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作品演唱风格的把握
2016-04-04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周 枫(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作品演唱风格的把握
■周 枫(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承的民族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音乐风格,是表达信仰习俗,感情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作为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把握是一个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我民族声乐的风格,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的灵魂呢?以下是民族声乐作品风格把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对语言特点的把握
了解各地方的方言特点,民族语言也是多种多样,像傣语、蒙古语、藏语、白语等等。其中藏文共有三十个字母,除了两个字母部位处于较深的腹部外,其余的二十个字母的发音部位基本都处于口腔最前端位置。藏族的山歌,牧歌在起句时,演唱者必须气足力大,常出现连续向上的旋律,但由于每个字母的力度向下而发音的时值又需拖长,因而一些声乐作品经常用易于拖长的韵母衬词。如:索、呀、啦等,使其音色明亮,辽阔。另外北方的语言习惯和南方的语言习惯不同,形成了一种地域语言习惯,这些都是声乐作品演唱者必须要了解的。普通话虽然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民歌演唱都用普通话来唱,那么民族音乐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特点,更别说他的韵味了。如我们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就要把握川东民歌的特点和当地人的方言习惯,他们喜欢在一句话之前加上一些像号子一样的衬词,如歌里的“啷啷扯,咣扯”,“罗儿,啷罗”等,从这首歌中我们知道,如果一味的把它唱成普通话,而不按它的地域性来演唱,就会失去了这首歌的风格,更没有了它的特点了。其他的民歌也是一样,一定要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如陕北民歌《兰花花》在漫山遍野的黄沙中,在饱经沧桑的脸庞上,《兰花花》以其独特的风格唱出了陕北人特有的淳朴和善良。陕北方言中部分的声韵与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标准)有明显不同之处。如《兰花花》的八段歌词中,第一段:“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其中“线”为儿话音“线儿”,“生(sh ēng)”字按陕北这一带方言要唱平舌音“sēng”,“xià”唱“hà”,“à i?”要唱“ng-ai”,字头是唱“ng”,归韵到“ai”,最后“人”字也不是唱前鼻音“rén”,而是唱后鼻音“rén g”:第二断中“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子”为儿话音“子儿”只有好好的把握陕北地方的语言习惯,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涵,突出音乐的灵魂。
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一个演唱者,既要唱好本民族的歌曲,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掌握多种民族语言风格的作品,扩展自己声音表现的适应性,因此,要唱好各民族民歌,不但要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各民族的语言特征,这样才能比较完美地表现各民族的习俗感情。
对民族声乐作品体裁与形式的把握
声乐作品的体裁是丰富多样的,有颂歌、劳动号子、山地小曲等等。但是由于内容和所有表达的感情不同,就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声乐体裁的形成,不仅有曲调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词的文学风格的作用。声乐艺术的文学风格是歌词所体现的特有的文风异彩,歌曲的体裁艺术风格,往往是有文学风格奠定基调,引导或影响着其他风格的形成与体现。因此,在不同的体裁歌曲中也就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比如:颂歌一般趋于雄浑,豪放,气势宏大。劳动歌曲一般趋势于干练,节奏昂扬。歌舞曲趋势于含蓄,自然,而叙事曲大都柔美。
声乐的形成风格一般是由于人声的音色、音域和音量的不同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声乐形式。声乐表演这种形式,在塑造形象与声音造型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充分调动音、调式因素、节奏变化、旋律起伏等手段,细腻深入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在声音上适应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信天游”这种体裁,在声音塑造上就具有它独特的特征,这种体裁的作品在陕北地方以男生演唱最具有特色,声音高亢明亮,旋律流畅起伏,音域跳跃宽广,“信天游”大荡气回肠,充满野性的美是这种体裁的最好体现。
例如:《嘉陵江上》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曲,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的罪行,描述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敌寇的无比痛恨及报仇雪恨的决心,词作者在前段表达了对国土沦陷和被害亲人的深刻怀念,述说了悲愤心情,后段转为激昂奋进的报仇雪恨,打回老家去,不做亡国奴的必胜信心,它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是诗和音乐的结合体,适合朗诵,缺乏歌唱性,但是作曲家在音乐结构上精心设计,把诗的朗诵性融入到曲调中,充分发挥了音乐的表现力,深刻体现了歌词的内涵,使作品成为一首很有特色的艺术歌曲,歌曲的前奏是引子,他把音乐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揭开了故事的序幕,并暗示了主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时代、民族、地方和个人风格的把握
1.时代风格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应,无论是歌词或是曲调都必须反应一定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的脉搏和生活气息,尤其是民歌,是人民心声和时代的写照,民族的时代风格的表现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要求,民族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要求在演唱中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和特色,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委婉深情的咏叹调还是刚健豪放的颂歌,无论是民间的唱法还是西洋的发声,都可以在表现时代的风格上施展魅力。
2.民族风格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只是因为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思想感情,风格习惯,地理环境的差异,尤其是民族语言的音调特质以及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声乐的民族音调的形成也包含了民族语言的特质,为了表现声乐艺术的民族个性特质,必须通过一切艺术技巧来社会生活形象,而声乐的一切技巧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完美地表现本民族的语言特色,民族的风格特征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声乐演唱者既要唱好本民族的歌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把握多种民族风格的作品,扩大自己声音的适应性,歌曲的民族风格同样是在词曲的完美结合中体现出来的,而语言的特色往往是表现出独有的风格的关键,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声乐演唱者通晓各民族的语言,原文演唱多数是模仿,很多演员听了录音和唱片,依样画葫芦,甚至根本不理解歌词的含义,这样既不能掌握语气,语势的变化,更不能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3.地方风格
与声乐有紧密联系的是地方风格,这为民族声乐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地方风格的形成,除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外,主要也体现在地方语言和方言的差异上,一般我国南方的民族细腻委婉,北方的民族粗狂奔放,旋律刚劲流畅,高原山歌高亢明亮,平原地区的民族舒展宽广,即使是同一民族的歌曲或民歌,由于地域的广大,方言的复杂,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具异彩,它具有同一民歌所有的音乐风格属性的共同特征,有地方风格的特殊色彩。
4.个人风格
声乐的民族、地方、体裁、形式和时代风格是通过演唱具体地体现在声音之中的,这就离不开个人的创造,个人的演唱虽具有某些特点,但不一定形成个人的风格,个人的艺术风格是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创造性,演唱中所产生的魅力,无论是何种风格的唱法关键仍在不同音乐的特殊手段,对民族语言美化我的结果,歌唱者既要是歌曲的解释者,更是歌曲声音形象的特殊手段,语言在行腔中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可以表现出歌唱者的艺术处理水平,他们能从无声的曲谱中挖掘出蕴藏在语言与音符中的内涵,不仅能把作者要表现的唱出来,还能把在乐谱上不一定标示出来的内容也体现出来,优秀的歌唱家都善于布局谋篇,在反复中玩味构思,对歌曲章节,段落,语言等都进行精密妥善的设计,字斟句酌 ,处理 语言的起、承、转、合、追求最准确,最完美的表达手段与方式。
2004年春晚上,彭丽媛演唱的《江山》高亢深情“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给共产党生命的源泉”伴随着歌声,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由衷地称赞彭丽媛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来自仙境的歌神”彭丽媛良好的音乐内涵和学习音乐二十年的基本功底,使她的演唱挥洒自如,通过自己演唱表此案出来,恰如其分的运用自己的歌声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风格和鲜明地体现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从而将作品的风格与个人的演唱风格融为一体。
对情感的把握
声乐演唱是情感的艺术,是用音乐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一种形式,它是音乐艺术中最具亲和力和大众性的一种艺术品种。他和所有的音乐艺术一样,不能给人们以具体的形象,而是用看不到,摸不着的歌声向人们倾诉词曲作曲者和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让演唱者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在情感方面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语言所无法代替的。只有用心灵来感受,体验,理解,才能真正受到美的震撼,得到美的享受。作为演唱者,也只有与作曲家的心灵体验和情感表现相交融,相吻合,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把美的声音和情感传达给听众。
思想感情是表达歌唱的本质,也是演唱者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准确表达音乐内容的根本所在。因此,“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应该是一个声乐演唱者的基本理念。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思想环境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各自的演唱风格和准确表达作品内容奠定了基础。声乐演唱中表达感情通常有速度、力度、音色、吐字、气息以及一些特殊方法的应用,这些表现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对不同思想内容的声乐作品,对“情”的度要求也是不同的,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如何表达感情,什么样的风格的作品该如何去表现都要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投入激动的感情和演唱者情绪。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音乐演唱中的声音、情感和语言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为先,情次之,声居末”,阐述了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声乐演唱的主要目的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同时情感表达有赋予了声乐作品的活力和生命情感表达还能弥补声音技术上的某些不足。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用相当多的时间对各种发声技巧进行严格的训练,但在演唱一首完整的作品时,如果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追求声音技巧的发挥上,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多从歌曲的意境和着手,演唱反而会更得心应手,对一个演唱者来说,基本功是工具,是非掌握不可的东西,而且是越扎实越好,但如果把它与声乐演唱分开来单独存在却没有任何意义,它必须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为情感表达服务,才能充分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毕竟声乐技术的发展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而逐渐完善的。
演唱每一首歌,首先必须以情感人,有了情才会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声才能打动人,只有很好的把“声”与“情”连在一起,才会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并认真把握“声”与“情”的辩证关系,比如:愉快的歌曲应该把声音唱得开朗奔放,愤怒的情绪就应该表现得顿重,有力,忧伤的就应该要暗淡一些。“情”与“声”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光有声没有情,歌声就变得苍白空洞,反之,光是追求情,而忽视了声,那演唱出来的效果也是虚飘的。在演唱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情真,如果对歌曲内涵一点也不了解,只是凭字面意思,就在那乱抒情,苦挤下几滴泪,是达不到感人的效果的。因此,演唱每一首歌,首先要忘掉自己,真情实意的投放到作品中去,真正地做到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情深歌美,如:《小白菜》这首歌,首先我们就要了解这首歌的时代背景,这首歌主要控诉的是,在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小白菜”三岁死了娘,后来爹爹娶了后娘,生了弟弟,小白菜受到后娘的打骂,弟弟吃面我喝汤,只有了解到这首歌中的内涵,进入小白菜的角色,这样才能唱出歌中的思想感情,要把小白菜受苦的情景真实的表达出来,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总之而言,民族声乐的风格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民族声乐的表演者,都必须从前面的几点上下功夫,声乐的民族性,地方,体裁风格是通过演唱者具体体现在声音和语言中的。
民族声乐演唱者风格的形成,是在他具备了各方面的音乐知识,有很强的音乐具备功,能准确表达音乐的风格特点,那么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一味的追求高音,音域,努力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传承的发扬民族声乐。
综合上述,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把握是一个长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民族声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时间和社会生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方言文化丰富,加之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要想唱好一首歌,就应该从她的语言特点,声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对时代、民族、地方等方面的协调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