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配合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虚寒性咳喘50例分析

2016-04-04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赵明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4期
关键词:羊肠线棉球针孔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赵明

1 临床资料

50例慢性咳喘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17~65岁。其中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或气道高反应29例,支气管哮喘21例。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内科病症中咳嗽病症候分类,属风寒袭肺、痰湿蕴肺型;哮喘病属于发作期寒饮停肺、虚实夹杂型的病例。排除辩证属于实热、阴虚内热、寒热错杂的病例。并排除心功能不全、胃食管反流、鼻后滴漏综合症、肺结核等原因引起的咳喘。

2 治疗方法

2.1 埋线疗法 将0号可吸收羊肠线剪成所需的长度(约1~1.5cm)或同等长度的高分子蛋白线并消毒以备用。医者须佩戴医用一次性口罩及医用胶皮手套。选取准备埋线的穴位:定喘、肺腧、风门(均为双侧)。先用鍉针点压定位后,再用碘伏棉球对所在穴位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消毒。选用一次性埋线针,然后用持针器将所需线从针头处穿入针管后接针芯,将针以于皮肤呈约30度角快速刺入穴位。推动针芯将羊肠线送至肌肉层或皮下组织,然后顶住针芯退针管,退出穿刺针后在针孔处用无菌纱布按压,用创可贴固定,以防感染。嘱患者三天之内勿洗澡,一周之内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间隔一个月后行第二次,三次为一个疗程。

2.2 火针疗法 选取新九针针具当中的细火针,患者选择俯卧位,选穴:定喘、肺腧、风门(均为双侧)。用鍉针点压定位后,再用碘伏棉球对所在穴位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火针针身中部1/3平放入乙醇灯火焰中,待针身红亮右手向上提起针柄,同时向下放入针尖使针身前2/3成45°角倾斜在火焰中,待针尖针身烧至白亮后,采用直刺或斜刺法,刺入所选穴位约1~2分深,速入疾出,轻浅点刺。出针后迅速用碘伏棉球用力按压针孔,严禁揉按,以免出血,重而速按可减轻或消除痛感。治疗完毕后嘱患者3日内,切忌洗澡或浸泡针孔,以防感染。疗程:3次一个疗程。即首次埋线后一周之后进行第一次火针疗法,之后每间隔一周治疗一次,直到第2次埋线的前一周为止。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显效:各种症状(咳嗽、咳痰、气喘及肺部哮鸣音及遇寒加重情况)基本消失,3年内未复发者,其中在1年后复发经再用本法治疗仍有效;有效:上述症状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者;无效:各种症状没有消失。本组50例中,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造成慢性咳喘的原因是肺部过敏性疾病。在急性发作期,临床上大多采用西医消炎或激素疗法,以暂时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病,一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或邪气潜于肺,使肺气失宣,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液输布失常,导致痰饮内停,一旦外感风寒即引动宿根而发咳喘。二是由于正气不足虚证所致,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全身阳气俱衰,阳气衰则卫外不固,肾气不充,肾阳不盛则易感外邪。另一方面,痰饮为阴饮,痰饮盛则易伤肺脾之阳,致肺阳脾阳渐衰,肺阳虚不能卫外而易感邪,脾阳虚不能化湿祛痰,伏邪不去,则难以绝病之“宿根”,日久致正气渐衰,而“宿根”愈盛,反复发作缠绵难已。

穴位埋线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即把羊肠线通过埋线针刺入相应的腧穴和特定的部位,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产生的物理或化学作用来治疗疾病。该疗法具有穴位封闭效应:埋线前进行的局部麻醉产生的刺激冲动可以起到调整脏腑、调气活血的作用;还具有针刺效应:埋线时针刺入穴位后会产生酸麻感,羊肠线的吸收也需要较长时间,所以羊肠线在吸收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长效刺激穴位的作用。羊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利用异体蛋白在体内经过软化、分解、液化、吸收的作用,对穴位和机体产生生物、物理、化学刺激而获得的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过敏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温热刺激,即借“火”与针之力刺激经穴或局部,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开门祛邪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源泉,火针的温热刺激能增强经络对气血的营运与推动作用,气血调,经络通则邪自去。

猜你喜欢

羊肠线棉球针孔
可爱的棉球
一起来探案
小棉球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怎样消除气逆打嗝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和好,还是绝交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
决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