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
2016-04-04
本刊特约记者王帮高
圆梦
本刊特约记者王帮高
老杨的最大心愿就是拥有全市第一台粮食烘干机、第一台无人植保机和3台大型深松整地机,现如今,这些大家伙都一一陈列在他的农机大院和车库里。
粮食烘干机圆了儿时农机梦
其实,杨维松的农机具也不算少,进军农机行业14年来,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翻转犁、播种机、喷灌机等大大小小的农机具已有100多台。但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他,就一直渴望家中有一台粮食烘干机,这样,即使刮风下雨,收获的粮食也不用在马路边上来回折腾。
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老杨就种了80多亩地,如今,随着土地流转,他已将土地规模扩大到550多亩。每到玉米收割季节,如果遇上雨水天气,收割的玉米不能及时晒干,就会发霉变质,造成重大损失。
去年三夏之前,烟台农机部门组织召开了粮食烘干现场会。听到消息后,杨维松自己驾车赶到会议现场,当看到现代化的大型粮食烘干机,真是喜出望外,经过询价议价、了解性能、搞清补贴政策后,现场就拍板订购了一台12吨的粮食烘干机。
2015年秋季,莱州呈现多雨季节,收获后的玉米无法及时凉干,愁坏了一些种粮大户。当得知朱旺维松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粮食烘干机后,许多大户便将一车车玉米扎堆送往那里,日夜排队等候。而那台烘干机也不负众望,每天16个小时连轴转能输送5大车烘干的玉米。
杨维松说,由于今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晚玉米含水量普遍高达34%,比往年高很多,一批玉米需要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烘干,才可以达到13.5%的收购标准,冬天通过自然凉晒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而使用烘干机,既划算又节省时间,成本仅为0. 08元/斤,烘干机终于让农业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以后就不用看老天“脸色”种粮了。
“我种了250亩玉米,产量达到了40万斤,全部都堆放在马路上,每到玉米收获季节,都要面临风雨打击、晾晒场地限制等问题,运气不好时就可能“颗粒无收”。今年玉米价钱本来就不高,一旦发霉变质,就更不值钱了,幸亏合作社里有了这台烘干机,一周给我烘干了18万斤,这些从烘干机里出来的玉米,就可以直接卖给当地的饲料厂了,关键时刻真是帮了大忙。”种粮大户杨祖山也同样叙述着烘干机的各种好处。
深松整地机燃起耕种新希望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是不可更换和替代的生产资料,耕地质量的好坏,对于增产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深松整地,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力举措,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杨维松,对此深有体会。
2005年,保护性耕作开始在莱州推广应用,老杨把它称之为“懒汉种地”,因“懒汉种地”无需翻耕土地,既能保护农田土壤免受侵蚀,又能改善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为作物高产奠定了基础。另外,由于“懒汉种地”省时、省工又省力,简化了播种的工序,操作简单易行,这一习惯老杨一直坚持了10年之久。
但恼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懒汉种地”连年耕作,连施化肥,重型免耕播种机和大马力拖拉机频繁进出,加之传统犁翻方式,导致土壤“荒、硬、瘦”板结问题突出。同时,保护性耕作失去了翻耕除草的作用,加上有的杂草受秸秆遮盖,除草剂不易喷洒到杂草上,影响除草效果,加大了人工除草的难度。
而作为该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深松整地,就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深松整地通过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开展深松整地作业可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土地深松后,增加了肥料的溶解能力,减少了化肥的挥发和流失,从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深松作业可以消除由于机器进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土地深松后,土壤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可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
近几年,看到周围不少人使用联合整地机,因为深松整地能将耙茬、深松、合墒、碎土、平地等作业一次完成,深松达35厘米以上,作业时还能确保打破犁底层,让大量的地面茎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这让老杨产生了想法:“要整地,大马力,宁可多花钱,也要用大马力农机深松整地。”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2015年初春,他又投资了50多万元,一下子买回了3台东方红1354型拖拉机,配套联合整地机,将自己承包的500多亩土地全部深松一遍,三夏三秋时,小麦玉米产量明显提高。恰逢莱州市承担省级2015年农机深松整地试点项目,通过投标,维松农机合作社获得了6000亩的土地深松任务,春夏秋冬四季,3台深松机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不仅将自己500亩地全部深松一遍,还完成了6000亩的土地深松任务,年底一盘算,三台深松机纯赚20多万,这让老杨对深松整地作业更有信心了。
小型无人机让飞保梦想成真
春节刚过,杨维松就安排2位年轻的社员去外地学习无人机操作技术,他自己在家也不闲着,他要利用春耕前这段空闲时间检修维护一下自己那台心爱的无人机,因为这个宝器,是他千里迢迢从外面花了很大心思“请”进来的。
在杨维松的农机仓库里,旋耕机、喷灌机、移裁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药机各种农业机械一应俱全,这些农机不仅用途不一,款型上也能看到不少更新换代的痕迹。据杨维松介绍,从事农机耕作14年来,自己在农业生产机械化上共投资了200余万元,从小机器换到大机器,农机生产几乎覆盖了耕种的每一个人工环节,杨维松家中的机器数量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从小就爱摆弄机器的他,从背负式打药机、到自走式打药机,再到现在的无人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个五年计划就会更新一种设备。
“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就像从前玩游戏机一样,只要掌握好手柄,按照步骤操作,飞机就会在你的指令下按预期线路飞行。”一位工作人员在给春小麦飞防表演时的娴熟动作令很多好奇的农民感到惊讶,低空飞行的植保无人机吸引了很多村民的眼球,这两个形似蜘蛛的东西在工作人员的遥控指挥下,灵活自如地在麦田上方飞行、盘旋、起落,并向下喷出均匀的白色云雾。
“别看无人机个头小,喷洒作业可是好手。”老杨高兴地说,“植保无人机超低空飞行一天能喷洒300多亩地,一分钟就能完成2亩地的喷洒任务,相当于40个人一天的作业量,每亩作业费仅10元钱。而且无人机的离心式喷头保证药液喷洒细密、均匀、有压力,无药液漂移,无作业损失,减少人工漏喷重喷现象,比人工喷洒更加高效、安全、节约。”“以前每到农药喷洒季节,是最为头痛的时候,雇工不好找,机械喷洒又容易碾压庄稼,人工喷药质量还不好,且用工费昂贵,费时费力又花钱,在病虫草害高发期内非常被动。现在采用无人机,它的速度是传统人工喷洒的数十倍。每亩仅消耗1升左右的药液,相比其他喷药方式减少40%以上,还不受地形限制。”
说到无人机的好,杨维松更是滔滔不绝,他说,智能植保无人机作业大多为低量喷药,且操控人员远离施药区域,避免了农药中毒风险。无人机旋翼形成的下压气流可实现动态喷洒,施药效果远强于传统农业机械。
2015年,杨维松承包的500亩田地从种到收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300多斤,玉米亩产达到2100多斤,全年粮食收入和机械作业收入达到了150多万元。“十二五”最后一年,农机“三大件”帮助杨维松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使他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机明星。如今,这位朴实的农民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希望在“十三五”某一天能用上智能农机,整个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全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