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2016-04-04何光秀广西来宾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广西来宾546100
何光秀(广西来宾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广西 来宾 546100)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何光秀
(广西来宾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广西 来宾 546100)
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又称为功血,该病是妇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可发生在性成熟女性的各个年龄层,本病的治疗主要分为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两种,其中药物仍作为控制子宫出血的首选方法。临床上若能够正确应用性激素治疗,可迅速有效地控制出血。同时止血后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来制定,如生育要求、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病程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主要目的为减少子宫出血、调整月经周期,可以选择非激素类药物、性激素类药物及中草药等。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药物;治疗;进展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性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影响着女性的生殖健康[1]。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种类上并无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得到了一定的治疗用药经验的积累,药物仍然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法[2]。本研究将对近年来临床上常用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进行如下综述。
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原则
该病主要的治疗原则为迅速止血及调整月经周期,尽量避免贫血及疾病的复发[3]。要注意区分无排卵性与排卵性功血之间的区别,根据患者的病程、出血量、年龄、体质及对生育的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中青年患者以达到恢复排卵为治疗目的[4]。对于更年期功血的女性则以控制出血及调整月经周期,避免复发为治疗目标,对排卵的恢复不做要求。育龄期的女性有排卵存在,则有很大生育希望,应当促进黄体功能的恢复[5]。
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用药物及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治疗本病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分为性激素类及非激素类药物[6]。
2.1 雌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止血药物又称为子宫内膜修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子宫内膜的修复止血上,雌激素可以通过增加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同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该药物主要适用于血红蛋白偏低的患者,由于出血时间较长,无法耐受阴道出血[7-8]。治疗剂量的使用上应当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剂量从小到大使用,原则上以最小剂量发挥最佳止血效果。雌激素主要目的在于纠正贫血,及时止血,积极的辅助治疗可给予输血,一般雌激素治疗之后还需要孕激素治疗,通过一次性月经样出血之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9]。雌激素用于青春期的功血患者,但并不用于围绝经期的功血[10]。
2.1.1 倍美力
戊酸雌二醇4~6 mg,倍美力2.5~5.0 mg,每8 h1次,直至血止。该方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2.1.2 苯甲酸雌二醇
根据出血情况每6~8 h重复1次,首次剂量为2~4 mg肌内注射,直至血止,该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不多。
2.2 孕激素
孕激素止血的方法又称为药物性刮宫或称为子宫内膜脱落法,主要用于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作用机制是将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相,在停用孕激素之后功能层内膜剥离,在自身雌激素的影响之下修复使子宫出血停止,以达到止血的目的[11]。孕激素通过控制溶酶体影响花生四烯酸水平,从而在停药之后发挥止血作用。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为黄体酮,通过20~40 mg肌内注射,连用10天,或者选用地屈孕酮10 mg/次,2次/d,可用于止血后的月经周期调整,可称为后半周疗法,对于排卵性功血患者可用甲羟孕酮10 mg/d治疗,共治疗1周,可减少出血,促进内膜分泌期发育[12]。
2.3 雄激素
功血治疗的同时可加用雄激素治疗,其目的就是增加子宫血管张力,收缩子宫血管,减少出血量,单独使用其止血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与雌激素及孕激素联合使用。配合雄激素减少卵巢源性雌激素分泌,抑制腺激素分泌,进而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但是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主张使用[13-15]。
2.3.1 甲基睾丸素
该药物的剂量5~10 mg/次,通常使用20天,主要用于出血量较大的绝境过渡期女性。
2.3.2 丙酸睾丸酮
该药物的治疗剂量为25~50 mg/d,连续使用3~5天,每个月经周期用量不超过300 mg,绝境过渡期女性可增加用药剂量。
2.4 米非司酮
20 mg/d,睡前顿服,2个月后改为2次/周;或者采用每日或隔日12.5~25 mg,共使用3~6个月。近年来米非司酮主要用于绝经过渡期功血的治疗,其疗效较为明显。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调节作用,可间接抑制子宫内膜芳香化酶的活性作用,感染子宫内膜增殖及分化,抑制其与子宫内膜受体结合[16]。
2.5 口服短效避孕药物
该药物1~2次/d,在止血3天之后逐渐减少剂量至1次/d,任何一种孕激素及雌激素符合型均有效,适合长期严重的无排卵型出血患者,维持血红蛋白上升之后再减少撤退出血[17]。
常用的两种新型避孕药为敏定偶及妈富隆,该类药物价格便宜,方便使用。两种药物均含有35 μg的炔雌醇,分别含有孕二烯酮及高效孕激素地索高诺酮,2片/d,每6~8 h一次,通常在2~3天内止血,之后维持药物至3天。已有研究证实了对于绝经过渡期、青春期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止血疗效,副作用较小。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同时存在高雄激素表现及希望避孕者,该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在调经的同时可达到避孕目的[18]。
2.6 其他激素类辅助治疗药物
在激素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激素类辅助治疗药物,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及一般情况[19]。
2.6.1 抗纤溶酶药物
其中重要的一类药物为氨甲环酸,该类药物可与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在出血开始即给予该类药物0.5~1.0 g/d,连续服用3~5天,在出血较多的时候使用,2~6个月出血明显减少后可根据经血量调整药物的用量。另一类药物为氨基己酸,该类药物可以一直纤维蛋白原的激活,从而阻碍纤维酶原转变为纤维酶,进而抑制纤维蛋白的降解,发挥止血的作用。早期的用量为4~6 g,静脉滴注,维持剂量为1 g/h,使用1~2天,直至出血停止,随后可以给与口服2 g/d,使用7~10天为1个周期。氨甲苯酸,该类药物同样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20],静脉滴注,每天的总用量不超过600 mg;口服剂量为200~500 mg,每天的最大剂量为2 g。
2.6.2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在功血治疗中发挥着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表明功血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的血管收缩性物质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舒血管物质,平均可减少40%~50%的出血量,同时缓解经期疼痛[21]。若患者出血不严重,不影响日常的正常活动,可采用萘普生口服0.2~0.3 g,每日剂量不超过1.25 g,2~3次/d,或采用甲芬那酸治疗,该药物的首次剂量为0.5 g,每6 h使用1次。
2.6.3 止血剂
维生素K、维生素C、酚磺乙胺、卡巴克络等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其中卡巴克络片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细胞通透性,可使毛细血管回缩,且该过程不会造成凝血。可口服2.5~5 mg,3次/d,也可以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每12 h1次,严重时可加大治疗剂量。酚磺乙胺,该类药物的治疗机制是通过增加血小板生成,从而增加其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黏附力,缩短凝血时间,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以减少血液渗出[22]。使用剂量为0.5~1.0 g,3次/d,可采用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的形式。
2.7 棉酚
该类药物可促进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萎缩,一直甾体激素的生成,尤其适用于绝经期或者绝经过渡期的患者,以达到早日绝经减少出血的目的。使用剂量为20 mg/d,连续使用2个月之后改为2次/周,治疗的同时注意补充钾,以降低低钾血症的发生[23]。
2.8 促排卵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尿促性腺激素、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于年轻女性,尤其是有妊娠需求的女性,控制出血可采用克罗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或者尿促性腺激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其中克罗米芬可有效促进卵泡素的增加,在黄体功能好转之后,才采用雌激素及孕激素治疗以减少出血,克罗米芬在月经第5天开始使用,连用5天;尿促性腺激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给药为自月经第5天开始使用克罗米芬100 mg/d,连续使用5天之后,采用150 U尿促性腺激素治疗[24]。
2.9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近年来该药物被越来越多的报道用于功血的治疗,其具有促性腺激素释放,对垂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减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常用于出血量较大的内科疾病,或绝经期或绝经过渡期的出血,但是并不适用于手术的功血患者暂时过渡缓解症状。由于该药物价格相对较为昂贵,因此临床上较少使用[25]。
2.10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临床使用,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医药可发挥重要的整体调节作用,其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且远期疗效较为稳定,具有重要的优势。尤其对于青少年功血及初潮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作用。常用的中成药有三七粉、云南白药、血蝎等,中草药有仙鹤草、墨旱莲等,另外辩证处方疗效更佳,且价格相对便宜,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妇科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功血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我们已经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在临床治疗中药物仍作为主要的治疗选择,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功血,激素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有效且良好的治疗,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提高,临床医生在治疗功血中应当更加个体化的考虑患者的各项指标,如年龄、生育要求、经济情况等,尽可能的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有效、经济、方便、简单、副作用小的药物治疗,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妇科医疗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功血治疗工作将会不断发展进步。
[1]张玉梅,许大秋,赵晋秋.妈富隆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0例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10(8):876-877.
[2]黄国花.宫血宁联合安宫黄体酮治疗功血43例[J].西部医学,2008,10(5):345-346.
[3]王玉凤,吕宏梅,曹春晶.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2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7(4):248-249.
[4]徐 静,康丽红.曼月乐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4(8):123-124.
[5]曾韧娇.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2011,10(8):567-568.
[6]祁友莲.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性激素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15(11):1187-1188.
[7]宣飞兰.不同方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1,5(4):347-348.
[8]马婧婧,王 倩,秦 芳.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4):203-204.
[9]吴成娥,王秀萍.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2例[J].中国药业,2012,21(11):102-103.
[10]马德芬.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联合培坤丸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0例[J].新中医,2012,44(9):66-67.
[11]邵淳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74-175.
[12]张 欣,高 珊.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90-3990.
[13]左 燕,陈丽宏,荣 晅.复方盐酸普鲁卡因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5):372-373.
[14]王晓燕,许丹彤,马凤敏.10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86-87.
[15]张 红,李伟莉.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2,34(7):1100-1101.
[16]Charles J,Lockwood MD.Mechanisms of normal and abnormalendometrial bleeding[J].Menopause,2011,18(4):408-410.
[17]赵江红,何荣霞,别雅春.前列腺素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5):792-794.
[18]刘海燕.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130-131.
[19]PinkertonJV.Pharmacological therapy for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J].Menopause,2011,18(4):453-461.
[20]Tsai MC,Goldstein SR.Offic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J].Clin Obstet Gynecol,2012,55(3): 635-650.
[21]Thoms MC.Treatment options for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J].Nurese Pract,2011,36(8):14-20.
[22]张 涛,杨海澜.口服妈富隆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7):523-525.
[23]李燕雄,王中弥.米非司酮在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144-146.
[24]Kuzel D,Bartosoal L,Rezabek K,et al.Successful pregnancy afterthermal balloon endometrial ablation followed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 embryo transfer[J].Fertil Steril,2010,93(3):1006-1009.
[25]Daniels JP.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nmetrial abl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heavy menstrual bleeding[J].Obstet Gynecol,2013,25(4):320-326.
R711.52
A
ISSN.2095-8803.2016.03.025.03
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