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东欧国家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教训及启示

2016-04-04邓晓君

关键词:东欧共青团苏联

邓晓君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苏联东欧国家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教训及启示

邓晓君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 福建 福州350108)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原因复杂。但就意识形态教育而言,苏联东欧国家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误区与缺失,导致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从意识形态模糊迷茫,迅速滑落到对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制度自信心的全面崩溃;苏联东欧国家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失误与弱化导致悲剧性后果。回顾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与警示,对于当前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苏联东欧国家;青年意识形态;青年经济合作组织

1988-1992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引发剧烈动荡。就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制度方面而言,苏联及东欧诸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策与悖论,导致了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撼动直至全面崩溃,其时间之快,变化之大,崩溃之迅速,后果之严重,是苏东剧变的意识形态根源。单就苏联而言,上世纪80年代,二战以后出生和成长的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已随着历史岁月和卫国战争的硝烟流逝而淡去。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西方优越的富裕生活与现代科技将苏联构筑的重重“铁幕”无形穿透。面对严峻的客观现实与剧烈的时代变化,苏联东欧共产党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仍然秉承着列宁时代、斯大林时代、卫国战争状态下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固步自封。回顾苏东剧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与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苏联东欧国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与缺失

苏联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后,均十分强调对于无产阶级特别是青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直到冷战中后期,其意识形态的统领仍坚持强调“全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作为全党和全国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中心轴’。”[1]上世纪80年代后苏联东欧诸国共产党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关注,特别是在青年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努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并没有挽回青年一代理想信念所出现的颓势,迅速全面的崩溃[2]。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

(一)标榜个人崇拜,片面强调青年宣传舆论阵地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

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领导个人主义崇拜,希冀通过树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大”形象,教育青年以其为榜样,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比如苏共中央按照勃列日涅夫“不应吝惜钱财、时间和其他手段”的指示,大规模印刷出版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现任领导人的著作;罗马尼亚共产党在罗共青团组织中大量派发齐奥赛斯库的回忆录,对青年一代的政治思想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苏联东欧共产党片面地用大量领导人的政治出版物盲目充塞和统领青年宣传舆论阵地,单方面地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渗透”,不留死角。至上世纪70年代上半期,全苏增办了400多种新报纸、113种新杂志。这么多新增的报刊,绝大多数是政治宣传性报刊[3]。再加上苏联东欧领导人评价体系与政策极端不稳定,导致青年人思想主体意识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曾经被吹捧为“经典”的领导人著作后来变成“骗子书”或者“臭狗屎”。“全面渗透”的效果适得其反,引起了青年的普遍反感与嘲讽。

(二)形而上学的革命口号,漠视青年的现实需要与全面发展

苏联东欧共产党青年思想教育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苏共23大报告中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1966年勃列日涅夫出席苏联共青团15大时,指出“载入史册的十月革命的伟大日子离我们越久远,没有经历过严峻的生活考验的男女青年加入我们党的队伍越多,思想教育的任务就越重要。”[1]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但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点。机械地将十月革命或者反法西斯战争时代的口号与传统教育“复制”与“粘贴”在青年一代身上,脱离与漠视了青年的现实需要与渴求自我全面发展的强烈愿望。对当时苏东诸国的青年来说,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口号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纠结心理状态却是共同的——党为青年描绘美好的社会主义蓝图对他们来说已不是最光明、最先进的化身;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与经济优势、文化多样性让青年亦步亦趋。苏联东欧诸国青年普遍认为:现在的党是升官发财的政治跳板与伪装嫁衣,不是因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而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先进性组织[3]。

(三)共青团组织自身蜕变,组织涣散

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苏联共产党几乎均由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头子”执政秉权。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初提出了“加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指示苏联共青团创建“苏联青年科技创造中心”,要求青年实施自己的创造潜力的主要范围就是:社会生产集约化,实现综合自动化,发展电子学和原子动力,创造和应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学会经营管理的经济学方法,成为创造集体、生产与“先进科学”的主力军。但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共青团员们感兴趣的不再是集体、生产与“先进科学”;而是从事能赚钱、能带来高额利润的地下有组织的“商业活动”[3]。苏联东欧共青团组织成为“青年经济合作组织”,其政治意识基本涣散。共青团的干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暴富”群体,鹤立鸡群般地“领导”着名存实亡的“马克思主义集体”。其中一些发展成为解体后的商界或者金融界的寡头,完全背离了共青团组织的宗旨与培育党年轻干部的初衷。

(四)没有处理好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关系

苏联东欧共产党全力打造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往往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他们对国外的意识形态以及国内基督教、东正教实行一味的隔离、打击、压制,结果适得其反。苏联、东欧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已基本上不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普遍信仰宗教。然而,宗教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于苏联东欧国家青年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党的政治学习与活动是不耻行为;信仰宗教与出逃西方成为青年们津津乐道的“英雄壮举”。正如苏共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所说:“边界在军事意义上是不可侵犯的,而在所有其他方面由于接触的扩大和信息的流动,边界正在变为透明的。”[4]

二、苏东剧变中青年意识形态变化的根源与特点

(一)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苏联东欧青年意识形态变化的历史与现实关系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直存在着“第三条道路”理论思潮。苏联特别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萌生于二战后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即走既非资本主义、又非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人民民主道路”,后被苏联压制。冷战后期,特别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思想的影响下,苏联东欧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开始复活,主张从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回到“具有人道面孔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倒退。“第三条道路”在表面上以“只要资本主义的好处,不要其弊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折衷主义意识形态,迎合了当时渴望全面发展自己,穿透重重“铁幕”,希望国家繁荣、政治清明的苏联东欧青年人思想需求。而当国家发生剧变后,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立即倒向他们所希冀的“民主社会主义”。

(二)苏联东欧共产党与共青团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上的模糊性及其错误判断

苏联东欧诸国共产党与共青团组织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曾经在二战后经济恢复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苏联东欧政治局势扑朔迷离,关于“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模糊与徘徊,党的指导理论停滞不前,成为当权的领导人口诛笔伐政治异己、“标榜”自己的工具,混淆了苏联东欧诸国青年的视听。勃列日涅夫于1967年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1]等一系列错误观点,错误地指出苏共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苏联社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亦步亦趋勃列日涅夫主义,漠视新的国际形势下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想、新思潮,机械、片面地宣布苏联东欧诸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已转变为全民国家”[1],“无产阶级政党已转变为全民政党”[1]。这种盲目的自大、形而上学的模仿只能导致理论宣传实践中的不接地气、假大空泛的消极后果。

(三)苏联东欧党团组织思想领域制约机制与西方利益价值观念冲击下形成巨大威力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后,意识形态以抽象的人道制度作用于苏联东欧国家,渗透与反渗透斗争随之展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无休止地西方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渗透最终成为后来苏联演变的重要原因,使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意识形态渗透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苏联东欧党团组织思想领域制约机制窒息带来的恶果: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停滞不前,与西方利益价值观念在青年人中间盛行形成鲜明对比;苏联东欧党团组织思想领域制约机制与西方利益价值观念相互冲击,形成巨大威力,如洪水猛兽,社会主义制度岌岌可危。

三、苏东剧变对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要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面临的巨大挑战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看:意识形态领域历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思潮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这种斗争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时还表现得非常尖锐。我们必须沉着应对,因势利导,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绝不能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建设的,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无与伦比的政治制度魅力,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但他们没有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和活的灵魂,而是作为终极真理,曲解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点;没有使其永葆科学性和活力,而是把它变成实用主义的工具,彻底窒息欧洲马克思主义的生机;自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葬送了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现阶段,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全球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社会转型期间的深刻变化和学生现实认知的自我偏差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就必须理顺工作思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党团组织领导,优化青年思想教育环境[2]。

(二)要认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巨大理论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5]。这与苏联、东欧固步自封盲目继承或机械生搬硬套的马克思主义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合理成分,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优良传统,有着鲜明的中国特点和作派,从根本上杜绝成为苏联东欧国家所谓的马克思“终极真理”与“实用主义工具”的危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处处体现了与时俱进、理论鲜明的时代性。理论上的全面创新自始至终吸引着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目光,意义深远。

(三)要正确处理好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看待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这一理论突破,积极引导宗教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将马克思唯物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典范。这与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片面地将宗教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反动意识形态加以封杀、纠正大有区别,是理论上的全新突破。中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又理性、辩证地承认社会中尚存的诸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复杂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中国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认识的分阶段发展与进步的理论,这对于培养与塑造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正确看待宗教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中国客观存在的社会基础,提供了正确的理论评判依据。

(四)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催生社会思潮演变中的指导性作用

苏联东欧共青团从个别青年马克思主义意识蜕变、言论与行动背离共青团政治原则初现端倪开始,但苏联东欧共产党未加重视。思想政治方向上的误导,催生了整个青年社会思潮的剧变,葬送了苏联东欧共青团组织。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中的重要组织,是广大进步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理想的大学校。鲜明的政治性是共青团的根本属性,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基本任务,这一点在任何时候决不能动摇[2]。

四、我国预防与避免苏东国家青年工作教训的方法

(一)培育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自觉与三个自信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青年意识形态突变的悲剧,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全面、系统地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教育,要在思想上、认识上全面提高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水平,既要重视帮助广大青年逐步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6]。经过学习可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实现从自觉接受到自发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自我价值实现的转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与解决自身在如何看待世界格局、社会发展、人生价值中遇到的一系列涉及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防止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5]。从整体上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充满自信,信任党和政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青年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塑造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社会大思潮的关键载体,要在青年中传播积极进步的价值观思想,把青年关注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层面或不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升到理性层面;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一系列“西化”、“分化”、“淡化”、“腐化”、“丑化”手段在思想领域对我国青年的渗透与争夺,以及思想理论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闪亮登场”,均需要我们去鉴戒和教育,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漠视社会群体中青年的意识思潮与价值观的观点与看法,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要重视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端倪,站在对历史负责任的高度与其做坚决的斗争。

(三)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共青团组织,提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与载体

啼笑皆非的苏联东欧“共青团经济”创建后,苏联东欧党团组织一直坚信其活动在监督之下,闭目塞听,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力,埋下了共青团员反对社会主义悲惨结局的隐患。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党建代团建;努力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共青团组织架构,积极开拓与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与载体,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促进青年团员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去应对创造性的工作和实践;要全面覆盖各种经济组织中的青年,扫除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地带”;调整和发展团的基层组织,扩大团的工作在青年中的覆盖面,以适应这种变化,开拓共青团工作的新领域。同时积极培养团的干部,创造有利于团干部选拔、成长的环境机制。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青年意识形态一系列问题的悲剧,正说明了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自觉和坚定。真理也要秉承自身的历史血脉,方能为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培源固本,树根立魂。当前只有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对广大青年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头脑,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激发广大中国青年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广大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实现自身梦想的理论自觉,将自己的理想与成果梦想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1]吴伟.勃列日涅夫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50-166.

[2]孙彬.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7(5):59-63.

[3]梅春才.试析苏联解体前后的“共青团经济”[J].西伯利亚研究,2006(6):41-43.

[4]苏联为何成立克格勃五局来钳制社会思想[EB/OL].http://cul.sohu.com/20120315/n337805320_3.shtml.

[5]周卫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突显的基本观点[J].职业圈,2007(14):6-7.

[6]陈世荣,邓显波.和谐社会的主体性思考——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7):98-101.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06-09

邓晓君,女,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讲师。

D 503

A

1672-6219(2016)05-0032-04

猜你喜欢

东欧共青团苏联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