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州彩调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

2016-04-04唐文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彩调宜州戏剧

唐文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

宜州彩调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

唐文生(河池学院艺术学院)

宜州市位于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也是中国山歌和彩调的发源地。宜州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已有2100多年历史。1993年9月撤县设市,国土面积386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仫佬、毛南等1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达68万,城市人口约20万。宜州彩调内容十分丰富,长期传承下来的彩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宜州各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和宜州各少数民族团结的纽带。

宜州彩调的历史与现状

宜州原来叫宜山县,县府所在地庆远镇,据资料记载,当地居民有唱采茶的习惯。据《庆远府志》乾隆十九年即 1754年修,道光九年即1829年重修,(庆远府即今宜山县)记有:“自元日至上元夜,竞放纸炮,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宣锣鼓嬉戏游以为乐。”《罗城县志》 (道光时修,即 1820年左右)记有:“初一至十五日各门首挂灯,敲锣打鼓,放鞭炮。夜则演故事舞龙灯,或舞狮子,或唱采茶,或唱杂戏。”从现有史料来看,“唱采茶”是宜州一带民间演出活动方式之一,节目的文化元素从人们的生活中汲取养料,形成最具的艺术特点。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地的风俗特点,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喜爱,可以看出,采茶至少在清代已经在宜州一带出现。彩调采茶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州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传地区,并继续向南方一路传播。彩调由刚开始的小丑、小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二小戏”逐渐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辛亥革命前后,彩调便慢慢由农村向城镇发展,逐渐进入城镇戏台,同时规模也逐渐扩大,由七人的小戏班发展成为二三十人的同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1927年以后,彩调走到了衰亡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在桂林、柳州相继成立了专业的剧团,有桂华调子团、农民调子团等,农民自发成立的业余调子剧团也非常普遍。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几十年是彩调发展的鼎盛时期。《龙女与汉鹏》从乡间来到了北京,走进了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彩调”也从此有了正式的名字“彩调剧”。人们通称“调子窝”的宜山县(今天的宜州市),在1951年3月也成立了彩调剧团。宜州彩调资源极为丰富多彩,据宜州目前现存的手抄本初步统计,彩调唱腔就有两百多个,其中大部分唱腔属于联曲体,有一部分是板腔体,彩调唱腔曲牌共有两百多个,在这些唱腔中,既有可塑性很强的“腔”,又有擅长叙事的“板”,还有表现抒情写意的“调”。 当时在宜山高中图音班的教员,名叫江波(现在在广西彩调剧团任团长后年老退休)。就曾组织剧团在文昌街、西门街、马泗街、宜山潭村等地演出。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宜州彩调不仅成为了宜州少数民族赖以绵延发展、增强凝聚力的纽带,也成为了维系宜州少数民族团结的基础之一。近几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运用等工作。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环境下,当地的很多年轻人或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或钟爱于流行歌曲,已经无心学唱宜州彩调。曾风靡一时的彩调艺术正经受着经济浪潮和现代艺术的冲击,已风光难再,到了青黄不接的时期,宜州的各个彩调剧团面临着经济短缺、人才流失、没有好剧本的尴尬局面。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加上当今社会男女间自由交往、交流感情的方式增多,宜州彩调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彩调团也逐渐消失。

宜州彩调的开发途径

1.宜州地方政府开发

在开发宜州彩调的过程当中,宜州政府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政府部门应当提高对宜州彩调的开发意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组织专门人员管理、保护、扶持和开发宜州彩调,否则开发宜州彩调就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政府相关部门应想办法筹建宜州彩调文化博物馆,收集和整理宜州彩调,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在其博物馆展演,让更多人了解宜州彩调,并将其转化为能够长期保存的资料,宜州彩调的演唱形式、表演形式等方面保留其原貌。在宜州彩调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尝试将一些少数民族居住集中且彩调氛围浓厚的村屯开发成文化旅游景区,把文化旅游景区增加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开发和扶持宜州彩调中来。这样既可以解决经费来源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宜州彩调的影响。宜州彩调的开发应作为宜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可以以民间戏剧剧目为素材,用通俗语言去表现,可以创作出电影、小说、漫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能够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宜州彩调艺术产品。宜州地方政府还可以促进以宜州彩调为纽带的各民族戏剧的广泛交流,推出一批经典曲目,举办少数民族戏剧大赛和宜州彩调艺术节等文艺活动,进一步扩大宜州彩调的影响力,展示宜州彩调的发展成就。

2.宜州地方学校开发

宜州彩调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学校应担起开发宜州彩调的重要责任。可以在中小学和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中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让宜州彩调真正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在中小学和地方高校课本中加大宜州彩调的版块,选择宜州彩调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中加入关于宜州彩调的节目,培养学生对宜州彩调的兴趣,以此来达到普及民族音乐的目的。可以在宜州地方高校适量安排宜州彩调特色课程,甚至可以将当地的彩调艺人请进校园,将宜州彩调引进高校课堂。也可考虑在宜州地方高校设立宜州彩调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剧本创作、音乐作曲、表演等课程。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音乐、戏剧创作人才,为宜州彩调的后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3.宜州彩调传承人开发

宜州彩调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地人民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传承责任,传承人应当积极行动起来,认真传授经验与技术,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当地人民的开发、保护意识,让宜州彩调继续在自己的生活中沸腾。可以成立民间开发组织,制定村规民约,负责具体开发、管理、创编和维护等工作。还可以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申请,以乡规民约形式规定村村建立彩调团,要求人人都会唱本地的彩调。对自发形成的彩调团进行资助,在街头巷尾为人们提供自娱自乐的场所。也可以适时组织、召集各村开展彩调团擂台赛,给胜方颁发相应的证书及奖励,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丰富娱乐活动内容,促进民族团结。

4.宜州当地媒体开发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日,传媒业异常发达,当代媒体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覆盖面非常广泛,媒体对人们观念的影响非常巨大,但传媒载体有热门与冷门之别。目前传统戏剧业虽然也拥有宣传自己的专业性的报刊和电视频道,但覆盖面很小,差不多只属于冷门媒体。因此我们的传统戏剧宣传不能固守在专业性的媒体之上,而应该在搞好专业媒体的同时,勇敢地把戏剧打进热门的大众传媒之中进行宣传,使广大的无意识接受戏剧的人在接受别的信息的时候经常接受戏剧信息的刺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戏剧的兴趣。就拿现在热门的各种晨报和晚报来说,差不多每天都有整版的篇幅报道有关歌星、球星、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方面的新闻,而有关传统戏剧的报道却是难见踪影。这能责怪这些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吗!我想也不尽然。假如我们传统戏剧业的知名人士们热忱地与这些报纸建立关系,主动地借这些报纸宣传传统戏剧,难道他们还会拒绝吗!因此,我们传统戏剧从业人员首先要有宣传戏剧的热心,再用这份热心去感动别人,从而赢得热门传媒的支持。热门传媒一旦支持了,营造戏剧热潮的局面也就为时不晚了。

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宜州彩调的诠释与展现平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观众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接触到宜州彩调。宜州彩调的开发应当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加强宜州彩调的交流、互动。例如,将已有的宜州彩调资源进行整理、编辑,建立权威的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发布,同时宣传宜州彩调的开发工作。或者争取与各种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联合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宜州彩调的开发意识深入人心。在电台、广播、电视等节目定期播放宜州彩调。人们晨练的背景音乐也可以是宜州彩调的曲子。组织摄制介绍宜州彩调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扩大对内对外宣传,打造宜州彩调品牌项目。通过论坛、网上专家讲解、介绍,相信人们会逐步认识、了解、喜爱上宜州彩调,使宜州彩调在社会各阶层中生根发芽,从而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当地人民的学习、创编积极性。

5.宜州当地特色旅游开发

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能够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也具有重要意义。宜州彩调是桂西北重要的戏剧文化资源,将宜州彩调文化资源合理的开发运用于旅游,能够增强宜州旅游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宜州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现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地方传统文化被过度同化,逐渐失去地方个性,甚至一些原来的地方文化精华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特别是宜州彩调,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和表演场所,新一代的宜州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又何谈了解、继承与发扬。宜州彩调开发运用于宜州特色文化旅游中,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宜州彩调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当游客对宜州彩调表示欣赏、赞叹时,会唤起当地居民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戏剧的自觉意识,加之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吸引,使当地居民愿意投入到宜州彩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上来。另一方面,发展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可以为宜州彩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宜州彩调有其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丰富地方旅游产品,增强地方旅游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相关消费,从而促进宜州旅游收入的增加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必将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宜州特色旅游文化中开发运用宜州彩调,是塑造宜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增强城市和谐自由的文化气氛,表现城市个性的需要。

在对宜州彩调这种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注重保持它的原生态文化氛围,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它的历史人文信息和内在价值。不可为了纯粹的商业利益,对其进行过度的商业化改造,使其失去彩调的传统戏剧的精神内核,仅保留一个外在形式或一个名称。保持彩调的传统戏剧原真性,并不意味着以完全保持的姿态对待这份遗产,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破坏其原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适当进行一些良性的建设。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旅游产品只有对旅游者有吸引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吸引性原则要求在对宜州彩调这一传统戏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游客的兴趣和需求,充分挖掘宜州彩调中对游客能产生较大吸引力的元素,将宜州彩调这个统戏剧开发设计为具有较强吸引性的旅游产品。宜州彩调这个传统戏剧属于人类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原则,要注重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度有节。宜州彩调这个传统戏剧的形成和发展,都根植于宜州当地的水土之中。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是其存在的文化母体。只有与宜州当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才能更加突出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对宜州彩调这个传统戏剧进行旅游开发,不可照搬其它地区和剧种的开发模式,而应结合宜州当地的区域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方案。

小 结

总之,宜州彩调的开发需要多方力量进行合力参与,需要宜州政府、宜州彩调传承人、宜州学校、宜州媒体和宜州当地特色旅游的共同努力,通过专家的科学规划,广泛宣传,实现保护性共同开发。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发,都离不开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脱离了这个主体,宜州彩调将不复存在。

注:本文为2015年度河池学院青年课题立项项目“宜州彩调研究”(项目编号:XJ2015QN017)的阶段性成果。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顾乐真.《彩调剧乡土艺术特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3]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罗相巧.《宜州彩调唱腔探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10.

[5]彭延炼.《民族传统艺术转型为旅游产品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09.

猜你喜欢

彩调宜州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戏剧类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