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江民族音乐发展概论

2016-04-04何仙智怒江州泸水县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傈僳傈僳族怒江

■何仙智(怒江州泸水县文化馆)

怒江民族音乐发展概论

■何仙智(怒江州泸水县文化馆)

建州前和建州初期怒江民族音乐概况

怒江是一个多民族的傈僳族自治州,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乐,但在建州前和建州初期是什么情况呢?

早在民国21年《菖蒲桶志》(指现贡山县)上就有记载:“夷人惯性,最喜歌舞,每遇婚嫁宴会之家,主人招待可以简、慢,唯须预备烧酒、水酒,以待客人跳舞之需。男女数十人,携手团围火塘边,一面跳舞,一面饮酒歌唱,名曰跳锅庄。其乐有三种,一是削木为琴,形如月琴,名曰琵琶。弦则有二,弹之铿然有声。一以竹为箫,前制三眼,后一眼,长二三寸,以口吹,以手按,音亦响越。一以竹为弦,名曰口弦,用竹片,约长三寸,宽三四分,中刻一小片,如薄纸,一经指弹,则小片发音,附于齿间,殊觉悠扬。每当唱歌之际,男弹琴,女吹箫,并弹口弦,随意欢跳,互相和答,听唱之歌,并无曲谱音节,皆临时成句,字数多寡不一。”可见怒江民间歌舞乐早已有之,但那时它仅只是群众的自娱自乐,没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也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所以有了“听唱之歌,并无曲谱音节”之说,虽然在志书里记录了《古宗歌》 《傈僳歌》 《曲子怒子歌》等,但仅只是歌词,无曲谱。歌是用藏语(古宗)、傈僳语、曲子、怒子语(指独龙族、怒族支系的一种语言)演唱,无人记谱,用汉字注音来记录这3种不同语言的歌词,也很不准确,现在看看这些歌词,成了“天书”,后人将这些“天书”猜测翻译,曲谱就更无法考证了。现将3首歌原词和译意记录如下:

《古宗歌》 (藏语)

西补充妈加不勒,

达乌母母过送。

读补卡瓦不勒,

达乌几雍木糯。

歌词大意是:

哪里欢乐哪里去,

哪里好玩歇哪里。

辛苦翻过雪山去,

无事清闲得安居。

《傈僳歌》 (傈僳语)

前夺麻觉大爷觉,

渣着麻觉秋普扎。

挂夺麻觉黑烟挂,

麻科阿姐多阿尼。

歌词大意是:

没烟抽时抽大烟,

没米吃时吃白米。

穿衣要穿麻布衣,

喝水要喝山泉水。

《曲子怒子歌》 (曲、怒系一种语言,歌亦相同)

立商喜辣挨,

达达喜辣挨。

名宗喜辣尤,

四勒喜辣挨。

歌词大意是:

难得今晚重相会,

今晚相会要唱歌。

纵唱不合你莫笑,

我们今晚唱通宵。

这是《菖蒲桶志》第一次将怒江各民族歌、舞、乐详细载入该志书。

建州前,第一个到怒江采集民歌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是北京总政文工团的黄庆和、罗宗贤、文郁等老一辈音乐家。他们1950~1952年3次来云南边疆采访时也到了怒江,共采集了240首民歌,编辑成《云南民间歌曲选》,由《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编辑,于1957年2月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怒江的歌曲有3首。

一首是《格拉娃》文郁记

原词(傈僳语):

者头龙咯格拉娃,

略左龙失格拉娃,格拉娃。

奴尼支舵略面尼,

者头者支格拉娃,

略起略亦格拉娃。

歌词大意是:

你们要我们脚步跟着脚步、

手拉着手来玩耍,格拉娃(衬词)。

你们要我们这样做,

我们便跟着来了,格拉娃。

一首是《傈僳歌》流行于碧江,政方演唱,罗宗贤记谱。原词(傈僳语):

也苏阿官那阿美,

撒所阿瓜这阿来,

唉!也苏替足木阿来,

撒所铁卖马阿来,

他娘铁木他娘来,

踏着铁柱踏着来,

米支那个客衣来,

算木的瓜老田客。啊!

歌词大意是:

傈僳阿哥过来闲,

欢欢乐乐来相聚。

唉!傈僳阿哥遇着了,

欢乐阿妹也见了。

一个寨子的聚拢来,

一个地方的围过来。

我们一起到密支那①,

我们一起到双木底②咯。

一首是《百西西》 (流行于碧江)阿陆拍唱,罗宗贤记谱。

原词(傈僳语):

哎——

共产党那优待那,

客体指气耐那,

休持气妈阿勒欧,

优特佳古谷马哦死尼,

来尼横马欧尼,

牙来也(衬词)!

歌词大意是:

由于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指给了我们一条光明的路子,

到什么地方,

心情都是愉快的。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有怒江民歌的民歌集,但正如黄庆和先生在书的前言中写道:“采录兄弟民族的民间音乐,首先遇到的是语言和翻译问题,在云南不只是兄弟民族语言,就是汉族的许多方言,短时间内也是难懂的。本集中有许多词是用猜测的方法记下来的,这样就大大损害了语言本来的特色。”当时没有现代录音设备,又没有人翻译,其难度可想而知。

到了1964年10月,由云南省歌舞剧院音乐工作者李式啸、马轶群、张云卿先生和杨其珍女士记录整理的云南怒江傈僳族《民间音乐选》一书,入编了傈僳族民歌15首,包含了傈僳族的主要歌体:摆时、木刮、结婚调、散调(即优叶)、山歌、儿歌等。此外搜集整理者还根据这些原始民歌,改编了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唱民族团结的3首新民歌,这3首改编歌曲,民族风格浓郁,民间音调不变,歌词采用傈僳族民歌,比喻新颖、深刻,很有哲理,深受群众欢迎。

如:《傈僳离不开毛主席》歌词是这样:

鱼儿离不开水哟,

花儿离不开根哟,

庄稼离不开土地,

傈僳离不开毛主席。

又如:《傈僳汉族是一家》歌词是这样:

一个根子两朵花,

两呀两朵花,

傈僳汉族是一家,

是呀是一家。

如今翻身做主人,做主人,

团结互助好当家,好当家。

傈僳族的器乐曲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其中,在群众中流行最广的是琵琶曲调,书中记录了43首。其次口弦曲调6首,笛子曲调6首,吹树叶调2首,共57首。这些曲调委婉动听,优美感人,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过程、有的描绘飞禽走兽的动作、有的为舞蹈伴奏。通过这些曲调表现出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由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云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剧团和云南民族出版社编辑部联合出版。该书难能可贵的是:破除了用汉字注音记词的方法,用傈僳文字记音,每首歌后面附有汉语歌词大意,非常清楚明了。书的最后还附了傈僳文、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方案、声母、韵母、声调对照表。全面系统的第一次介绍了傈僳族的民间音乐。书中很多歌是由普付益、李四益等老艺人演唱,由欧益子、赵秉良等人译词、选词,演奏部分是由杨巨、黑付士等吹奏,遗憾的是这些老艺人至今都已去世。该书很有保存和研究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怒江民族音乐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怒江的民族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一批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文艺人才,为专业队伍的组建提供了条件。

从1963年起,包括当时碧江在内的五个县,每个县都先后成立了县一级的文工队,加上州文工队,共6支专业文艺队伍,肩负着上山下乡送戏上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每支队伍都发扬了“乌兰牧骑”式的背篓宣传队的“背篓精神”,长年累月地活跃在农村、厂矿、军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工人和战士的欢迎,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几支专业文艺队伍分布在各个县,他们不仅经常深入基层宣传演出,而且对每个县内居住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创作工作,采集了许多民歌。

与此同时,过去封闭的怒江也开始吸引了外面的作曲家前来采风。1958年云南有名的作曲家《北京有个金太阳》的作者禾雨先生到兰坪采访后,创作了两首很有名的歌曲,一首是《兰坪是个好地方》(禾雨词曲)一直流传至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时被推荐为县歌;另一首是根据兰坪白族民歌《山后曲》整理改编的《白月亮、白姐姐》,该首歌曲曾于1959年由丽江师范学生周琼芝在莫斯科举办的第4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并荣获银奖。1960年禾雨先生还根据独龙族民歌改编了《独龙江水闪金光》,同年,他根据傈僳族民歌创作改编了《怒江水呀滚滚流》,曾发表于1960年4月的《北京歌声》上。如今,这些歌曲在怒江还广为传唱。

1964年11月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10周年、丽江专区派来了祝贺团,由丽江专区歌舞团创作演出的《阿克吉》(王耐夫词,寇邦平曲)、《太阳照到独龙江》(绿豆作词编曲),如今都成了怒江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更为感人的是以上三位词曲作者因丽江歌舞团撤销后都调到大理州文化部门工作,2010年10月在丽江市“歌颂祖国、唱响丽江”优秀词曲作家、文化名人及原创民族歌曲评选表彰活动中,丽江市领导并没有把他们遗忘。以上两首歌曲的3位词曲作家,分别获得了“终身荣誉奖”和“突出贡献奖”而受到表彰,真正体现了好的艺术作品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也充分反映了丽江市领导对音乐创作的重视和对艺术家们的关爱。

在州庆1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由怒江州宣传队演出的歌舞《欢乐的傈僳》 (杨元吉整理改编),女声小合唱《傈僳姑娘爱唱歌》(赵鉴新词、杨元吉曲),歌表演《傈僳老汉睡不着》(郑杰词,杨元吉曲),还有独龙族女声小合唱《毛主席呀毛主席》《独龙人民喜洋洋》等一批新作,至今还在传唱。

1972年,云南省第一批文艺创作节目调演之后,从全省参加的创作节目中,选出了两批优秀歌曲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反复播出。我州入选的歌曲有:《欢乐的笛哩吐》(段伶词 杨元吉曲),《心中的太阳永不落》(即:《歌声飞出心窝窝》(段伶词,李卫才曲),歌舞《独龙巧手绣山河》(段伶词,杨元吉曲)、《怒迷瓜阿克吉》 (即《阿克吉》,王耐夫词,寇邦平曲)等4首。通过评选播放,一曲《欢乐的笛哩吐》成了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傈僳语节目开播的前奏曲,从1972年起,一天对外3次播放,持续播放了44年,直到现在,成了怒江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一曲《歌声飞出心窝窝》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了怒江的精品之作。让外界对怒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宣传了怒江,扩大了怒江的知名度。

这一时期,怒江的音乐创作水平在全省来说也是很高、很有影响力的,从全省选拔的两批试播节目的21首歌曲中。我州就有4首,约占了五分之一,这是难能可贵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怒江民族音乐的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全国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州的音乐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一批音乐创作人才正在成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党对文艺宣传工作更加重视。以州民族歌舞团为例:无论从基础设施、业务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等都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关心、重视。歌舞团的编制从1963年的18人增加到1974年的50人,由1987年的60人增加到现在的80多人。1978年起先后聘请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云南省歌舞团等单位的24位专家、教授亲临怒江举办了1~3个月的6期培训班。全州共有313人参加了培训,其中61人来自县级文艺单位。培训分舞蹈、声乐、器乐、作曲、舞蹈编导等5个专业。通过培训,使我州文化艺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加上10多年来“背篓精神”的刻苦磨炼,逐步建立了一支政治品德好、业务素质高、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文艺队伍。如今歌舞团有9人获得了高级职称 (含退休人员)、24人获得了中级职称、29人获得了初级职称。

1994年为庆祝自治州成立40周年,州歌舞团创作并演出了傈僳族大型民族民间歌舞《石月亮》,从学校和党政军等25个单位中抽调了800多人参加演出,中外来宾和各族群众10000多人观看了演出,很受欢迎,这是州歌舞团成立以来自主创作大型节目创作水平的第一次大展示,也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一次文艺大检阅。

据不完全统计,歌舞团从成立之日起,共创作了不同体裁的声乐、器乐、舞蹈音乐作品3000多个。这些节目曾参加了国家级的5次会演,参加中央电视台“56个祝福”、云南电视台“喜迎千年、跨越世纪”等大型演出;参加省级的14次比赛和会演,滇西7地州举办的5次会演,从属丽江专区管辖时的3次会演,到临近地州县举办了11次交流演出。

兰坪三江艺术团演出的《母亲河》,曾先后12次参加了全国、省、县演出,并于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荣获“银奖”。

2010年以来,怒江州民族歌舞团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音乐舞蹈诗《傈僳人》《独龙江·独龙人》 《啊!怒》等先后在参加云南省第10届、11届、12届新剧目展演中脱颖而出,荣获多项重奖。

此外歌舞团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地州级比赛中共荣获200多项奖,其中国家级34项奖、省级46项奖、州级120多项奖。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一批以茸芭莘娜和阿普萨萨等为代表的专业音乐人才和以“亚哈巴组合”“猎人组合”等为代表的业余音乐爱好者在不断涌现、不断成长,他们立志为弘扬本土音乐、为宣传怒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音乐创作人才,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以创作各民族最具特色的音乐为主,肩负起发展怒江各民族音乐的重任,不断对外展示各民族优秀歌舞艺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二)缤纷时代是音乐艺术创作最丰富的灵感来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州党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以歌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歌唱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上千件音乐作品,其中300多件作品被录制成VCD、DVD光碟公开发行,这些光碟包含:建州以来创作的优秀作品汇集《东方大峡谷》 《大怒江》 《相约怒江》 《怒江之声》 (一、二集磁带),《怒山、怒水、怒江人》,《十月欢歌》等;有专业歌手和民间业余歌手以及民间组合自己筹资出版的《情满怒江》 《傈僳欢歌》 《爱在情人节》 《傈僳人组合》 《三江情》 《三江情歌》 《东方大峡谷》 《汪怒亚哈巴》等;有各种庆典活动和会演而专门摄制的《三江明珠》 《贡山情歌》 《走进三江明珠—贡山》 《河西欢歌》 《开秧门罗》等;有记录怒江各民族原生态歌舞的《歌舞怒江》《怒江新八套和老八套规范化舞蹈》 《兰坪民间音乐》(磁带)等;有反映老年人风采的《夕阳风采》 《夕阳如歌》 《普米锅庄》等;有用散文诗形式伴音乐记录怒江自然风光的《神秘的东方大峡谷》 《怒江之水天上来》 《怒江大峡谷风情》等;这些光碟所采录的都是怒江的音乐工作者创作改编的优秀歌曲、原生态民歌等,这些光碟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色突出、演唱自然亲切、声情并茂、雅俗共赏、风光绚丽、景色迷人,以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怒江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外,专业音乐工作者还出版了个人音乐作品专集。其中《欢乐的笛哩吐》入编作者的创作歌曲101首(杨元吉著),《歌声飞出心窝窝》入编作者的创作歌曲57首(李卫才著)。2011年6月怒江州音乐家协会向全州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征稿,征集到各种体裁的创作歌曲173首,从中精选出122首,出版发行了怒江州建州以来第一集本土音乐作品专辑《怒江春韵》,其中既有专业老音乐工作者的经典作品,也有广大业余音乐爱好者的上乘之作,从这个专辑里我们可以看出怒江民族音乐的创作水平和发展远景。

(三)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怒江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由杨元吉撰写的《傈僳族民间音乐概述》一书,最早于1974年在怒江州群众艺术馆编写的《群众艺术》第一期上刊出后,1989年4月作为傈僳族音乐词条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同时入编的还有赵师简、马文彪、李卫才等同志撰写的怒族、独龙族音乐词条。

2001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一书,分别载入了由杨元吉、赵师简、马文彪、李卫才编写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传统音乐3个篇章。2007年4月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一书分别载入了由杨元吉撰写的《傈僳族基督教音乐》《傈僳族自然宗教音乐》 《独龙族基督教音乐》和《独龙族自然宗教音乐》四个章节,由李卫才撰写的《怒族基督教音乐》 《怒族自然宗教音乐》两个章节。杨元吉撰写的傈僳族宗教音乐研究部分还编入了2008年10月出版的《滇西基督教史》。

2007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一书(一、二、三卷)由京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包含了全国56个少数民族音乐史,历时15年,经全国广大音乐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填补了全国少数民族没有音乐史的空白,圆满完成了国家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和国家民委交给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研究课题,受到表彰。其中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三部音乐史由杨元吉一人独立完成。编委会专家的评价是:“一个外来民族干部,长期在边疆地区工作,一个人能在一个地区独立完成三个民族音乐史的撰写任务,很不容易,在全国尚属第一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经过认真扎实的普查和申报,我州傈僳族民歌(摆时、木刮、优叶)、傈僳族刀杆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鲜花节、普米族舞蹈《搓蹉》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家专家委员会评审,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还有16项列入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5项为: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傈僳族民歌之乡;其余11项为:傈僳族“阔时节”、傈僳族“澡塘会”、傈僳族舞蹈“刮克”(泸水)、傈僳族舞蹈“刮克”(福贡)、怒族民歌“哦得得”、怒族“达比亚舞”、怒族“若柔”语、独龙族民歌、独龙族语言、普米族四弦琴舞乐、白族支系拉玛人《开益》等,所列项目数量居全省各州市之首。

同时还命名了国家级传承人3人,都为傈僳族;省级传承人26人,其中傈僳族9人、怒族7人、白族5人、普米族2人、独龙族2人、景颇族1人。他们都来自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他们的专长涵盖了民俗、工艺美术、舞蹈表演、民歌演唱、器乐演奏等五大类。

我州所列入的国家级5项,省级17项,共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共29人,他们是建设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和人力资源。

在州文化局的直接参与和领导下,经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历时10个多月完成了《傈僳族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采录了傈僳族民歌170余首,制作影像、音乐资料30余份,影像图片1600余幅,撰写艺人小传51份,命名表彰了我州46个民间艺人,为传承我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6月由杨元吉整理的《怒江·傈僳族民间歌舞》 (一、二集)由德宏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年由杨元吉编著的《怒江民歌集》 《怒江器乐曲集》,由李卫才编著的《怒族民间音乐资料》,由李卫才、沙四益、和品生编著的《怒族怒苏舞蹈实录》,由罗自群、李卫才收集整理的《怒族民间歌谣》等,得到州文化局领导的重视,将这些历史资料纳入怒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丛书相继印刷出版。这些资料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还详细记载了每首民歌的流传地域、演唱背景、演唱者姓名、收集时间、地点等。这是一批很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演唱的很多老艺人都已去世,再不整理抢救就面临失传了。

(五)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节日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的一项资源优势。我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如傈僳族的“阔时节”“澡塘会”,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曲哇”“剽牛祭天”,普米族的“情人节”,白族的“拜日旺”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对歌、跳舞和各种竞技活动。它既是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集中表现,又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极好机会,且参与人数最多,社会效果最好。

值得一提的是:州级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成了全州文化活动的“龙头”。每年的重大节日和庆典都要举办大型的群众文艺表演,有的是全州性的。截至目前,全州共举办了21届农民文艺会演,群众参与人数之广,演出节目数量之多都是空前的。兰坪县拉井镇桃树村的“白腊艺术团”,100多位演员全部来自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小的10多岁,老的60多岁,曾参加过县里的18次大型演出,所表演的舞蹈《金蛇狂舞》 《龙飞舞》 《篱笆舞》等,动作整齐、服装整齐、步伐整齐,完全是一个军事化的农民演出团,还上了中央电视台12频道、云南电视台等媒体,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弘扬传统文化,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各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老年文化、田园文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独树一帜。如今这些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在州县内开展,而且已经参与了国内、国际的比赛。1996年,应组委会邀请由杨元吉负责组织了30名傈僳族农民组成的合唱团,参加了第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以一首四声部合唱《友谊地久天长》使上万名观众,上千名国内外艺术家赞不绝口,有的艺术家感动得流下热泪,并书写下“你们才是我们心中的明星”的题词;1998年应中国国际合唱节邀请,又选出30名傈僳族农民组成的合唱团,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4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以傈僳族特有的《摆时》 《莫广》 《优叶》3组不同风格的合唱,参加了这次合唱节,轰动京城,并荣获优秀演唱奖;2000年再次选拔了36个傈僳族农民组成的合唱团,应邀赴北京参加第5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演唱了兰坪腊谷底摆时《山童的呼唤》、普米族《拜龙调》、白族那马人《开益》,又一次以新的队伍、新的曲目、新的风格轰动了京城,将歌声传向了全国、传向世界,再次获得殊荣。这支合唱团被称赞为《天才的合唱团》 《天籁之声来自高山峡谷》。

2007年应中国音乐学院邀请,由杨元吉组织了36人的一支演出队,带着涵盖我州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藏族歌舞的原生态节目,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学术性演出,受到了学院师生、专家的一致好评,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怒江民族音乐的极大兴趣。

同年,兰坪县应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组织了25位民间艺人赴京参加了由国际音乐理事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第32届大会暨第2届世界音乐论坛会的专场演出,向世界展示了我州白族支系那马人和普米族民间歌舞乐。

2008年兰坪县组织了白族支系那马人、普米族、傈僳族民间歌舞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兰坪周》活动,那马人、普米族、傈僳族有3首优秀民歌入选了中国民歌博物馆。

2013年7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应组委会邀请,由杨元吉负责组织了我州含国家级、省级、州级民间艺人7人组成的怒江各民族器乐小合奏,参加了这次国际性的演出,将长期流传在民间演奏的树叶、单片口弦、三片口弦、笛哩吐、起奔、达比亚、四弦琴等乐器有机地结合起来演奏,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了我州各民族乐器的光彩和独特魅力,受到了与会的外国专家和学者的一致好评。《上海日报》记者张乾就怒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该报英文版图文并茂的向世界做了宣传报道。该节目于2013年12月又选送到由云南省文化厅和省民委组织的“三个一”展演中荣获多项奖。

另外,由各县选送的节目,成功地参加了云南省第一、二、三、四、五、六届民族民间歌、舞、乐“三个一”的展演。据不完全统计,经过6届参赛,声乐节目共获得2个金奖、6个银奖、4个铜奖、4个优秀奖、4个表演奖,舞蹈节目共获得1个银奖、9个铜奖、2个优秀奖,器乐节目共获得4个优秀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六)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怒江民族音乐的研究考察成果丰硕

随着怒江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对外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美国著名指挥家乔治·丹麦和翻译,台湾有名音乐制作人周传雄和夫人,著名作曲家《青藏高原》的词曲作者张千一,著名词作家《天路》作者屈塬,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教授率领的课题研究生组,云南艺术学院张兴荣教授率领的课题研究生组,原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云南民族传习馆馆长田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刘晓耕、教授杨放,云南有名作曲家万里,词作家蒋明初,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群率领的课题研究组等等。还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于2015年8月26日、2016年1月14日先后两次深入到全州各县考察。

他们不辞劳苦,深入到全州各县的边远山寨。有的前来考察傈僳族多声部合唱;有的前来调研怒江宗教情况;有的来体验生活、收集资料、采访创作;《大怒江》《怒江大小调》 《把羊和白云一起赶回家》等歌曲就是他们为怒江创作的;有的前来寻找各民族演员,为怒江无偿地培养人才,现在云南民族村工作的7个演员就是田丰先生培养后留在昆明的;有的带着研究课题、带着设备、带着专业技术人才、带着资金来进行课题研究;如:“中国西南边疆十万人口以下民族音乐活动实况录制与研究”课题,是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教授研究生组完成的;“三江并流区域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大观”课题,是云南艺术学院张兴荣教授研究生组完成的;“怒江各民族民间音乐事项的采集和录制”课题,是云南省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王群研究生组完成的。一个个繁杂又细致的课题,经过他们多年的艰辛劳动,最终出了成果,圆满完成,并获多项国家级科研奖,他们把采集到的很多资料都无偿送给我州三江并流中心和州文化主管部门长期保管,他们对保护和发展怒江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怒江应该记住他们。

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由于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二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三是外来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分不开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怒江各族人民以顽强不屈的意志艰苦创业,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坚强地守护着壮丽山河,以朴实无华的情感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怒江的民族文化。

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个伟大事业就需要伟大精神,作为文艺工作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肩负起自己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根据怒江的文艺创作状况,上述所取得的成绩是功不可没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干扰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习总书记指出的这些问题和倾向,比如:创作中只求数量,不讲质量;创作中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创作出来的作品广为流传的不多,有的歌唱了两遍就完了,没有生命力;有的作品胡编乱造、张冠李戴,明明创作的作品是这个民族的东西,硬要说成那个民族的,既影响了民族团结,也给每个民族音乐个性的区分造成了混淆不清,不利于该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的作品明明是别人创作的,但个别人将其改头换面一下,硬要标榜成自己的作品,沽名钓誉,不尊重别人的劳动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特别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这些精辟的论断,联系实际,深入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涵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处理好义利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紧跟时代步伐,克服这些不良倾向,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音乐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

怒江州成立至今已60多年了,回顾我州文艺事业,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一支支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州范围内专业和业余文化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展开,音乐创作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加上得天独厚的各民族极为丰富,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天时地利加人和,相信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怒江民族文艺将迎来更加艳丽的春天。神秘的峡谷文化艺术,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出深山、走出峡谷,走向世界。

(注:①②密支那、腊木底为地名,均属于缅甸。)

猜你喜欢

傈僳傈僳族怒江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傈僳山寨换新颜”精品线路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语施受标记
민족 만화 —리쑤(傈僳)족
怒江求学记
怒江傈僳少女求学记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