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意象风景风格研究

2016-04-04柯济鹏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风景意境画家

柯济鹏

浅谈意象风景风格研究

柯济鹏

写生的方式是意象风景绘画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意象风景绘画的写生意义却是对传统写生模式基本美学倾向上的偏离,既不同于普通的基础训练意义的写生,也不是共性意义的绘画语汇的复制和罗列。意象风景绘画的意境关乎画家“由内及外”的自发性和对画面结构的把控能力。相对于再现性风景绘画,意象风景绘画所要表达的也许是“虚无”的意境或精神。文章对意象风景绘画内容进行了释义,并对其创作方式进行解读,阐释了意象风景绘画的创作的精神性。

意象;风景画;写生

对于风景写生绘画,我们也许并不陌生,但怎样去理解和书写描绘这个“生”呢?在我看来,这里的“生”颇具多义,不仅有生命、生灵之意,更有陌生之境的意味——如何通过艺术技巧转述客观景象的陌生情境,而非仅仅是凭借娴熟的技术技巧去摹写眼前的自然景物。在客观自然景物面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景物的自然结构去表达对其直接的感觉,试图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对象,这种风景绘画过程中所一再强调的单一再现式观念,阻碍着我们对自然景物的发现和表达。思维的惯性是我们探究以绘画的方式转述对象品质的屏障,毕竟,绘画从来就不仅仅为了再现可见之物,而是使不可见之物得以可视化呈现。

我们相信,依靠写生的方式是意象风景绘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缘于客观世界中对象的鲜活细节供给我们不可言状的启示并推动着绘画历程的不断深化。但意象风景绘画的写生意义却是对传统写生模式基本美学倾向上的偏离,既不同于普通的基础训练意义的写生,也不是共性意义的绘画语汇的复制和罗列。我们不可否认写生行为在美术基础训练阶段的意义,但在重复传统的基础训练中探寻创作性也并非不可能。创作性是重要的,但创作能力的培养毕竟来自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优秀的绘画创作者可以通过写生的过程完成绘画创作。意象风景绘画的创作需要我们有法度地去强化对象的某一感觉,强调的不再是简单的写意性线条和表现性涂抹,有时这样的做法反而背离了意象的内涵,这种表面的对景物的抽离,有时则是对意象风景绘画的误读。意象风景绘画的意境关乎画家“由内及外”的自发性和对画面结构的把控能力。相对于再现性风景绘画,意象风景绘画所要表达的也许是“虚无”的意境或精神。以写生手段完成的意象风景绘画作品中,个人的情境意愿或隐或显于复杂的画面结构中,而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因为客观景象的自然结构,最终必将落实并呈现为画面结构,由此体现出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悟。可见,意象风景绘画强调的不再是简单的表现,而是恰当地调动各种情感因素,使得画面的某些特征得以强化;同时,使画家感觉和意图渐渐变得清晰,绘画语言趋于纯粹。

我们所说的强化了的局部,并不是要放弃整体性;简单的统一的调子和笔触划一也不能代表整体,整体性是画面的情境意味和具体的绘画语言等整体面貌的清晰呈现;整体性也从不回避绘画过程中的偶然差异性和自我性,恰恰这些多异性丰富了狭隘的整体性观点。对于整体性概念的解读,可能会使我们避免陷入惯性和人云亦云的洪流之中而丧失了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在大趋势洪流前失去了自我体悟的本能。在自然景物面前,现实提供给我们的并不一定都有助于我们对自身感受的表达,观察因人而异,当然,作为观察而表达呈现出来的形象也就千差万别了。对于意象风景绘画来说,让画面呈现出客观真实性倾向的一面是必然的选择,意象并非抽象,它属于具象绘画的范畴,也是具象风景绘画的外延表现呈现。

对于我们通常所谈论的风景绘画,至少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和含义:一、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环节的风景写生,也就是我们说的单纯再现性风景写生,它强调的是绘画过程中对客观自然的归纳和摹写,使其作为一种记录的技能手段;二、作为区分于其它绘画题材和艺术门类的呈现形态的独特性和意味;三、从广义上讲,风景写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之“景”,也涵括了个人的内在之“境”,也就是说,它不再是单纯可视的客观具象,也包含了可感的精神抽象。基于此,意象性语言作为艺术家的可塑性手段和视觉形象也就可能延伸至它可能到达的边界。

在我们的风景写生绘画实践中,经常会强调“习作性”和“创作性”的区别,“创作性”带有强烈的个人性的意味,这意味着在风景写生过程中,画家必须在画面呈现与被呈现在画面上的物体形象作出某种判断,通过这种抉择体现出作为艺术个体的某种趣味或看法:要么是传统意义上的再现技巧,将色彩关系、空间结构等共性因素通过可感知的语言塑造表达出来;要么通过对物象的分拆或简化提炼,提取具体物象的某些视觉元素,通过运用抽象的语言手法“再现”景象,这一类型的风景绘画作品,它再现的并非眼前的客观物象,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创作轨迹。相对于再现性风景绘画,这种带有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和西方现代“抽象”绘画意味的作品,我们暂时称为“意象风景绘画”,它拉远了画面与景象的距离,打破了传统风景绘画中“镜像”的视觉经验,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强调的“气韵生动”的表现。

意象风景绘画作为“写境”的意图的呈现形式,不再完全受限于“造型基础”或“再现技巧”等技术性问题的制约,意象风景绘画画家可以从形态学或其它认知角度入手,将内心之“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式,此外,意象风景还不仅仅指具体的呈现物“景”,还包含了画家的情绪中的虚“境”。这个“境”来源于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把个人内心的思绪加入到所写之“景”中。

在这里,我们并非想要否定再现性或写实性风景绘画的意义和价值,意象风景绘画只是作为风景绘画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也为风景绘画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补充。意象风景绘画所强调的是对内心的回归,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着别于他人的特殊经历和际遇,这种专属于个人的体验而萌发的意境看似具有某种局限性,但是这种局限性恰恰也是一种无限性,它的无限性源于整体的实现,是由无数个体的聚汇。

风景写生绘画除了要尊重并体现客观之景外,还需要那些可调动的情感、情绪,这是由技巧和情绪所凝固的画面,是画面之外活力的所在,这种活力源于固化了的画面所呈现的现场感——一种与当时内心活动和意境相吻合的反映。画面将唤起观众对彼时场景的想象,画家自身潜在的审美情趣和内心活动被激发。意象风景绘画的意境性或写意性被最大限度的呈现出来,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绘画方式也许也是意境风景绘画带给人们生动的可能性。务实的写实性风景绘画所贯彻的技巧和审美观点在当今的中国绘画界仍被众多的画家所信奉,事实上,今天的中国美术界并不缺少从事技巧性风景绘画的画家,但却鲜有可达到某种高度的作品——一种具备主观“写实性”的绘写而非仅仅是记录和写生。画面中除却可视性的客观具体,意境是主观情感的抽象意味,意象风景绘画所展示的是画家内心主观情感直抒胸臆般的写实。

当我们面对一件意象风景绘画作品时,画面的色彩,由笔意和笔触阐发的意味、有趣的细节刻画、情绪化的情节、画面的结构组织等等因素,这些被画家设计的秩序,是支撑整个画面意境的根本。通过情感这把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钥匙,体验现实各式各样的经验,也许我们可以慢慢接近蕴藏于画面背后的秘密。但不管怎样,那些被称为意象风景绘画的作品都具有相同的前提:创作者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反映了风景绘画的共性——表达的直接性,这种直接性也正是支撑意象风景绘画作品的“本真”。

也许可以说,风景绘画是对进入我们眼中的具体景象的提纯和概括,如果我们能接受这种说法的话,就很容易发现,风景写生绘画除了可以作为基础性训练方法,也可以作为带有“意识”的艺术表达形态。当然,后者也可以作为画家对现实的观看方式和内心的某种观感表达,前者往往呈现为一种“习作性”意味,而后者则带有“创作性”的意义。当它作为一种观看形式时,也就与是否是写实风景或意象风景无关了,优秀的风景绘画作品,他的本质是关乎人的存在,也关乎绘画过程中“我”的感知和显现。

我们可以将风景写生当作一种基础性训练手段,在训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表现题材和表达载体。我们可以坚守某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本身不是一种狭隘的表现,也不会妨碍我们对其它形式的认同,问题关键在于必须处于某种认知范畴的高度才不至于用带有“主观”的眼光去评价他人的作品。

作为延续着传统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之一的风景写生绘画,在实践过程中,它不可能完全地追求个体内心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基础造型可塑性的培养,但如果仍一味地强调基础训练而缺失了对个人的尊重,则难免对美术学科的自身规律性和特质性造成短视。通过对风景写生的技巧训练,发现并解放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和个人体悟,他们自身的具体体验过程凝固成的可感形象以及对个人体悟的记录行为,也可以看作对传统美术学科训练的可持续性延伸。不论是再现性风景绘画还是意象性风景绘画,都离不开关于“景”的描绘核心,也离不开传统绘画的基本技巧等各种基本造型因素,我们之前说的无限性,也只是在这些固有的局限性中探寻获得。

如同其它绘画题材和门类一样,风景绘画是一种自身与客观视觉形象交流融汇的互动式行为。只有这样,那些被我们看到的形象才可能是自发性的表达并呈现出来,这样的创作方式也就可以不按照某些教条般的规则去执行,也不需要对某些看似不合常规的做法进行解释,任何以这种方式描绘出来的作品也将以它们自身散发的别样真实吸引着观众。

就意象风景绘画来说,注重抽象理念成分的意象表达,注重技艺的提纯、技术美学和主观呈现的意象风景。同时,意象风景也注重个人对主题的抽象介入,对画面可感效果的个人性、多角度演绎等等因素也为意象风景绘画的存在理由提供了依据。对于意象风景来说,它更多地体现于一种中间地带的领域,一种游离于抽象和写实之间的表达形式。首先,客观现实的物象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为意象风景绘画提供了知性基础,这种知性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上,也体现在对画面的可感解读上,毕竟,意象并非抽象。作为个人情感的可视性呈现,我们也可以从画面中认识到画家依据客观物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所转述的个人情绪。意象风景虽有一些有法可循的章法和经验,但因人而异的具体操作性而使得意象风景绘画呈现的面貌千变万化,它不受客观具体的规则所约束,同时也释放了个人的情感。诚然,优秀的再现性风景绘画也具有个人情感的呈现。抽象绘画手段反映了视觉接受形象的潜在规律性与本能,从纷繁杂错的表象中提纯了审美的各因素,使得视觉愉悦变得更直接,抽象也在审度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对被审美的物象之间关系的角度上,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通道。无论是完全的抽象或完全的写实,都是艺术史中具有同样意义的“显象”,也都是我们艺术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象风景绘画所强调的技巧性往往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从这种绘画中也许看不到对象可提供给我们借鉴的方法,至少不能立即使我们对此作出直观的反应。在观众看来,似乎多一笔或少一划都无所谓,也似乎不具备其他画家的深刻性或严谨性,但也许它的精彩来源于对个人存在的呈现。我们必须承认,生活和现实的丰富性为意象风景绘画提供了深厚的可感认知基础,同时,作为个体的艺术家的千差万别,也为意象风景绘画的个人情感诉求做出了合理的诠释。意象风景绘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作出一系列的风景作品,而是通过它们构建起另一种系统的审美品质的可能性。

柯济鹏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教师

[1]于艾君.素描书:形态与意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宗白华.意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赖宗贤.意境美学与诠释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4]瓦西里·康定斯基,辛丽.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威廉·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M].王才勇译.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0.

[6]阿尔森·波里布尼,王端廷.抽象艺术[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7]朱良志.真水无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8]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J213

A

1009-4016(2016)01-0100-04

猜你喜欢

风景意境画家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酷炫小画家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