五系分类或变化之,这种分法的优点是能全面揭示其风格特征,缺点是太复杂,因此笔者联想到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的细分问题。笔者认为,与书法关系最密切的传统诗歌艺术的艺术风格来类分值得我们借鉴,笔者综合考察黄钺、杨景、卢派、金学智各家的分类品目,认为黄钺《二十四画品》的类分细目更适合用来类分金文书法风格。

金文;书法艺术;分类研究

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创造出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青铜器便是其间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品类繁多,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在青铜器上铸铭文,早在商代就开始出现了,铭文为族名标识或所祭奠父祖的日名。到商代晚期开始有长达四五十字的记事铭文。进入西周以后,更出现了百多篇百字以上的长篇铭文。这些铭文里面有的是记载国君对自己的奖赏册命,有的是纪念战争中的功绩,有的是记录契约盟誓,也有一些是对后世子孙的训诫箴言。因此,青铜器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有学者曾言,一篇长铭金文,可抵一篇《尚书》,可见其史料价值之珍贵。

一、作为古文字研究对象的金文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按照古文字学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具体地研究青铜器铭文在各历史阶段之字形特点、修辞、语句、文法的习惯及其演化过程,才能较深刻地理解此种文字。

殷周金文在古文字学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它时间跨度大,上起殷代,下迄战国,它是古文字发展史上的中间环节,上承甲骨文,下启战国秦汉文字,是研究文字演变规律的重要依据和中介。甲骨文的许多字,是靠着金文这个中介才得以认识的。同样,战国文字的释读也是以金文字形为基础的。其次,传世和出土商周铜器铭文已逾万件,单字近五千,这些铭文涉及当时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有不少长篇铭文和有韵铭文,为研究上古词汇、语法、训诂、音韵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再次,早期金文中保存了一些汉字的原始形态,是研究文字起源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古文字研究领域里,金文的研究举足轻重,古文字学家一直为之倾注心智。

对古代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汉时代,自北宋以来,出版过多种青铜器的图录和专门著作。学术界一般将金文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1.宋代为滥觞期。代表人物有吕大临、薛尚功等。宋人创造的一整套搜集、整理金石资料的方法和体制,一直为后代学者所沿用,有效地保存和传布了历代金石文字资料。2.清代乾嘉到清末为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以孙诒让、吴大澂为代表。吴大澂在分析字形结构、考订文字源流方面比乾嘉以来的金文学家有较大进步;孙诒让比前代及同时代治金文者更加注意古文字考释方法的探讨。3.民国初至20世纪30年代是金文研究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罗振玉、王国维。罗振玉对金文研究的贡献主要在青铜器铭文的搜集、整理和刊布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王国维的成就主要在利用金文资料研究商周历史和古代制度方面,他首倡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界影响颇大,在考释文字和通读铭文方面也有精辟的见解和突出的成果。4.20世纪30年代以后,金文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唐兰、于省吾。郭沫若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利用金文资料研究商周历史方面,尤其是他创立了标准器系联法,奠定了青铜器断代的基础。唐兰在其著名的《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和《周昭王时期的青铜器铭刻》两文中,指出金文的“康宫”即康王之庙,这一论断不断为新出土的铜器铭文所证实,“夏商周断代工程”即采用“康宫”原则。于省吾的主要贡献在于考释文字,他不仅善于借助古文献考释古文字,更善于用古文字整理和考证古籍,所著《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诸子新证》等在学术界曾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新证派”的代表作。

重视金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是金文研究的优良传统。历代学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产生一大批成果。如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博古图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啸堂集古录》、王厚之《钟鼎款识》、杨南仲《皇祐三馆古器图》、刘原父《先秦古器图》等。清代乾隆年间,钦定将皇家青铜器的收藏编辑成《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等四部青铜器著录。若干学者也竞相编纂,如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吴荣光《筠清馆金文》、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吴式棻《古录金文》、吴大《斋集古录》、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方益《缀遗斋钟鼎彝器款识考识》等。

民国时期又有邹安《周金文存》、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图录》、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善斋吉金录》、于省吾《双剑吉金图录》、容庚《武英殿彝器图录》等。

尤其是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收录商周青铜器铭文4800余件,在当时是一部金文资料的集大成著作。1956年于省吾所编《商周金文录遗》、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与《三代吉金文存》三书,大体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前流传于世的金文资料。

其后,徐中舒主编的《商周金文集录》,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出土和征集的金文资料。在《殷周金文集成》出版之前,台湾学者编著了两部青铜器著录:严一萍《金文总集》收7823器;丘德修《商周金文集成》收8974器。

金文著录的经典力作《殷周金文集成》于1984年8月开始出版,到1994年12月(实为1995年4月)全部出齐,计十八巨册(八开本精装),共收铜器铭文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三件(顺序编号为12113,减少器类之间的空号,实为11983,简称《集成》)。

2012年吴镇烽编著的金文著录的集大成之作—《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出版,引起学界关注,全书共分35大册,著录的时间下限到2012年2月,共收录传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4件,其中有700余件系首次著录,共收录铭文20449幅,是目前最完整的古文字词典性工具书。

二、作为金石书法取法范本的金文

(一)“文献”金文向“法帖”金文的转换

商周铜器的出土,早在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的价值,直到宋代才较为重视。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视作“法帖”,见士人们对于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铜器也相继出土,尤其是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四大重器铭文,被书家奉为经典,竞相临习,成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声名显赫的法书名帖。同时皇家有《西清四鉴》的编撰,私人有阮元、吴大澂、吴式棻、方浚益、刘心源、孙诒让、罗振玉等专著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清朝中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上的专制和思想上的钳制,开始大兴文字狱,致使大批知识分子再没有经世致用的政治抱负,从而转向对儒家的经典进行重新考证,一时朴学大兴。随着朴学研究的深入,隐没于深山荒冢的残碑断碣石陆续被发现,有关金石碑版的著录和整理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这时的学者又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和文化修养,如翁方纲、黄易、桂馥、钱坫、钱大昕、朱筠、汪中、孔广森、严可均、阮元等在当时都颇有书名。伴随着金石学的复兴和深入人心,更多的书法家把目光和兴趣从刻帖转移投向碑版石刻作品,尤其是四大重器的出土,金文书风受到极力推崇,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二)清末以来对主要金文书家回顾

金文书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兴起的,众多的书法家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也远超两宋。擅长金文书体的书家林立,其中代表性书家有:

1.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

2.朱为弼(1771—1840),字右甫,号椒堂,浙江平湖人。他的金文作品大都是对铜器铭文的整篇移录,字形结构也遵从原作,笔致轻松随意,布局错落参差,具有一股不事雕琢的质朴气息。与当时众多写小篆者的工整均匀相比,其作品显得清新自然。

3.赵之琛(1781—1860),字次闲,好献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金文线条厚重坚实,参入隶意,结体参差错落,活泼自然,具有独特的风格面貌。

4.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等。

5.吴大澂(1835—1902),本名大淳,后为避穆宗载淳而改大澂。作为一位古文字学家,他的金文书法是在对金文研究辨认的基础上,将金文的字形结构进行规范和整理,便于掌握和运用。他以小篆的笔法来书写金文,将生动烂漫的金文变得整饬和规范。吴大澂的出现使金文成为可识可之书,不但丰富了古文字书法创作取材的范围,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古文字书法的发展,在清代篆书“复古”之风中渗透浓厚的学术气息。他的努力,在普及金文上是功不可没的,为后代的书法家铺平了道路。

6.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早年寻师访友结识俞樾、杨岘等名流,尤其受到吴大澂、吴云和潘祖荫等人赏识,得以遍观诸家收藏的金石碑刻拓本以及书画真迹,眼界为之大开。 其金文书法恣肆老辣、剽悍雄强,完全有别于文人者的温文儒雅的书风。

7.黄士陵(1849—1908),字牧夫,号倦叟、黟山病叟等,安徽黟县人。其篆书风格独特新颖,字形介于小篆和金文之间,严谨整饬,方圆互用,坚挺雅洁。字形结构却显得,方正古朴,静穆端庄,大智若愚。

8.曾熙(1861—1930),字嗣元、子缉,号季子、俟园、农髯,湖南衡阳人。其在书法上涉猎广泛,于商周金文、汉代隶书、南北朝碑刻及晋唐法书无所不窥。其金文书法点画瘦硬,行笔过程中加入细微动作,使线条出现蜿蜒迟涩的趣味,别具一格。

9.黄宾虹(1864—1955),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字朴存,一作朴人,中年更号宾虹。黄宾虹是近代历史上的位杰出的绘画大师,同时在书法艺术上同样取得很高的成就,特别是金文书法上,以画家之笔,形成独特的面貌。 黄宾虹在大篆书法的探索之路,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从它生辣稚拙,笔墨苍润篆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浓郁的文人意味,依稀看到书中的隐隐画意,看到了一个高古、冷逸、静穆的审美新天地。

10.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对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11.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自署清道人,江西临川人。他书法上取法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能,功力深厚。而其书法的根基在篆书,其篆书又以金文为主,他认为:“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学篆必神游三代,目无二李(谓李斯、李阳冰),乃得佳耳。”同时他还对商周金文根据风格特点作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这在清代书坛堪称是第一人。

12.王福庵(1880—1960),现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所篆《说文部首》字帖、《说文作篆通假》,向为行家肯定,成为学篆范本。

13.胡小石(1888—1962),浙江绍兴人。名光炜,号倩尹、夏卢,晚号沙公。学李瑞清,恪守其师“求篆于金德主张”,遍临商周鼎铭,其金文书法笔画多方折,故显凝重,雄拔刚健,自成面目。

14.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收藏家。容庚先后编著了《金文编》《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善斋吉金图录》等书。他从我国第一部专科性金文大辞典《金文编》,到近代青铜器研究的开创新巨著《商周彝器通考》,再到《丛帖目》《历代名画著录目》和《颂斋书画小记》这三部现代书画鉴赏的巨型工具书,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5.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晚年以书法卓绝,驰名于世,熔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现代“螺扁”,人称陆维钊体,独步古今书坛。

16.徐无闻(1931—1993),字嘉龄,号无闻。原名永年,三十耳聋后更名“无闻”,室号守墨居、烛名室、歌商颂室等。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

(三)当代金文书法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撰《20世纪年金文书法史年表》一文,对20世纪以来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笔者总结从事金文书法创作的群体主要有三类: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吴大澂等学者金文书艺笔端不激不厉,没有情感的过度宣泄和释放,有的是学养积累中而英华自现。诚如孟子所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们丰厚的学养,能使他们笔下的金文书法体现出庙堂之高的郁郁之文和神圣之美,给人以不尽的启发。而画家书法推崇墨韵,风姿绰约,若论法度规矩则不免疏失,但黄宾虹等画家能从篆籀文字中提炼出“参差离合,大小欹正,俯仰断续、肥瘦短长,齐而不齐”的“内美”价值观、审美观,并付诸行动。吴昌硕等在用笔上虽竭尽“酣畅淋漓”之能事,但其作品总体上还是重视合度与合道,而不作硬性的牵扯和摆布,就字势而言要按点画的自然形态顺势而出,力避人工的“布算”与做作,追求一种“老辣纵横”的境界。而缺乏内部支撑的职业书家就显得无所适从了。为什么我们看殷周甲骨文书法或金文书法原件或拓本,能从中读出神性的光辉和震人心魄的美感,而看各种展览中当代人的金文书法,基本都是草率和故意扭曲的用笔?直接的原因即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在当代展览中看到的金文书作在在显示出其内涵的单薄和缺乏诗意,由于书法作者缺乏整体把握甲骨金文的能力,也看不懂甲骨金文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笔者宁愿更喜欢吴大澂、罗振玉、容庚等学者的金文书作。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也关涉到对金文全体风格特征把握。前文已及,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金文拓片字帖已有一万六千多件,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在书展中看到的金文书作,其取法对象则范围有限,过窄的视野已明显地阻碍了当代金文书法的发展。

三、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类分初探

(一)金文艺术风格的把握

目前我们对金文书法风格特征的把握还是基于古文字学的立场的描述,如商代后期、西周的金文按时间和王世的序列,春秋战国按地域风格,尤其是战国时期基本都采用五系分类或变化之,这种分法的优点是能全面的揭示其风格特征,缺点是太复杂,以丛文俊先生的《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为代表;王长丰先生的《商西周金文书法》从金文的书写者—史官入手,选用189件金文拓片来全面探讨了金文的书写者及金文书法风格问题,并结合《周礼》等文献,认为掌管青铜器的礼器的职官为:大史、小史、内史、司约及小臣等,其观点得到当代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的认可。这种分法的优点是能揭示金文书写的传承性,缺点是不能全面把握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此外,曹锦炎先生的《殷周金文选》精选了266件金文拓片、沃兴华先生的《金文书法》精选了84件金文拓片、鲍春艳先生的《中国书法大系甲骨文金文》精选了95件金文拓片等,这些拓片都放大印刷,为我们借鉴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的提供了极大方便。

(二)关于金文艺术风格特征分类的思考

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是作为古文字学研究对象和作为金石书法取法范本的分野所在。孙过庭在评王羲之书法时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枸志惨。”孙过庭是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来类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由此我们联想到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的细分问题。笔者认为,与书法关系最密切的传统诗歌艺术的艺术风格来类分值得我们借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专谈诗歌的风格问题,是以艺术风格来类分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风格”多称为“体”。《二十四诗品》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二十四诗品》就是以精美简约的文字,构筑了恢宏的诗歌宇宙,展示了广袤的艺术时空。它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更是关于艺术风格的分类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诗歌理论著作,它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通道。《二十四诗品》的重要性和远大影响还体现在后人对它的摹仿上,历代产生了许多续作,它已经不仅限于诗歌理论的范畴,其续作已扩大到文品和书画品,如许奉恩《文品》、黄钺《二十四画品》、杨景《二十四书品》、卢派《二十四书品》、金学智《新二十四书品》等等,这些续作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反映了《二十四诗品》的持久不衰的魅力。

(三)金文艺术风格特征类分初稿

笔者十多年前在做博士论文《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时即已注意到金文书法艺术风格特征分类问题,后从事安徽朴学古籍的整理工作,无意之中见到黄山书社出版的黄钺的《壹斋集》中的《二十四画品》。黄钺仿效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即同样是分作二十四种意象或者称之为格调,分别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澹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洁、精谨、隽爽、空灵、韶秀。同样是每一意象或格调均书以十二句四言韵语,做出形象的比喻,并从谢赫和姚最那里承续一些篇题名称和评论绘画的内容,20世纪郑午昌撰著《中国画学全史》对黄钺这篇《二十四画品》予以高度评价,谓“足与《诗品》并传”。笔者综合考察黄钺、杨景、卢派、金学智各家的分类品目,认为黄钺《二十四画品》的类分细目更适合用来类分金文书法风格,今不揣谫陋,每品暂列三件金文细分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1.气韵:王子午鼎(《集成》02881)、鱼鼎匕(《集成》02881)、楚王章(《集成》00085)

3.高古:大盂鼎(《集成》02837)、保卣(《集成》05415)、作册夨令簋(《集成》04300)

4.苍润:师望鼎(《集成》02812)、三年师兑簋(《集成》04319)、师簋(《集成》04325)

5.沉雄:舀鼎(《集成》02838)、毛公鼎(《集成》02841)、兮甲盘(《集成》10174)

6.冲和:史墙盘(《集成》10175)、永盂(《集成》10322)、卯簋盖(《集成》04327)

7.澹逸:陵君王子申豆(《集成》04695)、米宫彝觚(《集成》07204)、长子臣(《集成》04624)

18.明净:商尊(《集成》05997)、商卣(《集成》05404)、新郪虎符(《集成》12108)

22.隽爽:虢季子白盘(《集成》10173)、秦公簋(《集成》04315)、师克盖(《集成》04468)

约稿、责编:徐琳祺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金文铭文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语法填空专练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云南原生态音乐分类研究
夔膚簠铭文读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